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艾逼近成都,刘禅为什么就放弃抵抗?
提到三国略者,很多人最先想到的就是诸葛亮,司马懿等人,他们叱诧风云,争雄竞胜,左右乾坤,但人固有一死,所以在他们之后又涌入了一批新的青年代表,其中邓艾就是一位佼佼者,《三国志》中记载:“艾修治备守,积谷强兵”,从中可以看出邓艾确实文武双全,见识独到,深谙兵法。而且他在很多战事上都取得了极大的胜利,其中最为令人称赞的就是伐蜀之战,出其不意,最终令蜀国不战而败。
而具《三国演义》记载,这场战役本身也非常具有传奇色彩,为什么会这么说呢?原来邓艾带领的士兵很大一部分都是投降的蜀兵,要知道当时的蜀汉兵力《三国志》中记载:“带甲将士十万二千”。拥有如此多的兵力可是刘禅却不战而降,于是这也就成了这场战役最令人不解的地方,那么到底是为什么呢?
其实总结来说也不外乎三点,其一,战斗力不足。虽然刘禅有十万将士,可就战斗力来说,远远不如邓艾所带的士兵,魏军灭蜀是抱着必胜的决心的,而面对士气高涨的敌军,面对被团团围住的现状,朝廷上下根本没有余力想着抵抗,士兵根本没有决心想着负隅顽抗,所以无论是朝臣,还是士兵,在生命面前,一切爱国均成了虚无。而且根据《三国志》中记载,蜀国到后来根本无兵可征,七十岁老人都得充军。其中比较著名的廖化已经八十了,还是主力先锋,军中和他年龄差不多的老人还很多。老人的身体机能早已衰退,能有什么战斗力呢,而且蜀国因为连年北伐,士气早就低落,根本无力抵抗邓艾的围攻。
其二,国库空虚。蜀国投降时,刘禅做了一个决定,令手下制作了一个投降清单,从清单上可以看出,蜀国全国国库存粮只有四十万斛,不够蜀国剩余十万兵吃一个月,还得再分给四万多官员,这是超严重饥荒,而粮食是行军打战最为关键的物资,没有粮食,其余都是无稽之谈,所以面对魏国,蜀军投降的很是积极,毕竟吃都成了问题,谈何打战呢。
其三,大势所趋,这种大势不是弱小的蜀国能够逆转的。魏国统一只是时间早晚的问题,面对强大的敌国,蜀国根本没有抵抗之力,而且在百姓看来,只是换了一个帝王而已,并且只要新的帝王能够带领他们过上富足的日子就行了,所以无论谁当皇帝,在百姓的眼中并不是那么的重要,毕竟战争一向苦的都是百姓,所以和平的生活,是百姓们心目中最深的渴望,那么即使魏军兵临城下,人们也没有再去抵抗的欲望了。
其四,刘禅自身。刘禅已到花甲之年,做了几十年的皇帝,本就是扶不起的阿斗,几十年的光阴都用来吃喝享乐了,所以在综合外内部之后,毅然决然走上了投降之路,历史上很多人对于刘禅的投降持有骂名,只有王隐在《蜀记》中讲:刘禅之所以宁背骂名而不作辩解,乃“全国为上之策”。而就今天看来,刘禅的决定确实是以蜀国上下为重的,而真理也确实是掌握在少数人手上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相关资料
- 有价值
- 一般般
- 没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