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人物百科

五代十国后唐宰相马胤孙为什么被称为“三不开”

2019-10-14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1189
转发:0
评论:0
五代十国后唐宰相马胤孙为什么被称为“三不开”,五代十国时期,北方的后唐享国仅仅十四年,因为从未解决好皇位的继承问题,国家从

  五代十国时期,北方的后唐享国仅仅十四年,因为从未解决好皇位的继承问题,国家从建立的第一天开始,就埋下了的伏笔。混乱的政局让石敬瑭这个野心家蠢蠢欲动,最终造成了燕云十六州的丢失,使广袤的中原大地赤裸裸的暴露在游牧民族的铁蹄之下。

  正因为国家经常处于之中,因此官员们也非常谨慎,不敢轻易说话办事,表达自己的观点,生怕一句话说错就导致杀身之祸。但是即便是在这种环境下,仍然有一位官员,他的表现比谨慎还要小心一百倍,只能用窝囊来形容他,倒不是他比别人更加谨慎,他只是完全没有能力胜任宰相这个职务。他就是后唐最后一个皇帝李从珂的宰相马胤孙。

五代十国后唐宰相马胤孙为什么被称为“三不开”

  一、倾慕韩愈、忠言直谏

  马胤孙早先并不是一副窝囊样,他也曾经是一个心直口快的人。他是韩愈的忠实粉丝,韩愈因为“一封朝奏九重天”而导致“夕贬潮阳路八千”,这让他非常佩服,无论是做人是写诗,他都希望向韩愈学习。

  原本他是潞王李从珂的幕僚,但是李从珂决定造反的时候,他还一度进行阻拦,希望他能够听从皇帝的安排,老老实实在地方上呆着,不要反叛。这些话虽然遭到同僚的耻笑,但是得到了李从珂的尊重。因此马胤孙老师最初还真是一个忠言直谏的人。

五代十国后唐宰相马胤孙为什么被称为“三不开”

  二、能力低下,遇事不决

  等到李从珂造反成功,封官的时候,想起了忠言直谏的马胤孙,马上予以提拔,最终让他当到了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就是宰相。这下马胤孙的水平就暴露无遗,他本来就没有治理一个大国的经验,当个幕僚提提主意还可以,让他做主这么大的事情,他的无能就暴露出来。很多事他都没有能力做出决定,导致宰相积压了许多政府要务没有处理。

  一些基本的朝廷规矩,马胤孙也搞不清楚,比如冯道就任司空,到底这个司空是个虚衔还是一个相当于宰相的重臣,问到马胤孙这里,他没主意。宰相刘昫被罢免当仆射,而仆射这个官到底与散骑常侍谁大谁小,马胤孙也没法回答。

五代十国后唐宰相马胤孙为什么被称为“三不开”

  三、尸位素餐、三不开宰相

  正是因为马胤孙完全无法处理政务,因此后唐许多军国大事都在手上耽误了。当时的人形容马胤孙的为官之道是“入朝印不开,见客口不开,归宅门不开”。上班的时候宰相大印从未使用过,形容他不理政务;有人上门跟他谈国事,他从来不开尊口;回到家里之后,别人想来拜访,他根本不开门。因此被称为三不开宰相。

  马胤孙担任宰相后期,这种毛病已经越来越重,基本已经到了不上班,不见人,不说话的地步,完全是尸位素餐。当然,李从珂为什么不把他灭掉呢,因为来不及嘛,没多久石敬瑭就造反成功,马胤孙就啥都不是了。

  四、丧失信仰,死后仍被嘲笑

  马胤孙下台之后,闲居乡里期间,居然开始信佛了。想当初,他是以学习韩愈闻名的,韩愈就是因为激烈反对佛教而遭到贬官,而马胤孙下台之后,连当初的信仰也荡然无存,被当时的人嘲笑。

  后来马胤孙死后,家里经常发生灵异现象,据说马胤孙灵魂附身到一个奴婢身上,在家里说话。人们背后对此也嘲笑不止,说这个马胤孙,活着的时候该说话不说话,死了之后不该说话瞎说什么话。

  死人灵魂附体这种事当然不存在,但是马胤孙这种尸位素餐的人,在中国历史上绝不少见,而真正能办事的人,往往不是名声不好就是下场不好,毕竟,做的越多错的越多,比如张居正,死了以后万历都没放过他。再看马胤孙这种人,居然得以善终,真是令人唏嘘。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相关资料

展开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点击加载更多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刘墉为什么被称为浓墨宰相
刘墉(1719-1805),字崇如,号石庵、青原、日观峰道人等。山东诸城人。他诞于书香门第,长于显宦之家。他的祖父刘棨是康熙二十四年进士,官至四川布政使。父亲刘统勋是雍正二年进士,官至东阁大学士。刘墉于乾隆十六年(32岁)中进士,官至体仁阁大学上加太子太保。乾隆十六年进士,官至东阁大学士,加太子太保,谥文清,人亦称刘文清。刘墉是清朝乾嘉时期的政治家,还是著名书法家和诗人。刘墉不仅是政治家,更是著名的书法家,是帖学之集大成者,被誉为清代四大书法家之一(其余三人为成亲王、翁方纲、铁保)。清朝徐珂称赞刘墉:“文清书法,论者譬之以黄钟大吕之音,清庙明堂之器,推为一代书家之冠。盖以其融会历代诸大家书法而自成一家。所谓金声玉振,集群圣之大成也。其自入词馆以迄登台阁,体格屡变,神妙莫测。”刘墉是一位善学前贤而又富有创造性的书法家,师古而不拘泥。他对黄庭坚书法深有研究,刘墉行书《评黄山谷经伏波神祠诗轴》云...
· 孙坚为什么被称为少年英雄?
孙氏世代在吴地作官。家在富春,祖坟在城东。史载孙坚出生前,孙氏祖坟数有光怪。五色云气,上连于天,蔓延数里远近。附近的人都去观望。父老们都说:“这不是一般景象,孙家恐怕要强盛起来了。”孙坚的母亲怀着孙坚时,曾梦见肠子从腹中拖出,环绕吴地昌门。醒来后很害怕,对邻居的老太太诉说。老太太说:“说不定还是吉兆呢!”等到孙坚出生,果然容貌不凡。孙坚少时为县吏,性阔达,好奇节。他十七岁那年,随其父一起乘船去钱塘,途中,正碰上海盗胡玉等人抢掠商人财物,在岸上分脏。商旅行人,一见此情此景,都吓得止步不前,过往船只,也不敢向前行驶。孙坚见状,对父亲说:“此贼可击,请讨之。”他父亲说:“非尔所图也”。孙坚提刀,大步奔向岸边,一面走,一面用手向东向西指挥着,好像正分派部署人众对海盗进行包抄围捕似的。海盗们远远望见这情形,错认为官兵来缉捕他们,惊慌失措,扔掉财货,四散奔逃。孙坚不肯罢休,追杀一海盗而回,其父亲大惊。...
· 姚广孝为什么被称为黑衣宰相
历史上有名的宰相不少,很多朝代都设有“丞相”一职,不过随着时间的发展,“丞相”的职位高低与工作内容也都有着不断的变化,而丞相其实和宰相是不一样的,并非是同一职位在不同时期的不同叫法。明朝时期有一个很著名的“黑衣宰相”姚广孝,他是朱棣靖难之役的主要策划人,但是为什么要把姚广孝称为是“黑衣宰相”呢?1.靖难之役靖难之役,就是明太祖朱元璋的儿子朱棣,为了保全自已、夺取皇位而发动的一场战争。因为朱元璋生前将自己的二十四个儿子和一个从孙封为藩王,受封的藩王在封地建立王府,设置官署,地位相当之高,还可以有自己的护卫甲士。朱元璋这样做原本就是想加强皇室的力量,但是没想到后来皇位传给孙子朱允炆之后,却出了问题。当朱元璋还在世的时候,就有人提出这样很可能造成西汉“七国之乱”、西晋“八王之乱”的后果,但是朱元璋非但不听,还把他下狱处死,果不其然,朱允炆眼见藩王势力强大,对中央造成了威胁,想要削藩,削了几个之后...
· 姚崇担任过几朝宰相?他为什么被称为救时宰相?
说起姚崇、宋璟,大家估计都不会陌生,这两个名字很熟,也知道他们都是唐朝著名的宰相,但是他们具体辅佐了哪几任皇帝,估计就没多少人清楚了。姚崇(651年——721年),本名元崇,字元之,陕州硖石(今河南陕县)人,唐代著名政治家。他本来叫袁崇,但是由于武则天时候,突厥叱利元崇发动叛乱,武则天不喜姚崇与叱利同名“元崇”,乃改名元之。玄宗朝为了避讳“开元”的“元”字,复改为单名姚崇。姚崇也是大器晚成的类型,少年时喜好游乐,骑马打猎,20岁之后才开始努力读书,在他的奋发之下,仕途开始渐渐往上走,得到了狄仁杰的赏识,转而被狄仁杰推荐给了武后。处理政事,脚踏实地、勇往直前,不敬神,不信鬼,不以官高而凌下,不以位尊而专横。一生三起三落,仍忠于朝廷。深得武后喜爱,之后,姚崇以奉养年迈母亲为名,自动请辞,但是武后舍不得,只是免去了宰相的职务,但是保留其相王府长史一职,让他奉养老母。深受宠爱,但是耐不住武后年老,...
· 五代十国中跟赵匡胤三兄弟类似的三兄弟,不同的是结局!
嗨又和大家见面了,今天小编带来了一篇关于五代十国中跟赵匡胤三兄弟类似的三兄弟,不同的是结局!的文章,希望你们喜欢。五代十国是一个战乱纷繁的时代,也是一个英雄辈出的时代,真正实现了皇帝轮流做,明年到我家的状态,五代由于说的比较多,也都比较熟悉了,分别是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最后被赵匡胤收入囊中,建立了大宋王朝。五代十国之所以政权更替频繁,除了谁的拳头硬谁说了算之外,更重要的是继承皇位的皇帝年龄都比较小,给了权臣可乘之机,所以才有了赵光义炮制的兄终弟及的故事,这在五代十国也不少见,只不过是不是自愿就得另说了。在南方的十国中,也有一个小政权跟赵匡胤兄弟三人相似,王位的传承也是兄终弟及,跟赵匡胤不同的是,这个政权的兄终弟及是自愿的,这个政权就是闽国。人称三龙,加入农民起义占领福建建立闽国政权就是被称为“三龙”的王潮、王审邽、王审知三兄弟,其劳最大的就是王审知。据史书记载,王审知是秦朝名将王...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