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人物百科

宰相李德裕外平回鹘,内制宦官,开启了晚唐时期的会昌中兴

2019-10-14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1345
转发:0
评论:0
宰相李德裕外平回鹘,内制宦官,开启了晚唐时期的会昌中兴,唐朝后期,南北司(北衙宦官与南司翰林)的权力斗争十分尖锐,可说是贯穿始终的主

  唐朝后期,南北司(北衙宦官与南司翰林)的十分尖锐,可说是贯穿始终的主要矛盾之一。在这样的政治背景下,作为朝官老大的宰相如果依附宦官当然会遭士人白眼不得人心,认为是叛徒;但反过来,如果南司士子没有掌握实权的权宦的推荐,又根本不可能当上位极人臣的宰相。南北司本身都是唐朝政府的重要组成部分,却分裂成两大政治势力和流派,这本身就是一种弊政。而贵为国家元首的皇帝若不能协调此种矛盾,就也只能隔岸观火让他们斗个死去活来了,唐朝晚期更是进入了宦官“全垒打”式的全方位治政时代。只有极少数较有作为的朝官通过某种“潜规则”巧妙摆平这种障碍,李德裕就是其中的佼佼者。他与唐武宗的合作被史学家誉为“君臣相知成晚唐之绝唱”,这一篇我们单表李德裕与宦官势力的微妙博弈。

  政治投资

  无可否认,作为唐代“牛李党争”中李党的领袖级灵魂人物,李德裕参与的朋党之争确令朝政一派乌烟瘴气,但话说搞朋党有一手、搞建设更加有一手的唐武宗最佳宰相李德裕也是晚唐最后雄起的时代“会昌中兴”的主要经手人,可以说唐武宗在位的六年是李德裕政治生命中最辉煌的六年,这六年里外平回鹘、内制宦官,以及定昭义、汰冗官、助灭佛,可谓是功绩赫赫,也由此跻身大唐名相行列。

image.png

  为何在晚唐宦官专权、朝官被视如草芥的不利情况下,李德裕能突围力挽狂澜、“摆平”宦官集团完成唐朝最后一次的华丽转身?

  父亲就是宰相的“官二代”李德裕初入政坛一帆风顺所向披靡,原本雄才大略的李德裕是不屑攀附宦官的,并曾以此嘲笑过依附宦官的牛党诸公。但此后经历了多次官场沉浮淬火的李德裕心里非常亮堂,那就是必须处理好与执当时大唐政治牛耳的宦官集团的关系,这是一种深层政治密码,不然纵有李训、郑注的传奇智谋和满肚子诡计,也逃脱不了“甘露之变”失败的命运,因为宦官集团已经作为一种根深蒂固的政治势力深深渗透到了李唐王朝的方方面面挥之不去,甚至于当时各地的节度使和官员都是通过重金贿赂神策军中尉获得官职,然后到了地方加紧盘剥百姓达到收支平衡的。换句话说,如果没有宦官的支持,就是皇帝做事决策也没有支撑点,也只有变相取悦宦官取得“合法”行政权后,再藉着政绩和宦官叫板甚至于反制他们了,这就叫做战略性退却。

  话说李德裕被李训、郑注排挤出局,被贬任淮南节度使之时,早已不是青涩时代的那个李德裕了,此时的他做事胆大心细绵里藏针,不经意间就把敌人打倒或收编。

  监军宦官杨钦义奉召进京,大家纷纷猜测他此次进京一定是高升做枢密使。对于此种猜测,李德裕也认为不会是空穴来风,不过处事稳重多谋略的他没有和其他趋炎附势的家伙一样去对还没升官的杨监军直接套近乎。一方面要避嫌,但另一方面当然也不能太无动于衷,这就得考李德裕的政治智商了,因为如果把杨钦义拍得舒服了,说不定自己回朝再当宰相的愿望就能实现了。

  李德裕采取的是“欲擒故纵”的那一招。作为地方长官,李德裕对杨回京的事表现得颇为冷淡,接待他如同平常一样公事公办,并未增加礼节,更加没有多送金银财宝,这当然引起杨钦义的痛恨咱走着瞧,山不转水转。

  不料,不久后的一天,李德裕却杀个回马枪,单独延请杨钦义,并在节度使府正厅举行盛大酒会为老杨饯行,情礼极厚,单是送给老杨的古玩珍宝就堆满了几张大床,杨钦义当然是喜出望外,哪还有什么怨气。

  而历史的戏剧性就在于,当杨钦义兴致勃勃进京行到汴州时,朝廷却下诏叫他哪来的回哪去,高升之事算是泡汤了!

  这回可糗大了,回到淮南的杨钦义连忙把李德裕送给他的珍玩如数奉还原主,李德裕却坚决拒收。言下之意就是,大家山水有相逢,何必算计得那么尽呢。

  果然这是一次非常精准的政治投资,因为不久以后杨钦义就被任命为枢密使,成了宦官头面人物,终于咸鱼翻生时来运转,应验了李德裕超群的投资头脑及眼光。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点击加载更多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会昌中兴
起用良相唐文宗逝世,宦官仇士良拥立颍王李瀍为帝。李瀍封李德裕为相。李德裕执政后,推行“政归中书”之策。逼得仇士良不得不退下政治舞台,向武宗“告老还乡”。从此宦官失宠,直至李德裕被宦官废去。李德裕和武宗的勤政使唐朝恢复元气,外攘回纥,内平泽潞,威震中外;更严肃整顿吏治,裁汰冗官,制驭宦官,使朝政为之一新。会昌灭佛唐武宗李炎信奉道教,全国正兴起佛教,使武宗遂有灭佛之心。后来,宦官暗中扶持武宗的叔叔李忱,武宗怕自己帝位不保,便下令追杀李忱,又下令灭佛,使李忱无处隐身。此事史称会昌灭法。改写遗诏武宗希望长生不老,便在各地搜集仙丹。因此他的身体一直衰退,在会昌后期,他因炼丹而患上了重病,卧倒在床。宦官马元贽在武宗昏迷时改写遗诏,使李忱得以继位。会昌六年,武宗病逝。会昌中兴结束,大中之治遂起。参考文献来源《唐书》《新唐书》
· 回鹘语
文字漠北回纥王朝年代的古语是用古文写成的。多数回鹘语文献使用则用回鹘字母写成,这种文字是在粟特文的基础上创制的。除此以外,回鹘人还使用过摩尼文、字母、婆罗米文来拼写自己的语言,在敦煌一带短暂地使用过藏文字母,主要是宗教经典为主。在元代亦有使用八思巴字来拼写回鹘语的印章。而契约文书则全部使用回鹘文字母拼写。察合台语一般用阿拉伯文字书写。华夷译语参考文献杨富学:《回鹘文献与回鹘文化》,北京:民族出版社,2003。牛汝极:《文字古文献导论》,乌鲁木齐:新疆人民出版社,1997。(明)火原洁撰:《高昌馆来文》,会同四译馆。
· 李德裕:牛李党争的核心人物,也为会昌中兴发挥了很大作用
嗨又和大家见面了,今天小编带来了一篇关于宰相李德裕是牛李党争的核心人物,但为会昌中兴发挥了很大作用的文章,希望你们喜欢。唐朝后期,南北司(北衙宦官与南司翰林)的十分尖锐,可说是贯穿始终的主要矛盾之一。在这样的政治背景下,作为朝官老大的宰相如果依附宦官当然会遭士人白眼不得人心,认为是叛徒;但反过来,如果南司士子没有掌握实权的权宦的推荐,又根本不可能当上位极人臣的宰相。南北司本身都是唐朝政府的重要组成部分,却分裂成两大政治势力和流派,这本身就是一种弊政。而贵为国家元首的皇帝若不能协调此种矛盾,就也只能隔岸观火让他们斗个死去活来了,唐朝晚期更是进入了宦官“全垒打”式的全方位治政时代。只有极少数较有作为的朝官通过某种“潜规则”巧妙摆平这种障碍,李德裕就是其中的佼佼者。他与唐武宗的合作被史学家誉为“君臣相知成晚唐之绝唱”,这一篇我们单表李德裕与宦官势力的微妙博弈。无可否认,作为唐代“牛李党争”中李党...
· 回鹘字母
回鹘文字母表字母来源学界相信回鹘文是来自五世纪的粟特文。早在突厥汗国时代(552年-299年),粟特文已经被介绍入突厥人的世界。在蒙古国(外蒙古)杭爱省的Chanuj河流域布古特(Bugut)之地发现一块纪功碑。这块布古特碑一面为婆罗谜文、三面为粟特文。虽然此碑是纯粹的粟突文字语言,却是史上所见为时最早的突厥人的碑铭。天山以北、取代西突厥汗国的突骑施汗国(Turgish)发行了一种中原模式的方孔圆钱,其上有粟特文铭文,学界称为突骑施钱。不过,突厥汗国年代主要使用突厥文。到了回鹘汗国年代(744年-840年),回鹘人与粟特人之间的商业交流增多,其后又皈依摩尼教,粟特人的势力大增。如九姓回鹘可汗碑等多块可汗纪功碑皆有使用粟特文;不过,回鹘汗国仍然主要使用突厥文。由于受粟特文熏陶,回鹘人开始采用粟特文字母来拼写自己的突厥语,渐渐演变为回鹘文字。1950年代在蒙古国(外蒙古)乌布苏省图尔根苏木之地
· 九姓回鹘可汗碑
年代位置该碑立于唐宪宗元和九年(814年),其时保义可汗已在位6年。立碑位置为蒙古国前杭爱省鄂尔浑河畔哈剌巴剌沙衮地区,即回鹘故城鄂尔都八里、蒙古故城哈剌和林附近。近代发现及研究1889年,俄国一探险队的雅德林采夫(N.M.Yadrintsev)发现该碑,其时碑已裂为二十多块,雅德林采夫盗走其中两块。1890年,芬兰考察队海开勒(H.Heikel)光顾此碑,并拍摄了碑文1891年,俄国再次派出拉德洛夫(W.W.Radloff)率领鄂尔浑考察队制作出新的拓本1891年,俄国学者柯赫首次刊布碑文1892年,俄国驻华公使将前一年新拓的拓本送交清朝总理各国事务衙门,请求考释和林三碑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