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人生前为钱所困,却不想死后作品被拍卖为天价
这个生前为钱所困,而作品在后世却拍出天价的人,就是北宋四大书法家之一黄庭坚。作为旧党的中坚份子,他才情堪与苏轼相比,仕途也与苏轼一样坎坷。后人称赞他自第一次被贬黔州(今重庆彭水)后,诗艺大进,句法尤高,文穷而后工又一例证。《宋史》说,黄庭坚擅行书与草书,楷法自成一家。他书写的《砥柱铭》,在公元2010年6月3日保利春季拍卖会上,短短不到六分钟的落槌一刻,定格在3.9亿元,加上佣金,总交易额4.368亿元,创下了中国艺术品拍卖成交价新的世界记录。《砥柱铭》全文407个字,可谓字字百万。但是,黄庭坚生前却为钱所困,曾自嘲与“孔方兄有绝交书”甚至一度买不起像样的毛笔,只能凑合着用软塌塌的鸡毛笔。谁又能想得到这个生前为钱所困的人,死后其墨宝却成为天价艺术品。
《砥柱铭》为唐朝魏徵所作,写的是砥柱山屹立在黄河激流之中,鼓励人“持砥柱之节以奉身”。黄庭坚非常喜欢这篇文章,曾多次书写。
在黄庭坚被贬到重庆时,有位勤奋好学的年轻人对他照顾有加“买竹为我打篱,更送米来做饭。”这位青年叫杨明叔。拍出天价的《砥柱铭》就是为杨明叔写的。书写《砥柱铭》时,黄庭坚已是知天命之年,书法风格日臻成熟。此书作“点画磊落,如苍松劲竹,挺秀人间。”其中对后辈的期许和对自已的勉励“忠贞屹立,溢于言表。”因此,后人极为看重这幅作品,认为其“宜永有垂于世世也。”
从宋至清,《砥柱铭》历经众多大藏家之手。其中有被誉为“南宋第一大藏家”的王厚之,南宋权相贾似道,明代顶级鉴赏家项元汴。二十世纪上半叶,《砥柱铭》被日本有邻馆收藏,数年前为台湾藏家购得。
《砥柱铭》拍出如此高价,它的历代收藏者若泉下有知,未必会惊讶。正如有人评论的:“《砥柱铭》,不但字书之贵重,而警世之辞所以导引德义者至矣。”其思想价值不是金钱可以衡量的。况且,历代藏家也没少为这幅作品掏真金白银。有记载说,一位收藏者“重购以得,如获拱壁。”所花费的数目放到今天来看,也不见得便宜。除此,还有几个关键因素可以解释这幅作品的价值。
一是尺幅巨大:拍卖会上,宋朝名家的真迹已是十分稀少,如此巨幅更是罕见。2009年,曾巩的《局事帖》拍出了一亿多,创了当时中国书法作品的成交纪录。《局事帖》不过一尺多长,跟一般电脑屏幕差不多大,而《砥柱铭》主体部分就有8米多长,加上前面的画像和后面的跋,总长15米,竖起来有五层楼高。
二是传承有序:台北故官博物院指导委员、黄庭坚研究专家傅申先生早年曾对《砥柱铭》真伪存疑,后来经仔细研究断为真迹,传承有序是断其为真的重要证据。传承痕迹也增添了《砥柱铭》的艺术价值。这幅作品有鉴藏图章一百八十二方,其中,王厚之的十六字小白文印,本身就很珍稀。题跋有二十六个,头一个题跋就很有意思,说是有个人要过江,等了七天风浪都很大,船不能成行。当地人给出主意:你船上有什么宝贝没有?这里的江神很灵,你要献上宝贝才能过江。那人连献了三样东西,包括名贵的端砚,江神都不买帐。那人想起船上有黄庭坚的书作,甫献上,供奉的香火还未收起,江面上就风平浪静了。故事虽不一定真实,但说明古人爱黄庭坚的作品到了不惜神话的地步。
三是市场因素:有收藏家分析:艺术品拍卖价屡创新高,是因为资金从股市、楼市转移到艺术品市场。他同时提醒:“艺术品作为人生消费,是顶级消费品,作为投资,却是顶级风险的投资品。”
九百年前,黄庭坚在书写这幅作品时,并没有考虑要卖多少钱。九百年后,人们谈起这幅作品时,也没有必要过份关注4.368亿元这个天文数字。今天的人们,如果能因《砥柱铭》的大热而去体会黄庭坚当时的心境与心胸,那才是这幅作品带给这个时代的最大价值。
现存黄庭坚手书墨迹有三十一种,都是小字作品,尺牍居多。长幅横卷有十五种,多为大字作品。最早的一件是他四十一岁时写的行书《王长者墓志铭稿》,及五十五岁写的《史诗老墓志铭稿》装为一卷,现藏于日本东京国立博物馆。最晚的一件是五十八岁写的大字行楷书《松风阁诗卷》,现藏于台北故官博物院。这些墨迹,学者考察出二十一种的书写时间,五十岁至五十八岁的书迹有十五件。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相关资料
- 有价值
- 一般般
- 没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