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人物百科

他是大唐陌刀高手,号称第一猛将,可惜遭受意外而亡

2019-10-14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1477
转发:0
评论:0
他是大唐陌刀高手,号称第一猛将,可惜遭受意外而亡,757年9月,长安城西,香积寺北,沣河河畔。安禄山的帐下猛将,封爵北平王

  757年9月,长安城西,香积寺北,沣河河畔。

  安禄山的帐下猛将,封爵北平王的李归仁带领十万叛军列阵于沣河北岸,其部不乏精锐的幽燕骑兵,他们这次迎战的便是前来收复长安的唐肃宗的长子,当时担任天下兵马大元帅,封爵广平王,后来即位被称为唐代宗的李豫。

他是大唐陌刀高手,号称第一猛将,可惜遭受意外而亡

  李豫所部,是当时唐肃宗平叛的精锐,郭子仪为副帅统领中军,李嗣业担任前军统领,王思礼提点后军,前来助战的回纥兵马在此战中担任预备队,由回纥可汗的长子将军叶护统领。

  李归仁为人狡黠,乃贼中骁将,竟然主动出阵挑战唐军,唐军将领摩拳擦掌,带领麾下冲入敌阵。但发现这是叛军的计谋,中了埋伏的唐军先锋部队开始崩溃,眼看这股溃军就要冲乱唐军阵型,大军要功败垂成的时候。李嗣业挺身而出,卸去穿在身上的明光甲,袒露上身,手持陌刀,大声呼喊,呵斥军兵要为国尽忠,随后李嗣业冲入敌阵。冲到他前面的一名叛军骑兵,竟然被力大无穷的李嗣业用陌刀连人带马砍成了两段。随即李嗣业手中这把陌刀上下翻飞,砍杀敌军如同切菜一般,刚才还溃败的唐军看到李嗣业勇不可当,稳定军心,又稳住阵脚,重新列阵迎敌。

他是大唐陌刀高手,号称第一猛将,可惜遭受意外而亡

  纪录片中的李嗣业

  李嗣业所部的两千军兵,手持陌刀和长柄斧,如墙而进,杀得叛军大败亏输。其余的唐军将领看到李嗣业取胜,便纵兵上前,双方肉搏,鏖战多时,不分胜败。李归仁事先留下的精兵,在东部埋伏,想要从侧背袭击唐军的后方。结果被唐军斥候发现,大元帅广平王李豫派遣仆固怀恩带领回纥骑兵迎战伏兵,并派李嗣业和叶护统领的回纥兵绕到叛军身后,两面夹击,历经6个小时的激战,终于将叛军击溃,李归仁率残兵逃回洛阳。

他是大唐陌刀高手,号称第一猛将,可惜遭受意外而亡

  李嗣业

  随后大军出关,克复洛阳,此役还是李嗣业积功最多。李嗣业,京兆高陵人,身长七尺有余,力大超群,上阵钟爱使用陌刀,五十斤的陌刀(相当于现在20多斤)被他耍的上下翻飞。曾跟随安西副都护高仙芝经略西域,李嗣业轻兵平服小勃律国,石国和突骑施,威震西域,被当地人称为“神通大将军”。

  当时的阿拉伯帝国向东部扩张,高仙芝深入敌方境内700里,在怛罗斯(哈萨克斯坦南部塔拉兹附近)和大食军队交锋,此役被看做是当时东西方帝国一次大规模的碰撞。由于跟唐军联合的葛罗禄,倒戈投靠大食当了叛徒,唐军寡不敌众,三万大军仅有数千名唐兵得以逃回,半路上盟军拔汗那的溃兵在山口堵住去路,要不是李嗣业用大棒将这群溃兵打跑,主帅高仙芝也难以生还,事后,高仙芝保奏李嗣业功绩,李嗣业升任右金吾大将军。

他是大唐陌刀高手,号称第一猛将,可惜遭受意外而亡

  身穿明光铠,手持陌刀的复原唐军勇士

  757年,李嗣业因军功封爵为虢国公,食邑两百户,加开府仪同三司,兼任卫尉卿。李嗣业跟随郭子仪积极参与平叛战争。李嗣业每战身先士卒,立下的战功,位于众将第一位。在邺城之战中,镇西节度使李嗣业担任先锋,身中流箭,躺在大帐中养伤。伤势逐渐痊愈的李嗣业突然听到发令的钟鼓声,李嗣业情绪激动,在床榻上大喊杀敌,竟然致使伤口破裂,流血过多身亡。

他是大唐陌刀高手,号称第一猛将,可惜遭受意外而亡

  李嗣业去世后,唐肃宗非常惋惜,赐谥号忠勇,追封武威郡王,李嗣业生前不置办家产,但酷爱宝马,家中留养十多匹大宛马。李嗣业将为官以来受到封赏的财物,都充当,加之其身先士卒,将士们也愿意为他效命。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相关资料

展开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点击加载更多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陌刀与大唐帝国的军事
唐刀的种类,《唐六典》卷一六武库令丞职掌条记载:刀之制有四,一曰仪刀,二曰障刀,三曰横刀,四曰陌刀。(今仪刀盖古班剑之类,晋宋已来谓之御刀,后魏曰长刀,皆施龙凤环。至隋,谓之仪刀,装以金银,羽仪所执。障刀盖用障身以御敌。横刀,佩刀也,兵士所佩,名亦起于隋。陌刀,长刀也,步兵所持,盖古之断马剑。)此为唐刀之分类及性质、用途。仪刀,又称为细刀、长刀,《和名类具抄》征战具七四云:长刀,唐令云:“银装长刀。”又云:“细刀。”“银装长刀”即与上引《六典》中的“装以金银”同义,这种仪刀由千牛所执,《六典》卷二八太子左右内率府率职掌条云:以千牛执细刀、弓箭。细刀、长刀、仪刀、银装长刀都是指充羽仪之用的仪刀。同书卷二○两京诸市署令丞职掌条略云:其造弓矢、长刀,官为立样,仍题工人姓名,然后听鬻之。这里的“长刀”似也应为仪刀。横刀为兵士宿卫时最主要的武器。《新唐书》卷五○兵志略云:人具弓一,矢三十,胡禄、横刀...
· 陌刀唐刀中的极品
唐帝国通过开明的政治和强大的军事力量,成为当时世界的中心,从唐初的统一之战到盛唐时期所有的对内对外战争,出现了冷兵器历史上对后世影响空前绝后的武器—唐刀。陌刀为一种两刃的长刀,较重,大约50斤。由于陌刀出现于隋朝,隋朝的1斤只相当于现代的220克,隋朝的50斤相当于现代的22斤左右,但这仍是算相当沉重的实战兵器了。由于冶金知识的缺乏,制造的技术粗糙,以至于早期的陌刀重达37斤或更重。唐陌刀开始流行于唐高宗调露前后至开元十年之间。开始时使用陌刀是为了对抗骑兵,后来在诸军流行则是对付以骑兵称雄的唐之“四夷”。盛唐时完善的节度使制度使得军队的装备,训练走向向正规化,陌刀也因此成为唐步兵的主战兵器之一,成为常规装备,节度使制度的设立使得诸镇招兵,建立了中大的骑兵,骑兵发挥着重要作用,这又使得克制骑兵的兵器—陌刀一直流行到晚唐。唐刀中的陌刀是做为军队重要的战争物资装备的,并且在唐中期作为军用器物,严...
· 关山冷月:大唐陌刀之绝代传奇
公元757年9月,长安城西南的香积寺以北,贼将李归仁以精锐骑兵发起强悍冲锋,大唐军队陷入混乱,危在旦夕。关键时刻,身高2.1米的唐前军主将李嗣业脱上衣、执陌刀,奋力突前,杀敌数十骑,唐军“阵容方驻”。李嗣业抓住战机,率领陌刀手“如墙而进”,所向披靡。陌刀长约3米,刀柄和刀刃分别是1.5米,重约33公斤,其最早的原型可能是西汉时的斩马剑,因为两者都是双刃、狭长、锋利异常,可刺可坎,专为对付骑兵。军队中使用陌刀在唐高祖武德年间已肇其端。621年唐将阚棱率一千陌刀手,死战地方军阀李子通。唐代陌刀手都是严格选拔的壮士,人人技艺惊绝,臂力体力胆气过人,否则也舞不动沉重修长的陌刀,并敢与骑兵正面交锋。古代兵器专家周正武复原的唐朝陌刀反冲锋战术冷兵器时代,无论欧洲的封建骑士、西亚的穆斯林骑兵或还是中北亚草原上的游牧战士,凭借优良的机动性和强大的冲击力,成为战场上的优势兵种。步兵防御正面突击的骑兵,通常有...
· 陌刀为何被“陌生的刀”?训练和制作成本太高
核心提示:陌刀对战士的素质要求很高,培养一个陌刀战士需付出巨大代价。此外,陌刀的制作成本也很高,从选料到打造出炉,花钱如流水。物以稀为贵,陌刀成为政府明文禁止私藏的武器之一。本文摘自《教科书里没有的历史细节》,作者:王国华,出版:春风文艺出版社,秦汉以降,游牧民族凭借着来去如风的快马,健壮的体魄和强悍的性格,常常在边境骚扰,让各届当局都十分挠头。但到了唐朝,、回鹘、吐蕃等游牧民族遭到中原帝国的强大攻击,纷纷降服或被迫迁移。农耕时代,两军作战,主要拼体力。是游牧民族战斗力下降了,还是中原人的体力增强了?或者有其他什么原因?查阅典籍,你会发现,在唐军与游牧骑兵作战的时候,一种被称为“陌刀”的武器起了很大作用。骑兵的优势是进退迅速、冲击力强,常令行动缓慢的步兵束手无策。于是陌刀应运而生。这种武器,比剑长,比刀直,双刃,势大力沉,类似于长剑、长刀,多数情况下是长柄,也有短柄的,非体格强壮的人挥舞不...
· 邾庄公:因洁癖而意外死亡的国君
春秋战国,乱世纷争,各诸侯国国君的死法不尽相同。除了正常的病老之外,还有死于战争的,如吴王阖庐和儿子夫差;被兄弟杀死的,如楚灵王;被儿子给杀死的,如楚成王;被叛变的大臣囚禁饿死的,如齐桓公和赵武灵王;被列强扣押死在异乡的,如楚怀王和蔡哀侯。但是,有些诸侯的死法却很奇特,比如——邾庄公。邾国,曹姓,子爵,相传为黄帝后裔曹安之后。是今天山东省境内的一个先秦古国,其故址在今邹城市。邾庄公曹穿,是邾国的第十六任国君,在位33年(前540年-前507年)说起邾庄公,就不得不让人捧腹大笑。世上有那么多死法,可他偏偏因为洁癖过度而导致意外死亡。网络配图说到洁癖,邾庄公的洁癖可是很不一般。他为何会与众不同呢?因为他是诸侯,是一国之君,讲究得起,其他人穷讲究那得是需要有资本的。他们就是再穷讲究,那也是有限度的,可邾庄公人家并没有。凡是自己用到的东西必须干净(这个是必须的);凡是自己看到的东西,也必须是一尘不...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