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人物百科

明朝第一个宰相李善长,躲过了初一却没躲过十五

2019-10-14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1653
转发:0
评论:0
明朝第一个宰相李善长,躲过了初一却没躲过十五,在所有的开国功臣中,李善长是朱元璋最信任的人,虽然功劳不一定最大,而且没有战

  在所有的开国功臣中,李善长是朱元璋最信任的人,虽然功劳不一定最大,而且没有战功,之前做的都是后勤工作。

  在朱元璋眼里,他是第一功臣,比战功赫赫的徐达功劳还大,所以第一任宰相“理应”由他来担任。

  李善长也是得到过免死牌的人,有了这个玩意儿,除了起兵造反,无论犯了多大的罪,都可免死两次,儿子免死一次。

明朝第一个宰相李善长,躲过了初一却没躲过十五

  当然了,他不是唯一一个得到过这玩意儿的开国功臣,在朱元璋看来,这玩意儿不值什么钱,所以想怎么发就怎么发,以至于到了滥发的程度,一共发了三十四张。

  有人说,朱元璋滥发免死牌的目的,不是为了保护开国功臣,而是恰恰相反,是想引诱他们犯罪,然后把他们干掉,为柔弱的太子朱标今后执政开辟一条顺畅的大道。

  因为这些人都是牛人,他在世时还老老实实,还压得住,若是他先走一步,太子肯定压不了他们,每个人对他朱家江山都是一个威胁。

  不过朱元璋到底是不是这个意思,不在本文讨论之列。

  值得一提的是,与徐达、蓝玉等人不同的是,李善长确实平平安安地混到了退休。

  他是主动提出退休的。而他之所以主动提出退休,也是因为眼光敏锐的他看到了权力场的险恶,与其天天过着把脑袋挂在裤腰带上的日子,还不如趁功成名就激流勇退,回家颐养天年,说不定还能多活几年。

明朝第一个宰相李善长,躲过了初一却没躲过十五

  然而没有卵用,他不想惹祸,祸却要来惹他。

  洪武十三年,胡惟庸案爆发,朱元璋以“谋不轨”罪灭了胡惟庸九族。这可把李善长吓得够呛,因为他既是胡惟庸的亲家,当初胡惟庸又是他推荐的,尽管他未帮过于独断专行的胡惟庸干过一件坏事,但由于他和胡惟庸的特殊关系,难免会受到株连。

  所以他抱着死马当活马医的心态,立即去向朱元璋认错,由于态度诚恳,加上确实没有证据证明他与胡惟庸沆瀣一气,以及李善长的巨大影响力,朱元璋也就暂时放过了他。

  但李善长明白,暂时平安无事不等于永远平安无事,所以那以后他更加小心翼翼地做人,不让朱元璋抓到任何把柄。

  然而,估计是老糊涂了,洪武二十三年,胡惟庸案过去十年之后,李善长家的房子坏了,需要维修。

  房子坏了把它修好,这没毛病,干活需要人手,这也没毛病,千不该万不该,他居然向信国公汤和借300士兵给他干活!

  这不是老年痴呆是什么!

  古往今来的皇帝最忌惮也是最怕的,就是手下人与“兵”字沾边,一与“兵”字沾边就是谋反,非弄死你不可,比较典型的是死于“谋反罪”的汉景帝时期的周亚夫,而他“谋反”的“证据”,竟然是其儿子见他年老,估计活不了多久了,就偷偷地买了五百甲盾,准备在他去世时发丧用,而那些所谓的甲盾,并非真的甲盾,而是纸糊的丧葬用品!

  李善长向汤和借兵修房子,汤和不但没答应,还向朱元璋告了密。

  雪上加霜的是,当年四月,李善长一个名叫丁斌的外甥(一说不是外甥,是亲信)犯了罪,请李善长保他一保。

  李善长不可能不管,就上书替丁斌求情,朱元璋却下令审讯。哪知这个丁斌,一番严刑拷打,受不了酷刑,心想我说一点皇上爱听的话,也许就能保住小命,皇上不是早就想要李善长的命吗?于是他“交代”李善长与胡惟庸案有牵连。

  要说丁斌这话,也不全是空穴来风,早在胡惟庸未倒霉时,为了增加自己的势力,胡惟庸的确拉拢过李善长,但已打定主意“退隐江湖”的李善长打死也不干,胡惟庸不达目的誓不罢休,就让李善长的弟弟去劝他下水。

  这个弟弟也是脑子进水了,竟然真的去劝,劝了一次劝二次,劝了二次劝三次,终于把李善长搞烦了,说了一句:“我老了,等我死后,你们想干啥就干啥吧!”

  完了,这句话意味着,哪怕你没想谋反,对谋反也是支持的!

  ……

  洪武二十三年,尽管胡惟庸已被处死十年,李善长仍以胡党案获罪,理由是身为元勋国戚,竟“知逆谋不举,狐疑观望,心怀两端,大逆不道”,他家被处死者达七十多人,包括他本人以及妻女弟侄。

  杀了人家七十多人还不罢休,朱元璋又亲自动笔列其罪,“传着狱辞,为《昭示奸党三录》布告天下”。

  那么问题来了:汤和为什么要出卖李善长。

  很简单,为了自保,他不得不出卖。

  他知道,李善长向他借兵的事不可能瞒过朱元璋,就算无人告发,也很快就会被朱元璋知晓,因为他知道,朱元璋的特务无孔不入,简直可以用恐怖二字来形容。

  恐怖到哪种程度呢?举个例子:被朱元璋誉为“开国文臣之首”、太子的老师宋濂,有一次在家里请几个客人吃饭,第二天朱元璋就知道了,突然问他:“听说昨天你家里来了客人,你请他们吃饭,吃了些什么呢?”

  宋濂老老实实地回答吃了些什么,并开始“抱蔡明”(报菜名),朱元璋拿过一张菜单,见宋濂报的菜名与菜单上的一致,点了点头说,你没骗朕,是个忠臣。

  朱元璋为什么这么厉害?不是他厉害,原来宋濂家的仆人当中,早就被朱元璋安插了耳目。

  更恐怖的是,作为主人,你根本不知道哪个仆人是真的仆人,哪个是直接为朱元璋服务的特务!

  朱元璋既然能在宋濂家里安插特务,当然李善长等人也逃不了,任何大臣都逃不了,所以与其被告密,还不如主动交代。

  也许有人要说,汤和之举纯粹是小人动作,人家那么信任你,你却转身就把人家出卖了。这话也许有点道理,然而,在事关几十上百甚至几百个亲人的性命面前,有几人能做到不明哲保身呢?

  好在汤和的“小人之举”得到了“回报”,同样获得过免死牌的他真的被“免”死,与此不无关系。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相关资料

展开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点击加载更多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徐茂公墓:揭秘躲过初一没躲过十五的半仙
徐茂公,其实应写作徐懋功,瓦岗寨出身,在瓦岗寨46友中排行老三,原名徐世勣,唐高祖李渊赐其姓李,后避唐太宗李世民讳改名为李勣。他一生战功卓著,出将入相,为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之一。贞观十五年,徐懋功遇暴疾,唐太宗自剪胡须,为徐懋功做药引。当时身体发肤受之父母,唐太宗贵为天子,竟亲剪“龙须”,诚为千古美谈。徐懋功叩首见血以谢,太宗说:“吾为社稷计耳,不烦深谢。”唐太宗李世民真是一个好演员。网络配图徐懋功回国后即病倒,当他重病不久于人世时,唐高宗及太子赐药,病故后,皇帝李治亲自题写碑文:“老徐虽死犹荣”徐懋功墓前立有一块巨碑,为唐仪凤二年立,高宗李治皇帝为李勣撰文并书写的李勣碑,它是昭陵陵园内最为高大、也是保存文字最多的神道碑。在之前的太宗朝,李世民玄武门兵变的主要追随者侯君集、张亮均是凌烟阁二十四功臣都以谋反而遭杀戮;鼎鼎大名的魏征死后也被太宗扑倒了墓碑,毁掉了与魏征儿子定下的婚约;唐初“军神”...
· 胤祕因为年少躲过了夺嫡却因此富贵安稳了一生得以善终
夺嫡这个话题在历史上是一个经久不衰的话题。在古代有几次夺嫡很是,其中就有提唐朝时期的李世民夺嫡和康熙时期的九龙夺嫡。其中康熙时代的九龙夺嫡是历史上最为激烈的一次夺嫡。众所周知,康熙在很小的时候就登上了皇位,而在60多岁时才去世。关键是这位皇帝的儿子太多,而且都成年了,大多数儿子的能力又不弱,于是就造成了九龙夺嫡的场面来。那么康熙一生有多少儿子呢?一共有三十五个。不过这些皇子有一些没有参加夺嫡,但是大部分都是因为他年纪太小,其中爱新觉罗·胤祕就是最小的一个,他也因此躲过这一次的夺嫡。他出生时,康熙已经有六十多岁了,所以说是康熙晚来得子,因此爱新觉罗·胤祕受到了康熙无数的宠爱,关键别的皇子还不会说什么,也不会嫉妒。康熙多次带着他外出游历。之后康熙去世,雍正继位。雍正当上皇帝后,对于这位最年幼的弟弟也是十分的照顾,在他母亲去世后,就被雍正接到宫中,自己亲自培养。在爱新觉罗·胤祕十七岁时内雍正封为...
· 宋哲宗的废后孟皇后,为何躲过了靖康之难?
众所周知,宋朝的一个重大转折就是靖康之难了。在这场灾祸之中,众多宋朝皇室成员纷纷被金兵俘虏。尤其是那些皇家女子,在金国遭受着非人的折磨。但是,在这场灾难中,有一个皇家女子却幸运地避开了这场劫难,并且得以安享晚年。这个幸运的女子就是宋哲宗的废后孟皇后了,通常被人称为元祐皇后。她的一生可谓是跌宕起伏,波折不断了。根据史书记载,宋哲宗继位初期,并没有完全掌控朝政大权。当时的太皇太后高太后,也就是哲宗的祖母以垂帘听政的方式处理政务。随着宋哲宗逐渐长大,他的内心对于高太后就愈发不满。在宋哲宗成年之际,高太后组织了一场选秀,一眼相中了后来的孟皇后。在孟氏19岁的时候,她与宋哲宗成亲,成为了一国之母。当然,因为孟皇后是高太后为宋哲宗挑选的妻子,再加上宋哲宗当时已经有了喜欢的女子,刘婕妤,孟氏在婚后过得并不幸福。在后宫女子的陷害之下,仅做了五年的皇后,已经大权在握的宋哲宗就把孟皇后废黜了,并且下旨命令孟氏...
· 明英宗被俘,如何躲过了“美人计”的逼降?
生活中,有一句话形容危难来临时的夫妻关系,即是众所周知的——夫妻本是同林鸟,大难临头各自飞。其实,古代看似威严的君臣关系到了紧急关头,用这句话来形容也非常贴切。比如,经历了“土木堡之变”的明英宗。明朝正统十四年(公元1449年),北方瓦剌部也先兵分四路,大举进犯大明。当时的一把手明英宗在宦官王振的怂恿下,把众大臣的话都当耳旁风,任性率兵亲征。没想到行至土木堡时,被也先乘机进攻而大败,死伤无数,英宗也被俘去,这就是著名的“土木堡之变”。经此一役的惨烈厮杀,各级将领死伤惨重。英宗身边的随从、兵士看到大将已经战死,而皇帝又被俘,认为大势已去,哪里还顾得上捏在也先手里的英宗?自己逃命要紧!纷纷想尽办法,逃之夭夭,甚至不惜投敌叛变,各自“飞”去。随英宗出征的几十万大军,除了伤亡以外,登时作鸟兽散,全不见了踪影。网络配图此时,不作不死的英宗也全然没有了皇帝的派头,真成了“孤家寡人”。幸而,还有一人对皇...
· 海瑞竟因马屁拍的太好了躲过了嘉靖的杀害
话说是嘉靖四十五年的时候,有一个叫海瑞的六品官员,给嘉靖皇帝上了一道疏,居然莫名其妙地将自己的皇上骂了个狗血淋头。这一时间所有的朝野嘉靖皇帝之人,都彻彻底为不怕死的海瑞还打人捏了一把汗。但是,这一次,意外出现了。嘉靖皇帝虽说当时也是满腔怒火,吹胡子瞪眼经的,气得直跳脚,但是这一次,他却没有大开杀戒杀了海瑞。这是为什么呢?历史上的说法太多了,各种版本都有。大家只知道海瑞骂嘉靖,却没有几个人知道海瑞到底是怎么骂嘉靖的,看了海瑞的奏折,如果你是嘉靖,你也决不会就这么杀了海瑞。网络配图看了海瑞的奏疏,开篇第一句即将嘉靖皇帝比为汉文帝。这可是多么崇高的比喻啊,《明史海瑞传》记载原文说:“昔汉文帝贤主也,贾谊犹痛哭流涕而言”。大家知道,汉朝有所谓的“文景之治”,文景之治在今天的评价有多高,看看初中历史课本就知道了。即汉文帝与汉景帝两代父子皇帝。于是,海瑞在奏章中笔锋一转,给当今天子下了一个大胆的结论:...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