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人物百科

如何评价明朝宰相刘健?为什么刘健谥“文靖”而谢迁李东阳谥“文正”?

2019-10-14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1535
转发:0
评论:0
如何评价明朝宰相刘健?为什么刘健谥“文靖”而谢迁李东阳谥“文正”?,刘健是明朝孝宗和武宗两朝首辅,生于公元1433年,去世于公元1526年,14

  刘健是明朝孝宗和武宗两朝首辅,生于公元1433年,去世于公元1526年,1460年高中进士,选为翰林院庶吉士,洛阳人氏,字希贤,号晦庵。

  刘健明英宗一朝登进士第,但是却是在明宪宗一朝本身的才华得到了最有效的发挥。他在明宪宗时期任职东宫讲官,与太子朱佑樘,也就是日后的明孝宗相处融洽,培养了极佳的默契。

  明孝宗继位之后,升任礼部右侍郎兼翰林学士,入职内阁,弘治十一年的时候接替徐溥成为内阁首辅,加少傅兼太子太傅,与谢迁、李东阳等人一起辅佐明孝宗治理国家。

  明孝宗去世之后,明武宗继承皇位,对以刘瑾为首的宦官八虎十分宠爱,刘瑾凭借明武宗的宠爱,成为专权宦官。刘健在劝谏明武宗无果,联合百官奏请诛杀宦官刘瑾未成之后,选择致士归家。闲居在家之时,被刘瑾打入“奸党”一列,为“奸党”之首,后被削籍为民。

  嘉靖帝时期官复原职,嘉靖五年去世,享年九十四岁。

  刘健为英宗、宪宗、孝宗、武宗四朝元老,入阁十九年,任首辅八年,对明朝中期政治有着极重要的影响。在职之时,多次上书直谏,直言时政弊端,居官敢言,注重实务,是当时名臣。

image.png

  刘健是一个忠直大臣,这一点不用多说。敢于上谏,不畏君威,难得的是特别会抓住机会,进行适当的劝谏。

  弘治十一年,太监李广因为清宁宫火灾而畏罪自杀,刘健当即抓住机会,劝谏帝王。大概意思就是,每当有灾祸的时候,多是因为奸人蒙蔽上听,贿赂流行,赏罚失当,灾异的积累源于此。看到这儿许多人认为是否过于迷信,实际上重点在下文。

  借火灾一事,刘健毫不客气的指出,虽然首祸以除(李广自杀),但余恶尚未除尽,过去的积弊尚未革除。希望皇帝能勤于政事,任用贤才,贬退奸恶,赏罚分明,得到皇帝赞赏。

  俗话说“宰相肚里能撑船”,说的是当宰相的人都应该有宽大的胸襟和肚量。刘健以实际行动,践行着这句话。

  刘健入主内阁十九年,任首辅八年,位高权重,自然引得一些人的嫉妒,当朝有谏官弹劾刘健和李东阳等人闭塞言路,明孝宗原本想要将弹劾的官员给予处分。最后还是刘健和李东阳站出来为那人求情,才得以保全,此事一出,朝廷上下无不信服。

  刘健是一位敢于直言,不畏皇权之人。明武宗时期太监刘瑾专权擅政,刘健多次上书直谏,在未果之后,直接选择致士归乡。

  刘健是一位忧国忧民之人,在九十四岁离世之前还给嘉靖帝留下劝谏奏疏,多大数千言,劝谏嘉靖帝勤政爱民,选用人才,善于纳谏。

  嘉靖帝看见这封奏疏十分感动,为其辍朝一日,赠太师,谥号“文靖”。关于嘉靖帝给刘健上的谥号,许多人表示疑问。刘健、李东阳、谢迁都是明朝中期著名的内阁大臣,而且同朝为官,共同辅佐孝宗和武宗,而且刘健还是三人的头领。但是死后谢迁和李东阳都谥号“文靖”,为什么刘健反而谥号“文靖”呢?

  我们都知道,文正可以说是古代文臣谥号的最高,凡是上此谥号,都足以证明其对国家的贡献。刘健的劳苦功高,足以让他担此谥号,为什么却只上“文靖”呢?

  李东阳的谥号是武宗上的,在武宗一朝担任内阁首辅,对武宗一朝政治有着重大影响力,自然担的起这个称号。

  谢迁的谥号也是嘉靖帝上的,在八十多岁的时候,还受嘉靖帝召官复原职,为国家服务。虽然只有一年的时间,但也确实是站在嘉靖帝一边的。

  刘健去世的时候,并没有在朝为官,不是嘉靖帝一朝大臣。嘉靖帝原本可以不为他上谥号的,但是在看他千言奏折之后,为他上谥号“文靖”,实际上已经是对他的肯定了。

  经纬天地曰文,成其道。道德博闻曰文,无不知。学勤好问曰文,不耻下问。慈惠爱民曰文,惠以成政。愍民惠礼曰文,惠而有礼。赐民爵位曰文,与同升。柔德安众曰靖,成众使安。恭己鲜言曰靖,恭己正身,少言而中。宽乐令终曰靖,性宽乐义,以善自终。刘健还是担的起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相关资料

展开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点击加载更多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如何评价明朝宰相刘健?为什么刘健谥“文靖”而谢迁李东阳谥“文正”?
刘健是明朝孝宗和武宗两朝首辅,生于公元1433年,去世于公元1526年,1460年高中进士,选为翰林院庶吉士,洛阳人氏,字希贤,号晦庵。刘健明英宗一朝登进士第,但是却是在明宪宗一朝本身的才华得到了最有效的发挥。他在明宪宗时期任职东宫讲官,与太子朱佑樘,也就是日后的明孝宗相处融洽,培养了极佳的默契。明孝宗继位之后,升任礼部右侍郎兼翰林学士,入职内阁,弘治十一年的时候接替徐溥成为内阁首辅,加少傅兼太子太傅,与谢迁、李东阳等人一起辅佐明孝宗治理国家。明孝宗去世之后,明武宗继承皇位,对以刘瑾为首的宦官八虎十分宠爱,刘瑾凭借明武宗的宠爱,成为专权宦官。刘健在劝谏明武宗无果,联合百官奏请诛杀宦官刘瑾未成之后,选择致士归家。闲居在家之时,被刘瑾打入“奸党”一列,为“奸党”之首,后被削籍为民。嘉靖帝时期官复原职,嘉靖五年去世,享年九十四岁。刘健为英宗、宪宗、孝宗、武宗四朝元老,入阁十九年,任首辅八年,对明...
· 明朝内阁首辅刘健简介刘健是怎么死的?
刘健是明朝中期名臣,在明孝宗和明武宗时期为内阁首辅,带领谢迁。李东阳等内阁成员,辅佐明孝宗革除前朝弊政,劝说明武宗归正途,为明朝中期社会的发展做出重大贡献。刘健,字希贤,号晦庵,于明宣宗宣德八年出身,父亲刘亮,官至三原教谕,有一定的学问,品行也得到赞誉。刘健出生之后,在其父的言传身教下,受到了良好的教育,上年之时就端方持重。后来刘健跟随理学家薛瑄读书,学识更进一步。明英宗天顺四年,刘健参加考试,高中进士,选为翰林院庶吉士,后又受翰林院编修一职。与许多一心钻营,削尖了头想往上爬的人不同。刘健功利心不强,进入翰林院之后就闭门读书,很少与人往来,当时同在翰林院的官员们都戏称他为“木头”。明宪宗成化年间,刘健升为翰林院修撰,后又为少詹事,学识受到明宪宗肯定,成为东宫讲官,为太子朱佑樘讲学。刘健和朱佑樘相处的十分融洽,就是这段时期培养了默契,在朱佑樘继位为帝之后,君臣同心,将明朝带向了更好的方向。弘...
· 明朝内阁首辅刘健简介,刘健是怎么死的?
刘健是明朝中期名臣,在明孝宗和明武宗时期为内阁首辅,带领谢迁。李东阳等内阁成员,辅佐明孝宗革除前朝弊政,劝说明武宗归正途,为明朝中期社会的发展做出重大贡献。刘健,字希贤,号晦庵,于明宣宗宣德八年出身,父亲刘亮,官至三原教谕,有一定的学问,品行也得到赞誉。刘健出生之后,在其父的言传身教下,受到了良好的教育,上年之时就端方持重。后来刘健跟随理学家薛瑄读书,学识更进一步。明英宗天顺四年,刘健参加考试,高中进士,选为翰林院庶吉士,后又受翰林院编修一职。与许多一心钻营,削尖了头想往上爬的人不同。刘健功利心不强,进入翰林院之后就闭门读书,很少与人往来,当时同在翰林院的官员们都戏称他为“木头”。明宪宗成化年间,刘健升为翰林院修撰,后又为少詹事,学识受到明宪宗肯定,成为东宫讲官,为太子朱佑樘讲学。刘健和朱佑樘相处的十分融洽,就是这段时期培养了默契,在朱佑樘继位为帝之后,君臣同心,将明朝带向了更好的方向。弘...
· 刘健
生平早年刘健出身书香门第,父刘亮,任三原教谕。健少端重,与同乡阎禹锡、白良辅游,得理学名家薛瑄真传,天顺四年(1460年)中进士,授翰林院编修。成化初年,修《英宗实录》,进翰林院修撰。此后,刘健累官詹事府少詹事,充任东宫讲官,受知于尚为太子的明孝宗。弘治朝孝宗继位后,进礼部右侍郎兼翰林学士,入明朝内阁参预机务。弘治四年,进礼部尚书兼文渊阁大学士,累加太子太保,改武英殿大学士。十一年春,进少傅兼太子太傅,代徐溥为首辅。刘健善断,谢迁善持论,而李东阳性温而多智谋。一时有“李公谋、刘公断、谢公尤侃侃”之赞。正德朝明武宗继位后,因听信刘瑾等太监谗言,刘健等遂谋划去除“八党”,后因计谋失虑,被刘瑾等人得利,最终弹劾未成功,刘健只能辞职。后刘瑾诏列五十三人为奸党,榜示朝堂,以健为首。之后又被削籍为民,追夺诰命。晚年刘瑾被诛后,刘健恢复官职。明世宗即位,派人慰问,并以司马光、文彦博比之。嘉靖五年(152...
· 关于“谥”和“以谥为姓”
关于“谥”和“以谥为姓”一、谥,是对人生言行踪迹的概括何为“谥”?据《说文解字》:“谥,行之迹也。”意思是指人生言行的踪迹。据《逸周书・谥法解》:“谥者,行之迹也。号者,功之表也。车服者,位之章也。是以大行受大名,细行受细名,行出于己,名生于人。”据《五经通义》:“谥之言列其所行,身虽死,名常存,故谓谥也。”二、谥法始于西周,谥在东周之前多用于周天子和诸侯据《逸周书・谥法解》:“周维周公旦、太公望,开嗣王业,建功于牧之野,终将葬,乃制谥。遂叙谥法。…”严格说起来,周武王去世之后才建立起谥法。在周代,国君死后,都要根据其生前的行事议定一个称号,以示褒贬,这个称号就称为“谥”。由此看来,谥是对周王和诸侯一生的盖棺定论。在东周之前,“谥”,多用于周天子和诸侯据顾炎武《日知录》说:“春秋隐、桓公之时,卿大夫赐氏者尚少,故无骇卒而羽父为之请族”。据杨伯峻《春秋左传注》说:“谥法之起,既在周共王、周懿...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