族谱网 头条 人物百科

她改变国人的生活,却在历史的长河中连一个名字都没有留下

2019-10-14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745
转发:0
评论:0
她改变国人的生活,却在历史的长河中连一个名字都没有留下,在历史长河之中,能留下姓名的人不多,女性尤其是少。她虽然光照千古,彻底改

  在历史长河之中,能留下姓名的人不多,女性尤其是少。

  她虽然光照千古,彻底改变了中国的生活,却连名字都没有。

  她就是黄道婆。

她改变国人的生活,却在历史的长河中连一个名字都没有留下

  黄道婆,又称黄婆,生于南宋末年淳祐年间,约1245年,松江府乌泥泾镇(今上海徐汇区东湾村)人。

  黄道婆出身于贫苦农民家庭,十二三岁就被卖给人家当童养媳。白天下地干活,晚上纺纱织,还要遭受公婆、丈夫的非人虐待。

  有一次,黄道婆被公婆、丈夫一顿毒打后,被关在柴房不准吃饭。她再也忍受不黄道婆半夜在房顶上掏洞逃了出来,躲在一条停泊在黄浦江边的海船上。后来就随船到了海南岛的崖州,即现在的海南崖县。

她改变国人的生活,却在历史的长河中连一个名字都没有留下

  年轻的黄道婆从未出过远门,只身流落异乡,人生地疏,无依无靠,面临的困难可想而知。幸好她得到了黎族同胞的帮助,有了安身之所,并且在共同的劳动生活中,还把他们的纺织技术毫无保留地传授给她。

  当时黎族人民生产的黎单、黎饰、鞍塔闻名内外,棉纺织技术比较先进,黄道婆聪明勤奋,虚心向黎族同胞学习纺织技术,并且融合黎汉两族人民的纺织技术的长处,逐浙成为一个出色的纺织能手。

  在黎族地区生活了将近三十年后,黄道婆在元朝元贞年间,约1295年,从崖州返回故乡,回到了乌泥泾。

她改变国人的生活,却在历史的长河中连一个名字都没有留下

  黄道婆重返故乡时,植棉业已经在长江流域大大普及,但纺织技术仍然很落后。她回来后,就致力于改革家乡落后的棉纺织生产工具,她根据自己几十年丰富的纺织经验,毫无保留地把自己精湛的织造技术传授给故乡人民。一边教家乡妇女学会黎族的棉纺织技术,一边又着手改革出一套赶、弹、纺、织的工具:去籽搅车,弹棉椎弓,三锭脚踏纺纱车等等。

  在纺纱工艺上黄道婆更创造了新式纺车。当时淞江一带用报答都是旧式单锭手摇纺车,功效很低,要三四个人纺纱才能供上一架织布机的需要。黄道婆就跟木工师博一起,经过反复试验,把用于纺麻的脚踏纺车改成三锭棉纺车,使纺纱效率一下子提高了两三倍,而且操作也很省力。因此这种新式纺车很容易被大家接受,在淞江一带很快地推广开来。

  黄道婆除了在改革棉纺工具方面做出重要贡献以外,她还把从黎族人民那里学来的织造技术,结合自己的实践经验,总结成一套比较先进的“错纱、配色、综线、絜花”等织造技术。

  当时乌泥泾出产的被、褥、带、帨等棉织物,上有折枝、团凤、棋局、字样等各种美丽的图案,鲜艳如画。“乌泥泾被”不胫而走,很受欢迎,很快淞江一带就成为全国的棉织业中心,历几百年久而不衰。

她改变国人的生活,却在历史的长河中连一个名字都没有留下

  16世纪初,当地农民织出的布,一天就有上万匹。18世纪乃至19世纪,淞江布更远销欧美,获得了很高声誉,当时称淞江布匹“衣被天下”。

  黄道婆去世以后,松江府曾成为全国最大的棉纺织中心。松江人民感念她的恩德,在顺帝至元二年(1336),为她立祠,岁时享祀。后因战乱,祠被毁。至正二十二年(1362),乡人张守中重建并请王逢作诗纪念。

她改变国人的生活,却在历史的长河中连一个名字都没有留下

  黄道婆墓在上海县华泾镇北面的东湾村,于1957年重新修建并立有石碑。上海的南市区曾有先棉祠,建黄道婆禅院。上海豫院内,有清咸丰时作为布业公所的跋织亭,供奉黄道婆为始祖。

  在黄道婆的故乡乌泥泾,至今还传颂着:“黄婆婆,黄婆婆,教我纱,教我布,二只筒子二匹布”的歌谣。

  可以说,她是一个改变了中国人穿衣结构的杰出女性,虽然她连自己的名字都没有。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评论 {{commentTotal}} 文明上网理性发言,请遵守《新闻评论服务协议》
游客
发表评论
  • {{item.userName}} 举报

    {{item.content}}

    {{item.time}} {{item.replyListShow ? '收起' : '展开'}}评论 {{curReplyId == item.id ? '取消回复' : '回复'}}

    回复评论
加载更多评论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宋捷:一个名字改变一代国运
宋太宗登基后,第一个决策就是灭掉北汉。北汉和宋朝是世仇,这个仇恨可以追溯到后周开国时期。后来北宋取代后周,北汉和宋朝依然是敌国。宋太祖时期,曾给北汉元首去信,说:兄弟,我们两国之间没有冤仇,还是讲和吧。北汉元首冷冷一笑:不可能,别自作多情了。宋太祖无奈,再次写信:既然我们是仇人,你不愿意归降,那就带兵来打啊!我等着,你这么不打不降的,究竟算怎么回事?北汉元首又冷冷一笑,回信说:你以为我傻,打不赢我打啥啊?宋太祖气得直跳脚,北汉不进攻,只有主动去进攻北汉。他领着一支能征善战之师扑过去,一顿乱捶,将北汉军队捶得鼻血长流,跑进晋阳城躲了起来。宋太祖很高兴,围住晋阳算是接近胜利,兄弟们可以放松一下。在当时,宋朝的GDP是世界一流,军队后勤供应很及时。士兵吃饱喝足,忽然一个个抱着肚子,痛得龇牙咧嘴。估计宋军是吃坏肚子了,吃羊肉喝凉水,大多会这样。无奈,宋太祖乘兴而来,败兴而归,班师回朝。现在,宋太宗...
· 中国历史上在位时间最短的皇帝,死前连谥号都没有留下
历史上有这么一位皇帝,他本来是一个将军,却被迫登基,他义气云天,接下了不可能完成的任务,他还没来得及享受一天的皇帝生活,就被杀死了,最后连谥号都没有,他就是中国历史上最无助的皇帝——金末帝完颜承麟。完颜家族是女真人,他们建立的大金灭亡了北宋,俘虏了宋徽宗宋钦宗两个皇帝和无数的皇家贵族,靖康之难堪称奇耻大辱,所以金朝成为了南宋人的心头大恨,金庸的《射雕英雄传》就是在讲述南宋人誓死抵抗大金拼命复国的故事。靖康之难一百多年后,南宋人报仇雪恨的机会终于来了,南宋人联合蒙古人,围攻占据了金朝的都城汴京,金节节败退,当时的金哀宗一路逃难,逃到蔡州后,金哀宗完颜守绪深知已经无路可退,他不愿意做亡国之君,便让他最信任的大将军完颜承麟继承他的帝位。完颜承麟女真名呼敦,是大金一个“矫捷有将略”的将军,他对金哀宗非常忠诚,不离不弃一路护卫他逃难,他非常不愿意继承大金的皇位,毕竟谁也不想当亡国之君啊!就这样,两人...
· 武则天出生再一个什么样的家庭的?她名字的由来
则天不叫武则天,那她叫什么?事实上,武则天的一生中,从来都没有用过武则天这个名字。至少在她还在世的时候,从没有人叫过她武则天。我们根据历史资料的记载,知道武则天姓武,籍贯为并州文水县(今山西文水县,刘胡兰老家),出生地为长安。是唐朝功臣武士彟次女,母亲杨氏。家中经营着一些小生意,从此发家致富。有人说,因她是母亲杨氏生的二女儿,姐姐叫了“大囡”,她就叫个叫“二囡”的乳名;也有民间传说,武则天的闺名唤为“华姑”。登基为帝时,武则天的名讳中还有个“华”字。再加上武则天的异母兄长武元庆、武元爽名字中都有一个元字,古人家族有辈分一说,所以武则天属于元字辈,于是就有人推测武则天的名字其实是武元华。另外据史料记载,唐朝时湖南华荣县曾更名为荣县,就是为了回避女皇的名讳。武则天一生的不同时期,称谓也有一定变化。唐太宗李世民时期,武则天因为被皇帝招进宫中了,还被封为了“才人”,是个有品阶的后宫人士,所以,大家...
· 唐朝的科举是怎样的?她改变了中国的科举制
武则天很重视科举,这和她的经历有关。唐朝前期还有贵族政治的残余,朝廷内有关陇集团,朝廷外有山东旧贵族势力。武则天呢,武家是小姓,被贵族们瞧不起,武则天全靠自己的力量逐渐走上高位,在这个过程中她没少和关陇集团对抗,甚至出现了双方对骂的热闹景象。武则天上台后,特别注意扶持中低级官员,提拔庶族人士,用来取代旧有的权贵阶层,所以她对科举十分重视。她对中国科举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这体现在对科举的三项改革上。图片来源于网络一、巩固殿试武则天之前的科举,主要由官员负责组织考试、发榜,考生和皇帝不直接见面。但是从唐高宗开始,开创了一种新制度——殿试。皇帝当主考官,在大殿上亲自选拔人才。既然有官员负责考试,皇帝亲自主持考试又有什么意义呢?这个意义是非同一般的。为什么呢?在中国人的伦理观念中,除了父子、母子关系之外,最亲密的关系,就是师生关系了,所谓“一日为师终身为父”,师生关系是一辈子的关系。由皇帝主持考试...
· 她是历史上最冤的皇后一个月就被废,连皇帝都亲自陷害她
史上最冤的皇后到底有多冤,是很多人要的问题?下面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解答。都说明朝是中国古代最有骨气的朝代,在这样的时代氛围下,多的是骨气刚硬的人,就连很多女子也是这样,明宪宗朱见深的第一任皇后吴氏便是这样一个女子。吴皇后是个烈女子,但她也为此付出了相当沉重的代价。吴氏出身名门,她的父亲吴俊是羽林前卫指挥使,哥哥吴瑛是羽林卫指挥使,舅舅孙镗曾在曹吉祥叛乱中救过明英宗的性命而封怀宁侯。在明宪宗还只是太子的时候,父亲明英宗通过选秀为他选择太子妃,当时明英宗最中意的有三人,分别是吴氏、王氏、柏氏。遗憾的是,明英宗还没正式确立太子妃人选就得了重病,临终前,明英宗告诉钱皇后和周贵妃(明宪宗生母),说他认为才貌双全的吴氏更好一些,让她们早些确立人选。明英宗去世后,朱见深即位,是为明宪宗,改元成化。钱太后按照明英宗的遗愿,将吴氏立为明宪宗的皇后,吴氏当上皇后的那一年大约是十六岁。吴皇后俏丽动人,可明宪宗...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