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人物百科

明朝的外戚为什么从来没有专权过呢?原来是这个原因

2019-10-14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1332
转发:0
评论:0
明朝的外戚为什么从来没有专权过呢?原来是这个原因,在中国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外戚”是一个特殊的群体。“外戚”也叫“外家”、

  在中国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外戚”是一个特殊的群体。

  “外戚”也叫“外家”、“戚畹”,专指古代帝王的母族、妻族。这些人活跃在历史舞台,往往是与“干政”联系在一起的,他们通常利用皇帝年幼把持朝政大权,一些外戚不但干政擅权,有的甚至改朝篡位,比较典型的有西汉末年的王莽、隋朝的杨坚。

  据《汉书·外戚传》:“夫女宠之兴,由至微而体尊,穷富贵而不以功,此固道家所畏,祸福之宗也。序自汉兴,终于孝平,外戚后庭色宠著闻二十有余人。然其保位,全家者,唯文、景、武帝太后及邛成后四人而已……其余大者夷灭,小者放流,乌噱!鉴兹行事,亦已备矣。”

  由此可见,外戚干政不是什么好事。

  这种现象不独汉朝有,之后的唐朝、宋朝,都出现过外戚干政的现象,不但令皇帝头痛不已,那些干政的外戚,多半又是些坏蛋,好事不做,专干坏事,仿佛天生就是为了的。

  鉴于历史教训,所以明太祖朱元璋立国后,就开始制定相关制度,从源头上防止外戚干政现象的出现。

  据《明史·列传第一百八十八·外戚》,“明太祖立国,家法严,史臣称后妃居宫中,不预一发之政,外戚循理谨度,无敢恃宠以病民,汉、唐以来所不及”。

  外戚“循理谨度,无敢恃宠以病民”,固然与制度约束有关,但与皇后的贤明也不无关系,比如高、文二后,她们都自觉地“抑远外氏”。

  尤其是朱元璋原配孝慈高皇后(也就是马秀英),在朱元璋干革命期间给了他不少有价值的建议,并且都得到他的采纳,对他夺取江山有重大贡献,所以朱元璋为了报答她,不惜破坏自己制定的制度,要给她的亲戚族人封官加赏,都被其断然拒绝:“国家爵禄,宜与贤士大夫共之,不当私妾家。”

  除了断然拒绝,马氏还拿前朝外戚骄佚致祸举例,让朱元璋吸取教训,朱元璋不禁连连点赞,不再提给外戚封官,赐了些金帛而已。

  明成祖朱棣的皇后孝文皇后同样如此,表示给外戚封官“非己志”,直到临终还在劝朱棣“毋骄畜外家”。

  然而,这个惯例到明英宗那里却被意外地打破了,那个名叫孙继宗的外戚,不但被封了高官,还能参议国事,差点让“外戚干政”重演。

  这是肿么回事?

明朝的外戚为什么从来没有专权过呢?原来是这个原因

  孙继宗本为明宣宗孝恭章皇后孙氏(明英宗之母)之兄,因为是外戚,所以一直“默默无闻”,但是天顺元年之后,他的人生一下子来了个飞跃,因为那一年发生的一件惊天动地的大事,与他有关。

  那件大事就是史上著名的一场政变——夺门之变。

  夺门之变成功后,在土木堡之变中被瓦剌人俘虏后回国的明英宗朱祁镇把皇权从弟弟明代宗手里夺了过来,顺利复位,作为重要功臣,时为都指挥佥事的孙继宗(英宗舅舅)因功进侯爵,加号“奉天翊卫推诚宣力武臣”,特进光禄大夫、柱国,还享受了自身可免二死、子免一死世袭侯爵的特权,几个弟弟升了官。

  但他仍不满足,上书要官:“臣与弟显宗率子、婿、家奴四十三人,参加夺门之变,有功,乞加恩宠。”于是又被“进升为都指挥同知,子琏授锦衣卫指挥使,婿指挥使武忠进升都指挥佥事,家奴授官者十七人,五月,命继宗督五军营军务兼掌后军都督府事”。

  连他十七个家奴都授了官,可以说是非常给面子了。

  然而,当英宗的侍臣李贤来为孙继宗的弟弟孙绍宗求官时,英宗不高兴了,对李贤说:“孙氏一门该得到的都得到了,连他的长子都封了侯,二十多个子孙也都当了官,已经够了。当初在给孙氏子弟封官时,太后就不允许,多次请示才答应,太后很多天都不高兴,曾说这些人对国家有何功劳,以至于滥授这些官爵,难道我们还要让太后再不高兴一次吗?”还说让他舅舅孙继宗掌管京师军务,太后至今仍在后悔。

  当初在授予这些外戚官职时,孙太后就有一种预感,说了句“假如他们犯事,我也保不了”。

  后来,孙继宗、孙绍宗、孙显宗几兄弟果然犯事,被控与英国公张懋、太平侯张瑾等人侵占官地建立私庄,英宗大怒,孙继宗大惊,急忙请求辞职,英宗却不准,命他老老实实带兵。

  从此以后,孙继宗再也不敢胡作非为。

  其他胡作非为的外戚,都得到了相应的惩处,通过对外戚勋贵的整顿,被他们侵占的田产统统收回,英宗顺水推舟地分发给百姓耕种,百姓交口称赞。

  直到明宪宗时期,成化十年八月,兵科给事中章镒上疏说“继宗久掌兵权,居其位而不尽职,确应罢退,以全其有始有终的名声”,再次上疏恳求辞官的孙继宗(时为太傅)才被允许解除军职,但“仍在后府视事,管理经筵,参预朝政”。孙继宗再辞,皇帝仍然不准,“只免其奏事承旨”。

  成化二十年,孙继宗去世,赠郯国公,谥荣襄。

  孙继宗之后,外戚大多能谨身奉法,而且“谦谦有儒者风”,“怙恩负乘之徒”当然也有,但他们“所好不过田宅、狗马、音乐,所狎不过俳优、伎妾”,再也没人能混到手握军国大权的地步,更未形成朋党之势。

  所以有明一代,为外戚最为孱弱的朝代。

  整个明朝未让外戚干政的历史悲剧重演,可以说是法治战胜人治的结果。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相关资料

展开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点击加载更多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明朝太监专权为什么从来没有出现女太监专权呢
明太祖这个名字相信很多人都是有听说过的而且他的很多事情都是很清楚的做了什么事都是让别人很清楚的,只是说他作为明朝的皇帝帮助了明朝的统治让明朝的统治变得更加简单和安全。但是呢在明朝的时候太监专权的情况是从来未出现的严重还有很多的朝廷的重臣也是拉帮结派为了之后的权利打下基础,所以很多时候明朝的统治也是很不好的。但是相对于很多朝代来说明朝从来没有出现后宫干政的情况这是为什么呢,而且在明朝统治的300多年来从来就没有想唐朝和宋朝那样有很多后宫干政的情况出现,所以从这方面来说明朝还是统治的很好,只是没有注意太监的权利,他们一直都待在皇帝身边很多事情都是他们知道,所以很多时候他们想干一些事情都是很容易的。唐朝就出现过武后这个历史上第一个女皇后,他在丈夫死后不是让自己的儿子来继承这个位子而是让自己来统治当时的世界这让很多的人都不能理解和反对在刚开始的时候很多的朝臣都不愿意来上朝但是由于武后是有能力的,他...
· 曾经的蒙古帝国为什么建国号为“元”呢?原来是这个原因
进入公元13世纪中叶,风雨飘摇的南宋,在强悍的蒙古铁骑冲击之下,已经日渐衰微。而日益强盛的忽必烈于公元1271年岁末,终于在斡难河(今蒙古国鄂嫩河)一带宣告建立元朝,并于第二年定都“大都”,也就是现在的北京。元世祖忽必烈建立元朝时,围绕国号一事曾经发布《建国号诏》。其主要内容如下:我太祖圣武皇帝,握乾符而起朔土,以神武而膺帝图,四震天声,大恢土宇,舆图之广,历古所无。顷者耆宿诣庭,奏章申请,谓既成于大业,宜早定于鸿名。在古制以当然,于朕心乎何有。可建国号曰大元,盖取《易经》“乾元”之义。这段话的主要意思就是自我称颂、标榜祖先功业为历史少有或没有,然后明确国号名称为“大元”,并说明国号来源于《易经》,并取“乾元”之意。那么,忽必烈是基于什么依据称其祖先霸业具有开创性的呢?以今天的眼光来看,元朝的确做到了许多此前历朝历代都没有做到的事,例如广阔的疆域等等,如《元史地理志》序言就明确说过,元之幅...
· 宦官、外戚专权(92年)
汉和帝时,东汉王朝由稳转乱,朝政日衰。从这时期,王朝内部出现了宦官、外戚交替掌权的局面,造成东汉政治腐败、社会动乱,阶级矛盾日益尖锐。出现这种局面的根本原因是封建专制制度。汉和帝以后,即位的皇帝大多是小孩子,大的十几岁,小的还不满周岁。他们不能亲理朝政,只好由母后临朝,而母后则多请自家人帮助掌权,这便形成了外戚专权。随着小皇帝长大,对外戚专权日益不满,便指使身边的宦官诛杀外戚,宦官又乘机垄断朝政。待皇帝一死,外戚便再立一个新的小皇帝,于是开始下一轮的争夺。就这样,东汉政权像走马灯似的在宦官、外戚手中倒来倒去。从汉和帝到汉献帝,宦官、外戚之争达6次之多。东汉第一个把持朝政的外戚是窦氏。窦氏是汉章帝的皇后。章帝死后,和帝继位,窦太后临朝。以窦太后的哥哥窦宪为首的窦氏家族自此掌握了政权。他们依仗权势,为非作歹,激起了许多正直官吏的不满。随着和帝年龄增长,与外戚的矛盾日益火锐,永元六年(94)六月...
· 明朝统治期间为什么没有出现后宫干政、外戚专权的现象?
很多人都不了解明朝统治两百七十多年,为何没出现后宫干政、外戚专权?接下来跟着小编一起欣赏。在中国古代历史上,经常会出现后宫干政、外戚专权的情况,比如说西汉、东汉时期。然而明朝存在两百七十多年,却从未出现过后宫、外戚干预朝政的事情。清朝官方在撰写《明史》时评价道“论者称有明家法,远过汉、唐,信不诬矣”。那么明朝为何没有出现后宫干政、外戚专权呢?这件事要归功于明太祖朱元璋!别看朱元璋没什么文化,但他却虚心好学,特别是对前朝的历史很感兴趣。朱元璋在位期间,吸取历史经验教训,特意编写了一本《皇明祖训》,用来教导后世子孙,其中明确规定,“凡皇后止许内治宫中诸等妇女人,宫门外一应事务,毋得干预”。那么朱元璋是怎么彻底杜绝后宫、外戚干政的呢?其一,后妃的选择问题。朱元璋很清楚造成外戚专权的根源还在于后妃的选择。历史上的后妃一般出自官宦人家,往往造成“勋而兼戚”,以至酿成外戚、勋旧祸乱朝政的情况。比如说隋...
· 曹操手下的谋士荀彧为什么要反对他称帝呢?原来是这个原因
千百年来谈起三国,大多人都知道曹操是以奸雄的形象出现的,当然,现在很多人都在为曹操平反,我们也知道曹操在和袁绍、袁术、吕布、刘备、孙权等人的作战中,虽然肆意杀戮,或者用尽卑鄙手段害人、拉人、离间人,不过这本来是政治斗争中的常事,谁都差不多,所以不足以谴责。但是曹操不仅对敌人凶狠,还对自己人也狠,所以真正影响曹操形象的是他频频杀害自己人,甚至连忠良之士,大功臣也不放过,比如荀彧就是其中的一个。熟读三国的人都知道,荀彧不仅智略过人,而且他在为人处事上还有着别人无法比拟的独到之处。荀彧字文若出身颖阴望族,自幼就有王佐之才,他是曹操智囊团队中的核心人物,跟随曹操21年,为曹操出谋划策,立下了丰功伟绩。荀彧最早是跟随袁绍的,但他很快看出袁绍有夺取皇位的野心又没有能力,所以他投奔了曹操,当时荀彧才二十九岁,曹操就把他比为张良。后来荀彧极力敦促曹操迎接献帝于洛阳。这样使曹操掌握了当时政治的正统,一切举措...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