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人物百科

攘外必先安内 这句话放到明末清初的历史是何等的正确

2019-10-14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2052
转发:0
评论:0
攘外必先安内这句话放到明末清初的历史是何等的正确,“攘外必先安内”这句话最早是在宋朝赵普给宋太宗的折子上提到的:中国既安,群夷

  “攘外必先安内”这句话最早是在宋朝赵普给宋太宗的折子上提到的:中国既安,群夷自服,是故夫欲攘外者,必先安内。而到了近现代抗战初期,成了蒋介石:攘外必先安内、积极剿共,消极抗日的误国思想。“攘外必先安内”这句话本身还是有其正确的思想价值的,只是在不同历史阶段,不同的形势下,是否都适用而已。个几百年,放在明末清初的历史形势下,那么这句话就再正确不过了。

image.png

  “中国既安,群夷自服,攘外必先安内”鱼子我对这句话的理解是:只要中国自身安定,那么周围的国家就没有敢不服的,所以要想周围的国家老实,自己国内必须团结一致而不能乱。历史上中国团结一致够强大的时候,周边国家自然不敢来犯,即使来犯,也只会被打的仓皇而逃。而国内不稳定的时候,外敌也会虎视眈眈伺机而动。而在明末清初,对于大明朝来说,正是不能做到安内,以至于被大清这个“外敌”夺取了天下。

  明朝末年,朝廷贵族官僚集团渐渐腐败,暴力掠夺残害百姓,破坏了社会的正常生产和人民的生活秩序,开始埋下的种子。后来面对东北后金势力的侵扰,以及逐渐兴起的农民起义,为了筹集,更是无限制的增加赋税,盘剥百姓,榨干了人民身上最后一滴血。随着农民起义越来越多,后金侵扰越来越严重,明朝陷入了内忧外患的局面。

  不过即使是在大明朝内部出现了“不安”的局面,明朝一开始的政策还是正确的,那就是攘外必先安内。整个崇祯年间,对农民起义的一直都十分有效,如洪承畴差点就剿灭了闯王李自成的义军,与此相对的外患清军也一直被堵在山海关外。在安内有所成效的情况下,明朝的攘外也算是效果显著。

  可惜大明朝没把李自成这个“乱源”彻底灭掉,反而被李自成打到了北京。此时,李自成如果反过来能做到“安内”,确保其大顺政权和大明残存势力不窝里斗的话,清军还是无法入关。但是李自成反而自己制造了乱源,点了把火把吴三桂逼反到清军那头。结果吴三桂引清军入关,李自成溃不成军,清军顺势横扫天下,最终入主中原。

image.png

  从努尔哈赤到皇太极,清军打了几十年,虽然占了些地方,但依旧是像洪水被堵在水坝里一样,堵在山海关外,很难说能看到一统中原的希望。原因就是明朝内部虽然隐患不断,但还是能压制住,整个局势没有崩盘,所以还能抵抗外敌。结果到了李自成攻破北京后,天下大乱,清军也就像是破坝的洪水一样,席卷了中原大地。大明朝最终没有死于外敌,而是亡于内乱。

  所以说“攘外必先安内”这句话本身是没错的,只是安内的方法需要慎重的选择,方法不当,不能安内,一乱则只会加速灭亡而已。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相关资料

展开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点击加载更多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如何正确的祭祖
祭祖是一项传统千年的活动,体现了人们对祖先的尊敬和怀念。以下来谈谈正确祭祖的步骤和注意事项:一、祭祖前的准备确定祭祖时间:祭祖时间多选择在农历的特定节日,如清明节,重阳节,除夕,或在祖先忌日进行。建议选择阳气较重的时段,如上午,以表达对祖先的敬意。选择合适的地点:前往祖先的墓地或家中设立的祖先牌位前进行祭祖。准备祭品:包括香烛、纸钱、冥币、供品(如酒、食物、水果等)以及鲜花等。供品数量通常以三或三的倍数摆放,寓意吉利。整理祭祖物品:确保祭祖桌清洁整齐,布置合理。准备祭祖服饰:穿着端庄得体,不能穿的过于暴露,保持整洁干净,以表示对祖先的尊重。二、祭祖的具体步骤修坟:清除坟前的杂草、垃圾,添土平整,对于土坍塌的,要予以修理。上香:在坟前点燃三炷香,香火不可用嘴吹灭,用单手甩灭,然后插在香炉或地上,表示对先人的敬意和祈福。供酒食果点:在坟前摆放各种食物、水果、点心等供品,供先人享用。烧纸祭拜:在...
· 失荆州后,刘备伐吴是正确的
刘备伐吴,兵败夷陵。后人常以胜负论之,认为是战略错误,应该奉行诸葛亮的“联吴抗曹”的方针。我认为应予纠正。刘备讨伐吴的理由:1。云长为蜀汉不可替代的重臣,《三国志》记载,刘备与关羽“寝则同床,恩若兄弟”。故刘备说:朕虽有万里江山,又有何益?反之,不为他报仇,这个团队就会散。一般人会想,自己的兄弟都不顾,何况我们。2。吴取代蜀,成为第二大国,已经对蜀构成威胁。3。师出有名,正义之师。4。吴已经从朋友转为敌人。5。魏国可能不再将蜀国列为头号敌人,因为吴国已大。6。攻魏难,攻吴易。7。先易后难。8。南方是出粮地,地广人稀那个时候。9。魏攻吴易且得利多,攻蜀难且得利小。赤壁战,曹对孙刘联盟;汉中战,曹、刘单挑。10。曹魏经营已久,灭曹复汉成了遥远目标。11。荆州人心未稳,吴国的亲蜀派不满。12。魏、蜀在樊城相争,吴国得利,魏国忌恨。13。人不犯我,我不犯人,人若犯我,我必犯人。14。孙吴做过背盟事...
· 揭秘刘备当初选择灭吴是正确的吗
刘备灭吴是正确的吗刘备灭吴是怎么一回事呢?其实刘备灭吴的那场战役就是历史上有名的夷陵之战,夷陵之战爆发于公元222年,是三国时期吴国和蜀汉为了争夺荆州这一战略要地而进行的战争,在中国的古代战争史上也是较为著名的战役。刘备剧照刘备灭吴的原因是什么呢?公元208年,赤壁之战之后,刘备实际上控制了荆州,之后又将益州和汉中,于是就形成了魏、蜀、吴三国鼎立的局面。孙权看着刘备的势力渐渐地发展强大起来,便想要找刘备索要荆州,只可惜刘备以“须得凉州,当以荆州相与”,因此蜀国和吴国的矛盾日益激化,公元219年,孙权趁蜀汉守将关羽攻打襄阳时,偷袭蜀汉后方,最后造成关羽兵败被杀,而孙权也就占据了荆州。这样一来,孙权和刘备之间的矛盾全面爆发,就有了后来的刘备灭吴的举动,但可惜的是,这场夷陵之战并没有使刘备夺回荆州,更没有替成功关羽报仇,反而彻底失败,基本上将当初诸葛亮构建的雄伟蓝图毁灭了。再说孙权,在得到荆州之...
· 为什么说李芳果的选择是正确的,是他成就了李芳远?
朝鲜定宗李芳果朝鲜定宗李芳果是朝鲜王朝的第二位君主,是朝鲜太祖李成桂的第二个儿子,李芳果之所以能够成为朝鲜的第二代君主一方面是因为当时李成桂的长子已经去世,另一方面是因为李成桂的第五个儿子李芳远不满李成桂立幼子李芳硕为世子发动了军事政变,迫使自己的父亲李成桂将王位传给了李芳果。李芳果是李成桂的第二个儿子,名李曔,字光远,初名芳果。1357年生于咸兴归州洞的李成桂私邸,1419年去世。李芳果曾经是高丽的官员,官至将相,后来李成桂登上了王位,改国号为朝鲜,李芳果受封为永安君、官拜义兴亲军卫、节度使。在李成桂众多的儿子中李芳果其实资质平平,在李成桂的即位为王的过程中并没有太多的贡献,但是李芳果却是李成桂在世的儿子中的长子。后来李成桂宠爱神德王后生育的幼子李芳硕,并且将李芳硕立为世子,为李成桂即位立下汗马功劳的李芳远极度的不满,于是在1398年,迫使李成桂将王位传给了李芳果,但是实权却掌握在李芳远...
· 中国六大民间俗话,究竟有多少是正确的?
现实生活中,人们容易被一些假象误导,以至于上当受骗;比如无数流传于民间的俚语、俗话,据说那是集中很多人智慧凝聚而成的,人们有千万个理由对它深信不疑,但实际上,有一天你终于发现,这些所谓的智慧经不起时间检验,经不起细细推敲、琢磨,不信反转身看看,很多时候我们就落入了这些“智慧”的陷井,弄得满身伤痛。1、天下乌鸦一般黑天下乌鸦一般黑,主张一竹杆打死一船人,一个活口儿也不留。在管理学上这叫"晕轮效应",2、一个巴掌拍不响"一个巴掌拍不响"是中庸之道的产物,主张各打五十大板,谁都不能说吃亏,谁都不能说占便宜。我在南京读大学那其间,学院规定:只要打架斗殴,一经核实,立即严肃处理,不管双方是哪一方的责任,都要受到处分。这样的校规制定者,就是受到大俗话"一个巴掌拍不响"的严重影响。实际上,有些时候,一个巴掌是能拍响的,例如用这巴掌拍墙,拍桌子,拍马屁——不一定非要拍另外那只巴掌。"一个巴掌拍不响"是仲裁...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