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为什么不传位给能力最强的朱棣?反而给孙子?
两千多年的封建王朝中,皇帝作为最为至高无上的存在而备受瞩目,在君主专制社会中,他们高高在上,睥睨天下、一人可以决定任何事。因为权力太过庞大,所以古往今来,围绕皇权的争斗也数不胜数,多少奇人和枭雄,都为争夺皇权而奋不顾身,争斗过程中也不乏兄弟相残、亲人反目为仇的案例,留下了许许多多令人唏嘘的故事。
明朝作为一个比较特殊的王朝而备受大家关注,他承接了两个外族统治阶级,元朝和清朝,它的开国皇帝朱元璋出身非常贫寒,当过乞丐也当过和尚,这在历代开国皇帝中绝无仅有。熟悉历史的人都知道朱元璋跨代传位给孙子,而最后其儿子燕王朱棣打败朱允文而夺位登基、造就永乐盛世的这段历史。说来确实奇怪,他明明有几个儿子,而且能力还都不错,特别是第四子燕王朱棣,文韬武略、英明神武,可他却为什么非要传给孙子呢?
其实, 从商周一直到清末,皇帝传位大都逃不开嫡长子继承制这个制度,立长子是名正言顺的,立其他子则容易引起纷争;历朝历代中很多帝王都为了传位给嫡长子还是更有能力的其它儿子而纠结。嫡长子并非一定出色,但是因为是第一个儿子,自古有立长不立幼之说,因为年龄长,并且皇帝相对都会爱惜,会为此费心,请最好的老师来教导皇子,国家政务,帝王权术,方方面面都会教导,一个从小悉心培养的皇子,所以长子即使再差也差不到哪里去。朱允炆是朱元璋的长孙,即长子的长子,性格温和、仁义忠厚,十分孝顺。朱元璋儿子是有很多,朱棣是最为出色的那个,但迫于传统礼数的制约,他当时考虑到如果立朱棣为帝,其他十几个儿子会有争夺之心,兄弟相残,会乱了朝纲。
在取舍不定的时候,他询问了当时的翰林学士刘三吾。刘三吾是典章礼制的负责人,本身就遵循礼法的人,自然不同意朱棣为太子。刘三吾认为王朝利益要排在第一,最关键的是朱棣前面的两个皇子,一旦立下,必然会有皇位纷争,他认为在王朝统治的时候,要以仁治国,朱允炆显然更符合这个要求,正逢当时朝堂群臣也隐隐偏向朱允炆,于是在这样的局势下,朱元璋选择了朱允炆。
这个朱允炆其实能力也还不错,比较仁政,在位期间增强文官在国政中的作用,宽刑省狱,严惩宦官,同时改变其祖父朱元璋的一些弊政 ,取得了不错的效果。但是,他有一堆比较强势的叔叔,特别是燕王朱棣,能力太强。他为了加强中央集权,听从谋臣建议,采取削藩政策,结果惹怒了朱棣,最终起兵反抗,打败了朱允炆,1402年在南京称帝。
不过虽然采用武力夺取了帝位,在当时被一些学者批判,但朱棣能力很强,倒确实造就了一段盛世。他在位时,政治上改革机构,设置内阁;对外五次亲征蒙古,收复安南,并于东北设奴儿干都司,在西北置哈密卫 ,在西南置大古刺、底马撒、底兀刺等宣慰司,又设贵州承宣布政使司,巩固了南北边防,维护了中国版图的完整;多次派郑和下西洋,加强了中外友好往来。加强对南海的经营;还命人编修《永乐大典》,疏浚大运河 。并于公元1421年迁都北京 ,对强化明朝的统治起到了非常积极的作用。在他统治期间明朝经济繁荣、国力强盛,文治武功都有了很大提升,史称永乐盛世。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相关资料
- 有价值
- 一般般
- 没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