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心学创始人王阳明究竟有多牛?折服了中外多位名人
在中国的思想界自古以来有四座丰碑——孔孟朱王,其中“王”就是王阳明。
1905年,日本大将东乡平八郎率领日本海军,大败俄国舰队,取得东亚的制海权。天皇为其举办庆功宴。
在众人的一片赞誉声中,东乡平八郎举起一块腰牌:一生俯首拜阳明。
1917年,一位湖南书生在读过阳明书后,挥笔写下一篇《心之力》,发出来对这个世界的一声问候。
还是1917年,一位浙江青年在读罢阳明书后,虎躯一震,将自己的名字改为“中正”,字“介石”。
王阳明在去世400年后,还让中外英雄俯首。
1472年,在浙江余姚出生了一位婴儿,取名“王云。”
但是很奇怪,这个孩子到5岁时还不会说话。有一天,一位云游道士路过,摸着王云的小脑袋说:“还孩子,可惜父母不懂事,在名字里把你的志向给泄漏了。”
王云的父亲王华听说后,给他的孩子改名叫“王守仁。”
说来也怪了,王守仁改名之后,很快就开口说话了。
1482年,王家祖坟上冒青烟了,王华居然高中状元,被授予翰林院修撰的官职。
他们一家就从浙江余姚举家搬到北京,顺利拿下北京户口。
当他们路过镇江时,一帮文人听说状元全家来了,于是就想见识一下状元的学问。这时王守仁站了出来,吟诗一首:
金山一点大如拳,打破维扬水底天,醉倚妙高台上月,玉箫吹彻洞龙眠。
镇江文人还以为是王家准备好的,于是临时出题,让他以“蔽月山房”为题,再写一首诗。王守仁稍微想了想,张口就来:
山近月远觉月小,便道此山大于月。若人有眼大如天,还见山小月更阔。
还是难不住这个小孩,众人这下都服了。
到了大城市北京,王守仁开始接受正式的“九年义务教育。”
12岁时,他在课堂上问先生:“人生何谓第一等事。”这个老师说:“就得像你老子一样,考科举、当状元。”
对于这个回答,王守仁不认同。他说:“人生当做圣贤。”
太狂妄了。
15岁时,他还是没有成为圣贤,就写了一封信,请父亲交给皇上:“我写了一封意见书,只要给我5万人马,我就能横扫草原。”
王华没傻,反手给了他一个大嘴巴子。
王华想:“这么下去不行啊,得赶紧给他娶个老婆。”于是,就给他的一位江西朋友下聘礼,求娶他的女儿。王守仁只得在17岁那年,前往江西结婚。
要说牛人就是牛人,永远与众不同。
别人结婚都恨不得赶紧洞房花烛,他倒好,跑去跟一个道士聊天了。两人越聊越High,竟然忘记结婚这回事了。
这件事,迅速传遍了南昌城,吃瓜群众都说:“真是个异人。”
在那个年代,朱熹是天下第二大圣人,仅次于孔子。
结婚后,王守仁专心学习朱熹的学问——格物致知。意思就是:你必须专心学一门技艺,把它彻底弄明白,在学习另一门。这样一门一门的学下去,总有一天能够融会贯通,这样你就成圣贤了。
王守仁很专心的学习。
他从家中的竹子开始学。他就在那劈、砍、掰、看,要彻底弄清楚竹子的道理。但是过了七天,他始终没有明白竹子里有什么道理。
王守仁的内心受到了成吨的伤害:“看来圣人说的也不一定对。”
这就是哲学史上的“守仁格竹。”
从此以后,他做圣贤的梦想就此。他除了考科举以外,只迷恋五件事:任侠、骑射、词章、神仙、佛事。
1499年,王守仁考中进士,做了一个正六品的小官。
不规矩的人,在官场上也不规矩。当时正德皇帝和刘瑾等太监们打得火热,败坏朝政。1506年,戴铣、薄彦徽等人上书皇帝,要求严惩刘瑾一伙,结果反被打入死牢。
出于正义的立场、内心的向往,王守仁冒死上书:尽快释放无辜人员。
理所当然的,王守仁被打的屁股开花,贬到贵州去当一名招待所所长。
当年的贵州,可不是现在的旅游胜地。那里的人听不懂中原的语言,能听懂的都不是好人:犯事了,跑路过去的。
王守仁来到这里后,没有气馁、没有悲伤,而是努力和当地人融合在一起。他把中原的文化、习俗,带到了落后的山区。
常言道:无官一身轻。
王守仁在这里,再也不用操心功名利禄的琐事,而是彻底放宽心态,感受这个世界的真谛。
终于在一个夜晚,他放声长啸:“我明白了,圣人的道理都是出自本心,根本不必在外界求取。”
这就是著名的“龙场悟道。”
王守仁的道,是“心之道。”
意思就是:我们都具有一颗本心,这是我们生命的源泉。不论学习、交友、办事、感情,都是由这颗“本心”在判断、分析、决定。
所以圣人的道,原本就存在于每个人的心中。“吾心即道”,就是“圣人之道。”
中国哲学中的“心学”,就此诞生。
这门学问的出现,也使得王守仁能够与孔孟、朱熹并列,成为永垂不朽的一员。
这样的成就,是历代帝王、名将、大臣都达不到的。任你权利滔天、任你杀人遍野、任你财富满堂,都不过时人死如灰、过眼云烟。
唯有学问,才永恒。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相关资料
- 有价值
- 一般般
- 没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