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人物百科

这位书生进京赶考却遇上战乱,他找到宰相重开科举,自封状元

2019-10-14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1001
转发:0
评论:0
这位书生进京赶考却遇上战乱,他找到宰相重开科举,自封状元,唐僖宗时期,黄巢起义爆发,起义兵大闹长安城,皇帝为了保自己之命,偷偷逃跑了,

  唐僖宗时期,黄巢起义爆发,起义兵大闹长安城,皇帝为了保自己之命,偷偷逃跑了,当时,举国上下战乱纷飞,朝廷内外也是一片狼藉,各大臣子明争暗斗、勾心斗角,想法设法陷害别人来保全自己。

这位书生进京赶考却遇上战乱,他找到宰相重开科举,自封状元

  黄巢起义那会儿,正值一月科举考试的大日子,国家混乱难以平整,可皇帝连朝廷政事都顾不过来,更别说科举了。但朝廷大臣不管,不代表读书人不在意,比如唐朝的这位读书人陆扆(音:yǐ)就非常重视他的这次考试。

这位书生进京赶考却遇上战乱,他找到宰相重开科举,自封状元

  陆扆出自一个官宦世家,按理来说,他是可以借助父母的关系,找到一份各方面都适合他的好官职,可是他却没有。陆扆从小认真读书、刻苦钻研学业,想要靠自己的真实能力,进入他梦寐以求的官场,在他做好准备,信心满满准备参加科举的时候,到了长安城,却发现没有一丝要科举的氛围,而且大街小巷路上行人都慌慌张张的,一问才得知皇帝都逃跑了,没有人管科举考试了。

这位书生进京赶考却遇上战乱,他找到宰相重开科举,自封状元

  陆扆觉得那可不行,自己辛辛苦苦赶到长安来,就是为了参加这次科举,然后可以平步青云、走上仕途,怎么能随随便便就不考了呢?

  陆扆到处打听咨询,认识了在皇帝身边办事的——中书舍人郑损,两人一番交谈,郑损觉得陆扆是个善于言谈、潜力无限的小伙子,很是不错,便推荐给了宰相韦昭度,韦昭度也在交流之后,觉得陆扆不错,便将他留在了身边,让他帮自己做做事。

这位书生进京赶考却遇上战乱,他找到宰相重开科举,自封状元

  虽是已经开始了官场的工作,但是陆扆仍对科举考试心心念念,到了六月份,他便跟宰相再次提出恢复今年一月份未考的那次科举考试,宰相一听也不无道理,并且陆扆还为宰相推荐了主考官——中书舍人郑损,经过安排,科举考试在延期五个月后,还是顺利举行了。

  郑损知道是陆扆像韦昭度提出的让自己当主考官,于是收完卷子后,郑损便提出让陆扆来负责阅卷工作,第二天,再把判完的卷子给他,陆扆虽是一愣,但也欣然接受了,陆扆一想,觉得这是自己争取来的考试,让自己当个状元也无妨,自己的实力也足够获此殊荣。况且郑损的意思,不也就是要给自己机会嘛,于是,在书写录取名单时,陆扆大笔一挥,让自己成为了那次科举考试的榜上状元。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相关资料

展开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点击加载更多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古代穷书生进京赶考,没有盘缠该怎么办?
在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中,有着许许多多的成就,期间也产生了一些伟大的思想一直延续至今。其实还有一项在封建社会产生的制度在现在也能看见其延伸的身影,这项制度就是科举制度。从科举制度建立以来,中国人就自然而然的把读书看作是普通人当官的唯一途径。虽然现在已经不存在科举制度,但是在这个社会老百姓想当官的唯一途径还是读书。这种思想延续了一千多年,到了近代社会就出现的“知识改变命运”等类似的口号,让所有人都认为只有读书才能出人头地。科举制度在隋唐正式设立,这个制度的设立直接提升了平民百姓的地位。隋唐以前如果不是达官贵族很难在进入官场,一展抱负。所以科举制度一出来,就受到了广大基层百姓的欢迎。从此以后,只要是男性,不管他的家里有多穷,都会通过科举考试这个途径来改变命运。寒窗苦读十余年,为的就是能够“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科举考试分为四个阶段,这就像是打怪升级一样,只要通过了前一个阶段的测试,才能进...
· 古代科举的赶考
原文标题:自古“高考”不容易看古代的赶考保健为体现科举选士的公开与公正,自唐至清,不论是两级考试还是三级考试,每级考试都要做到统一时间、统一内容、集中考试。此项规定,首先给应试者带来了一个难题,那就是要远离家乡,千里迢迢去参加考试。且不说唐宋的省试、明清的会试,要集中全国举子赴京师,就是明清的乡试,士子们云集省城,就够他们奔波的了。难怪古人用“赶考”来描绘这一历程。“赶”字确实道出了应试者的千辛万苦。清人龚炜曾作《赴考》一文,描绘自己以孱弱之躯,赴考路上中暑、晕船,最终只能半途返回,甚至因此“绝意名场”;清初湖南士子须赴武昌考试,途经洞庭湖,甚至“屡遭覆溺”。《名医类案》载“许元公入京师赴省试,过桥坠马,右臂臼脱”,本已昏迷,幸遇一良医为之调治,“五日复常,遂得赴试”。虽然只是意外,却可见长途跋涉之风云难测。又载:“刘君乡试入都,长途冒暑,气已伤矣。复日夜课诵,未几,壮热头疼,咳嗽干哆,不...
· 古代山贼为什么不劫持进京赶考的书生?原因是什么
很多人都不了解古代山贼为何不敢劫进京赶考的书生?看看书生腰间绑的是啥,接下来跟着小编一起欣赏。说起山贼,想来大家都不陌生,在书中,在电视剧中,经常能看到他们的身影,一般是群体聚居在一起,占山为王,扎营搭寨,以抢劫、勒索来往的路人为生。所以,山贼给人们留下的印象,大多是凶神恶煞,心狠手辣,烧杀抢掠,无恶不作,老百姓对他们恨之入骨,官府也对他们多次追剿。俗话说,行有行规,山贼虽然见钱眼开,用暴力抢夺别人钱财,行为不羁,伤天害理,但是山贼内部还是有着严格的纪律规章制度跟奖惩制度,而且有很多不成文的规矩,比如不抢进京赶考的书生便是其中之一。按理来说,进京赶考的书生,是读书人,弱不禁风,手无缚鸡之力,而且身上带着盘缠,相比于防范很严的富人商队更容易夺取钱财,那为何会山贼不敢抢书生呢?原因有三。第一个原因,匪亦有道。其实在古代,很多山贼是生活穷困,实在活不下去了,才跑去当山贼,所以除了一些山贼头子罪大...
· 中国古代土匪肆虐,为何进京赶考的书生们却很少被打劫呢?
说起土匪,相信很多人都会想到一群凶神恶煞、无恶不作之徒,他们打家劫舍、烧杀抢掠、强抢民女,让人恨之入骨,欲除之而后快。但实际上,根据历史资料的记载,土匪这一类人虽然被官府,为人们所不喜,但他们内部有着严格的组织纪律跟奖赏惩罚制度,他们的行为一般会受到一定的约束,除了少数几个穷凶极恶之徒外,大部分都是被生活逼迫、具有反抗精神的穷苦农民。在中国古代,土匪虽然依靠抢劫为生,但他们从来不去抢劫上京赶考的书生,按理来说,书生手无缚鸡之力,比那些被重重保护的富商大贾更好抢劫,可土匪们却对书生避而远之,这又是为什么呢?原因有三:第一,土匪是穷苦农民出身,而古代的书生大多都是十年寒窗苦读,也是穷人家,对于同类人,土匪们会有相惜之意。而进京赶考路途遥远,书生的盘缠本来就不多,如果对书生抢劫,无疑是将他们推入绝境,这种事情一般土匪都不会做。第二,官府对书生的保护。书生进京赶考的时候,一般都是结伴而行,既可以切...
· 进京赶考的书生的箱子上都会插一杆旗这么做的好处是什么
书生赶考的时候为什么要插上旗子呢,这是很多读者都比较关心的问题,接下来就和各位读者一起来了解,给大家一个参考。科举制可谓是中国古代王朝影响最大的制度之一,科举制打破了官员来源封闭的规则,同样也给最为简单的人带来了希望,因为原来最贫穷的人可以有一个出头的希望,所以寒门出生的人便走向了科举入仕之路。古代书生们参加科举也是一层层选拔的,其艰难程度远超现在的高考等考试,科举在明清时期的科举考试主要分为四级,最低一级的是院试,通过之后便可以成为秀才。往上就是乡试,通过了就是成为了举人,能做到这点就已经很难了。接着就是会试,能过通过这个就是贡士。最高级就是殿试,这是由皇帝亲自主持,这时飞黄腾达的最后一步,他们一直坚持的八股文转换为财富的最后一步。不过古代交通极为不便,书生一级级参加考试,他们需要非常长的一段时间来准备,而这准备时间绝大部分是放在赶路上。一般的穷书生他们没有过多的金钱来支持自己在京都带很...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