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人物百科

春秋时期的霸主们,为什么都是流浪公子呢?原来是这样

2019-10-14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764
转发:0
评论:0
春秋时期的霸主们,为什么都是流浪公子呢?原来是这样,春秋战国时代的诸侯国们,在选择继任国君时有着非常大的不确定性,很多混乱皆因君

  春秋战国时代的诸侯国们,在选择继任国君时有着非常大的不确定性,很多混乱皆因君主之位而起,在西周建国前期,由于周天子的军力威慑,诸侯国们大多皆尊崇嫡长子继承制,没有出现频繁的忤逆事件,但到王室衰微而后的春秋战国,这种乱局则频繁出现,在中原大地上快速蔓延。而那些称霸中原的霸主们,大多成为平衡各方局势的关键,除了周天子外,这些霸主们多是诸侯国们思考国家外交的决定因素。

  有趣的是,这些能够制衡天下的春秋霸主们,大多都曾流浪列国,甚至在敌国生活数年或数十年,大凡有能力重新划分国际势力的君主,都是如此。这究竟是为什么呢?这些诸侯国的国君们,当年还是公子的时候就崇信权力,他们的理想永远不可能是做个平庸的臣子,或者什么旅途的浪人,他们居住的地方叫作王畿,是国中之国,是最富庶的好地方,对于这些公子而言,成为国君就是最好的归宿,当然也就前赴后继、阴谋算计、坚持不懈的要以各种方式去赢得王位。

  数千年前的中原大地,中原人的祖先们在静谧的深山与草原中穿行,在悠远的湖泊和茫茫的森林中探寻,看到天空的白云和丛林里奔跑的野兽,无论如何他们也没有办法想象到自己的后人们,会将成为这片土地的主宰,不会再像他们那般迁徙四方、到处流浪,但对生命的敬畏让他们学会了去不断的学习和控制,他们无师自通的学懂了一种叫做权力的东西。

  权力让他们拥有不再孤独的力量,让他们不再流浪,权力终让他们沉迷,也让这种东西逐渐贯穿于他们的血液当中,遗传给了他们的后人们。他们修建了高大的城墙,建立了繁盛的国家,打造了权力的体系,那些站在巅峰的英雄就是这个国家的王者,他们享有最高的荣耀与尊严,可以肆无忌惮的去奢侈、去享受、去体验人生的美好,这即是权力带给他们的骄傲,但也带给了他们衰败。

  任何时代总有明君和昏王之说,那些明君多半是披荆斩棘开疆拓土的,为部落或族人带来了更大的希望,而那些昏王则往往失去了自我,在感受祖先的馈赠以外,他们就会不以为然的去折磨别人,以此诱发了各种乱局。有的来自外部,有的则来自内部,而内部则多因公子争位,常常就伴随着政局的动荡或是国家的衰亡,夏商之亡皆为如此。

春秋时期的霸主们,为什么都是流浪公子呢?原来是这样

  而周王国行分封之制,则将这种乱象演绎的更为深刻,周天子几代传承而后开始堕落,分封的诸侯国们因权力的增强,俨然成为地方上的霸主,天子号令,政由己出。诸侯国们的乱,本身就跟周王国的分封体制有关。所谓分封亲戚,以藩都城,这种带着浓浓血缘关系的政治体系,一代一代的传承下去,因血缘关系的逐渐淡化,那种绝对服从的态度,已经被权力的欲望熏陶得似真似假。对于诸侯国君们,天子远在天边,就近原则,还是自己说了算,这才是正道。

  当然,诸侯国的公子们,数量繁多,人才济济,如果不是嫡长子继承制的约束,或许乱局会更快的产生。政治格局的瞬息万变,竞争日趋激烈。每年的战争都在发生,贵族圈层每时每刻都在洗牌,风险与机会并存,喧嚣热闹与权力更替同在。诸侯国的公子们显然清晰的意识到权力更替的规则,就是要建立好的联盟团队,积蓄足够的军事力量,只要做好这两件事情,即便不是嫡长子,成为国君也是非常有可能的。

  因公子争位的变故而导致国家内乱的,可以说几乎在春秋战国时代的每个诸侯国都是存在的,秦献公的父亲秦灵公死后,君位被他的叔祖父秦简公抢走,秦献公浪迹西戎和辗转魏国,数十年后才得以回归秦国。楚武王杀掉兄弟的儿子自立为君,晋献公的儿子相继为君,鲁国伯御攻杀鲁懿公,自立为君,是为鲁废公;再有郑庄公死后的诸子争位,齐襄公死后的兄弟争位,齐桓公小白最终成功夺取君位,而后齐桓公死,齐桓公的几个儿子又相继为战。诸如种种,皆因公子为权力而发动战争,导致国内混乱有关。

春秋时期的霸主们,为什么都是流浪公子呢?原来是这样

  在这些成功逆袭的公子中,又以楚武王、秦献公、晋文公、齐桓公等为最有能力者,而后面这三位,则皆有过流浪之经历,秦献公在魏国待了近三十年,可谓尽得魏国的政治精髓,这也才为秦献公赢得魏国支持,回归秦国抢回王位奠定根基。而晋文公可谓周游列国,自西向东,自北向南,最后又回到了晋国,可说转了个大圈圈,也是流浪了数年才最终成功继位。齐桓公则是流浪卫国,在几近绝望之际,才得鲍叔牙的谋略回到齐国,成为齐国君主。这些乱世霸主们,皆有过流浪之事,难道是巧合吗?当然不是。

  这些霸主们虽在外流浪,但大多有着共同的信条,即都是坚持不懈的崇信权力回归,身边都跟随着忠贞的朝臣,他们的血液基因中隐藏着来自他们祖先们的生存本事,就是强大的生存能力,即便大难临头,他们也都能依托各种谋略化险为夷。他们是适合在乱世生存的君主,或许他们并非什么所谓千古圣君,但在他们的时代里,他们具有成为霸主的潜力,国君的位置始终为他们留着,只要坚持下去,他们就会取得最终的胜利。所以,他们最后都赢了,跟随他们的朝臣也都赢了,等待他们归位的国家,也都赢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相关资料

展开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点击加载更多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为什么扫坟的时候要坟头压几张纸呢?原来是这样
清明时节雨纷纷,回家扫墓的人都怀着肃穆的心情,来怀念自己已故的亲人,并铭记自己出身的地方。多少漂泊在外的游子像是流浪者回到了温暖的家乡,找到了自己的根源。各地拜祭祖先的方式不同。山西这边拜祭祖先的时候会在坟头压上几张纸,这样司空见惯的现象大家知道来源于谁吗?这个习俗来源于汉高祖刘邦,他出生于沛县,并且在那个小县城里生活了40多年才出去和项羽争夺天下。经过艰苦的奋战之后他赢了,夺得了天下,应该要荣归故里了。他自己当了皇帝,当然要去祭拜自己母亲的墓了。但是由于多年的战乱,沛县埋人的墓地早就遭到别人的破坏,很多坟墓的墓碑都没有了。并且这儿时候刘邦的母亲已经死去了很多年,即使把坟墓全部挖开也不知道哪一个是他的母亲。实在无奈之下,他只好抛了一张纸,并且说道:大风起兮,如果上天念我乃天之子,让这张纸落在我娘的坟头不要动了。结果这张纸果然落在了一处坟头不动了。就这样,刘邦找到了他母亲的墓地。并且后来刘邦...
· 康熙皇帝为什么要给周培公守灵呢?原来是这样
在康熙王朝中,有这么一个人物,他大破察哈尔、降伏王辅臣、大败吴三桂,最后却被皇帝和大臣,他就是我们今天的主人公——周培公。说起周培公,在康熙王朝中给许多人都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在攻打察哈尔王之前,周培公军中立威,康熙看后说到:朕相信周培公一定能打胜仗。周培公也没有辜负皇帝的期望,不仅打败了察哈尔王,而且在此后还降伏了王辅臣,击败吴三桂,为大清的稳定立下了汗马功劳。第一:周培公为大清立下了汗马功劳,最后却把他远放到雪国盛京十一年,自己对周培公有着深深的愧意第二:康熙为周培公守灵也是想堵住百官的悠悠之口,毕竟把功臣远放雪国十一年,百官心里都为周培公鸣不平第三:想告诉百官,不要整天想着窝里斗,要以周培公为楷模,踏踏实实的做事,为大清做出自己的一份力量周培公在临终前做了两件事,一件就是举荐了姚启圣,另一件就是送给了康熙一幅大清最精确的地图。正当康熙被大清疆域之大所震撼的时候,却传来了周培公去世的消息...
· 袁崇华为什么能夸下五年平辽这样的海口?原来是这样
1627年,17岁的朱由检即位,是为崇祯帝。崇祯帝即位后进行了一系列的人事变动,其中最重要的有两项。一是逮捕了被称为“九千九百岁”的大太监魏忠贤,铲除了魏忠贤余党。二是重新起用曾经被魏忠贤的名将袁崇焕,任命他为兵部尚书兼任右副都御史,督师蓟辽,兼督登莱、天津军务。一次,袁崇焕回京上疏陈述兵事。崇祯帝亲自召见他,询问平复辽东之策。袁崇焕回答:“方略已具疏中。臣受陛下特眷,愿假以便宜,计五年,全辽可复。”崇祯帝很高兴,说:“复辽,朕不吝封侯赏。卿努力解天下倒悬,卿子孙亦受其福。”这就是著名的明史公案“五年平辽袁崇焕”。二众所周知,从萨尔浒之战后,崛起于辽东白山黑水之间的后金就开始欺负大明王朝了。到崇祯帝即位之际,大明王朝已经丢掉了山海关外绝大部分城池,只剩下锦州、宁远、松山等几个孤零零的据点。袁崇焕竟然夸口“五年平辽”?凭什么?大臣们当场不好反驳袁崇焕,背后里就不免犯嘀咕。会间休息时,给事中许...
· 人们为什么这么景仰和崇拜诸葛亮?原来是这样
古隆中,又名诸葛庙,位于襄阳以西13公里的西山环拱之中。这里山峦叠翠,松竹繁茂,清静幽雅,钟灵敏秀,大有“路回山隐隐,树锁昼荫荫”的感觉。“勒马回望隆中景物,果然山不高而雅秀,水不深而澄清,地不广而平坦,林不大而茂盛,猿鹤相亲,松篁交翠。”罗贯中就是这样用生花妙笔在《三国演义》中描述隆中景致的。如今,罗贯中所述景致仍依稀可见,只是“猿鹤相亲”早己了无踪影了。隆中之所以闻名天下,原因有三:一是诸葛亮“淡泊明志,宁静致远”,躬耕陇亩之地方;二是刘玄德“求贤如渴,礼贤下士”,三顾茅庐之所在;三是诸葛亮提出《隆中对策》,促成三分天下格局之策源地。这正是:“孔明未出茅庐,已知三分天下”。诸葛亮,字孔明,号卧龙,东汉瑯琊郡阳都人(今山东沂南县)。父母早亡,十四岁时随叔父诸葛玄投靠荆州刺史刘表,十七岁时到隆中,结庐而居。东汉建安十二年(公元207年),豫州牧刘备在徐庶和司马徽的推荐下,来隆中寻访有“卧龙...
· 被唐太宗寄予厚望的太子,为什么会谋反呢?原来是这样
李世民嫡长子李承乾,是秦王妃长孙氏所诞下。因出生在承乾宫,故以此殿取名。公元629年,李世民即位,是为太宗皇帝。年仅八岁的李承乾被册立为太子。史书记载承乾''性聪敏'',''特敏惠'',''丰姿峻嶷、仁孝纯深'',太宗非常喜欢他,而李承乾作为大唐的皇太子,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生活也就此开始了。李世民李世民对这个儿子也是非常的爱护。李承乾生病,而从来不信佛也不信道的唐太宗却请了道士秦英来为儿子祈福;等承乾病愈后,唐太宗又召度三千人出家,并特地修建了西华观和普光寺。还将狱中的囚犯减免了罪行,以此为儿子祈福。公元653年,李承乾娶秘书丞苏亶长女苏氏为太子妃,唐太宗为此大宴群臣,赐帛各有差。公元638年,李承乾的嫡长子李象出生,因为皇孙诞育之喜,唐太宗诏令天下见禁囚徒都降罪一等,内外官职事五品以上子为父后者,各加勋官一转,天下大酺五日,又大宴五品以上于东宫。年长之后,李承乾患了腿疾。史书并没有明确说...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