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人物百科

探索明朝首辅刘宇亮的水晶印章

2019-10-14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815
转发:0
评论:0
探索明朝首辅刘宇亮的水晶印章,在四川省绵竹市博物馆三号展厅内存放着一组明末首辅刘宇亮的遗物。包括水晶印章三

  在四川省绵竹市博物馆三号展厅内存放着一组明末首辅刘宇亮的遗物。包括水晶印章三方,玉麒麟香炉一件,七荷玉盘一件,水晶壶一件,玉桃一件。它们被作为博物馆的重点文物安置在展厅突出的位置。其中三方水晶印章最为特别,准确反映出这批遗物的信息,在这里笔者主要谈谈这些印章的一些情况。

  一、印章主人刘宇亮其人

  绵竹历史上曾出现过两个宰相,一个是南宋抗金名将张浚,另一个就是明朝崇祯年间的首辅刘宇亮。相对而言,刘宇亮的声誉大不如张浚。但其在绵竹所留下的遗物和事迹广为流传,知名度远在张浚之上。关于刘宇亮的传说,绵竹妇孺皆知。在绵竹,刘宇亮通常被称为“刘天官”,绵竹境内现存的“关帝庙”、“上帝宫”等明代古建筑的修建均与刘宇亮有关。在绵竹的遵道镇现在还有传说是刘宇亮曾经演兵的校场“跑马岭”。据《绵竹县志》记载,崇祯帝曾因刘宇亮主动请缨督战的事迹,在其宅邸“天官府”门前修建石牌坊一座,以彰其忠义。该牌坊高大宏伟,横额上书“首辅请缨”四个大字,可惜牌坊在1958年被拆除。

探索明朝首辅刘宇亮的水晶印章

  而据史料记载,刘宇亮世居绵竹,出身于官宦世家。其父刘延龄,曾先后任湖广嘉鱼和南京宣城两县教谕及云南归化县令,刚正廉洁,政绩显著,离任之时“父老臣辕下,至纳履乃得发”,历代县志均列其为乡贤。刘延龄有子三人,长子刘宇扬曾任陕西汉中南备道太常寺少卿。次子刘宇烈,先后任兵部侍郎、吏部侍郎和陕西总督,后战死边疆。刘宇亮是刘延龄最小的儿子,也是成就最大的儿子,自幼德才双修,据县志载其“诗才清美,书法遒劲”。万历四十七年(1619年)中进士,之后屡迁至吏部右侍郎,崇祯十年(1637年)任礼部尚书,入阁,崇祯十一年出任首辅。1642年,被崇祯帝免官还乡,后病逝于老家绵竹天官府。

  世人对刘宇亮的评价褒贬不一,主流的观点是其“沽名钓誉,临阵脱逃,出尔反尔,玩弄国宪”,但也有人认为他“为官清正,临危不惧,激流勇退”。然世人之所以有这些看法多是根据正史的记载而作出的判读。众所周知,后人史书在书写前朝历史时多会加上主观色彩,更何况是在抗击满清的过程中义正辞严的首辅刘宇亮。刘宇亮遗物的出土对研判刘宇亮其人,补史、证史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二、关于印章

  刘宇亮的这批遗物是1999年7月,绵竹市城区大北街旧城改造时于地下1.2米处发现的,装盛于一木箱之内,至出土时木箱早已腐朽。其出土位置当为明时刘宇亮宅第“天官府”。而据其出土状态应当是有人故意埋藏于此。由此似乎可以猜测,在明末那个动荡的年代,绵竹城破之时,刘宇亮后人为保存其物品,仓促之间用木箱装敛埋于老宅地下。然而这一埋到这批物品重见天日竟是300多年以后。

  出土的物品颇为珍贵,而且明确的反映了其主人及事迹。这里我们详细看看出土的三枚印章。

  其一为“兽纽刘宇亮方印”,水晶质,通体剔透,质地坚硬,以一壮硕之独角兽为印纽,四足立于方形座上以为连接,浑然一体。整器通高7.5厘米,纽高4.5厘米,印面4.7×4.7厘米。朱文篆书“刘宇亮”三字。明确无误的表明了遗物主人为刘宇亮,此为其私人印信。

探索明朝首辅刘宇亮的水晶印章

  第二方印“麒麟纽元辅请缨方印”,水晶质地,以一麒麟四蹄镂空立于方座之上,麒麟雕刻精细,须发毕现,回首傲视,颇显威武。整器通高8.5厘米,纽高5厘米,印面6.4×6.4厘米。印面朱文篆书“元辅请缨国朝创见”。

  这方印章记载的应该是1637年,清军从东口进入长城后,烧杀抢掠,如入无人之境,明军节节败退。清军日渐深入河北、山东等地,对京师构成严重威胁。京城内外人心惶惶,刘宇亮亲自日夜巡查北京守军和城门内外防务,在这个京城危在旦夕的时候,刘宇亮上书崇祯帝,主动请缨,督师抗战,尽管他将承担战败的风险。此时的刘宇亮不得不说是忠君体民,为国尽忠的一代贤臣。而刘宇亮将其这个事迹做成印章并珍藏之,足见其对“请缨”之事迹引以为傲,忠君爱国之心溢于言表。而《明史》中对其“遇敌而趋避之”的记载当有其可疑之处,或是有其他原因,否则刘宇亮不会将“请缨”之事炫耀于世人,至少不会做成精美的印章才是。清代诗人赵敦彝就称赞刘宇亮:“壮哉刘相国,欲遂终君愿。登朝自请缨,未堪家多难。老臣颇知兵,结习由来惯。若无奋发心,养自多遗患。流寇与强邻,飘疾如飞电。聊将一旅师,为君当一面。龙颜大喜悦,平台亲赐宴。水火救中原,兼赐尚方剑。”

  第三枚印章为“桥纽滋畅印”,水晶质地,素面无纹饰。整器通高2厘米,印面2.5×2.5厘米。印面朱文篆书“滋畅”。这枚印章当为一方闲章,而滋畅二字表现的也是一种悠闲自在的生活状态和追求。这方印章也能反映刘宇亮罢官返乡之后,追求的一种泰然的生活,并不因罢官而大喜大悲,反映了一个政治家的成熟。

  文物将那段历史真实还原,刘宇亮罢官回归故里,泰然处之,然而国破家亡,内忧外患使得这位老臣疲病交加,亡于宅邸,至死仍将“元辅请缨”之事引以为傲,乞愿名垂青史。然而,《明史》并未遂其愿,勾勒了一个临阵脱逃,沽名钓誉的首辅。通过对刘宇亮遗物的进一步研究,笔者认为应当还其忠君爱国之美誉,这批遗物也当是补史之遗的珍贵资料。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相关资料

展开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点击加载更多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刘宇亮生平简介,为什么被罢免首辅之职?
刘宇亮,字季龙,号蓬玄,绵竹人。万历四十七年进士。历任吏部右侍郎、礼部尚书等职,居翰林。宇亮短小精悍,善击剑,崇祯十一年(1638年)六月,代为首辅。刘宇亮出生于官宦世家。祖父刘夔,好义乐施,有“刘菩萨”之称。父刘延龄,曾先后任湖广嘉鱼和南京宣城两县教谕及云南归化县令,刚正廉洁,政绩显著,离任回乡时当地乡民依依不舍。刘延龄忠孝传家,教子甚严,刘宇亮长兄刘宇扬在任陕西汉中关南兵备道期间积劳成疾不幸身亡。二兄刘宇烈,先后任兵部侍郎、吏部侍郎和山东总督,后英勇战死边疆,与其兄一样受到朝庭表彰。所谓虎父无犬子,出生在忠孝仁义俱全、家教门风甚严的家庭,刘宇亮自幼才德双修,万历四十七年(公元1619年)中进士,之后屡迁至吏部右侍郎,崇桢十年(公元1637年)任礼部尚书入阁,崇祯十一年为首辅。后因被弹劾,罢职回乡,1642年病逝于老家绵竹天官府。受命于艰难之际接近17世纪中叶,明朝的统治已如强弓末弩,风...
· 明朝首辅列表
历史洪武帝废宰相后皇帝烦于庶政设立秘书处,建文帝即位将秘书处提升为内阁,永乐帝把内阁首辅相当于皇帝的秘书长和首席顾问,往后因地位提高,成为事实上的宰相。明朝首辅列表学者甄鹏在《明代大学士的排名及首辅的确定》中提出了大学士的排名规则,并确定了历任首辅。参考文献
· 明朝最后一任内阁首辅——正直首辅范复粹
明朝最后一任首辅(1580——1658),山东黄县(今龙口市)人,万历四十七年进士,崇祯十三年六月至十四年五月(1640年-1641年)任大明内阁首辅。范复粹中进士后在河南开封任推官,崇祯元年进京任御史,在毛文龙是否迁移回内地等问题上对崇祯作了进言,极力为袁崇焕辩解。因告发董懋中等,受到崇祯赏识。之后范复粹先后巡按江西,陕西,对两地的财政、防务进行了有效的改革,受到崇祯褒奖再次回京在大理寺任职。不久竟直接升任礼部左侍郎兼东阁大学士,已大理寺之职代理刑部,进入内阁,为明朝罕见的提拔。崇祯十三年六月,已然年迈的范复粹接替薛国观任内阁首辅,数次因病或弹劾请辞,崇祯皆不允,十四年升任少傅兼太子太傅,改建极殿。后李自成攻占洛阳,福王遇害,范复粹渐感回天乏术,在借崇祯大赦天下之机释放众多被囚禁官员后,于五月辞职归家。明朝灭亡后,范复粹拒绝了为清朝做官的邀请,隐居在老家黄县的卢山,于清朝顺治十四年病逝。...
· 费宏(明朝内阁首辅)
费宏(明朝内阁首辅)]费宏(1468年-1535年),字子充,号健斋。又号鹅湖,晚年自号湖东野老。江西省铅山县福惠乡烈桥人,明朝状元,内阁首辅。费宏自幼聪慧好学,13岁中信州府童子试“文元”,16岁中江西乡试“解元”,20岁中殿试“状元”,深受宪宗皇帝朱见深的赏识,把费宏留京任职。此后,官职屡迁,曾三次入阁。正德6年,武宗封授费宏为文渊阁大学士,第二年加封太子太保、武英殿大学士。生干明朝中叶的费宏,少年聪慧,有济世之练达才干。仕途虽经曲折,然始终以高风亮节,与杨廷和、杨一清等人共治天下,深受君主、朝臣倚重,百姓称赞。中文名费宏民族汉族出生地江西铅山县出生日期成化四年(1468年)逝世日期嘉靖十四年(1535年)墓葬铅山县河口镇柴家埠村(费宏墓)谥号文宪人物家族铅山费氏在明代人才辈出。费宏伯父费u,成化十一年进士,弘治年间担任兵部员外郎,官至贵州参议。费宏弟费采以进士任赞善,从子费懋中为正德...
· 明朝内阁首辅刘健简介刘健是怎么死的?
刘健是明朝中期名臣,在明孝宗和明武宗时期为内阁首辅,带领谢迁。李东阳等内阁成员,辅佐明孝宗革除前朝弊政,劝说明武宗归正途,为明朝中期社会的发展做出重大贡献。刘健,字希贤,号晦庵,于明宣宗宣德八年出身,父亲刘亮,官至三原教谕,有一定的学问,品行也得到赞誉。刘健出生之后,在其父的言传身教下,受到了良好的教育,上年之时就端方持重。后来刘健跟随理学家薛瑄读书,学识更进一步。明英宗天顺四年,刘健参加考试,高中进士,选为翰林院庶吉士,后又受翰林院编修一职。与许多一心钻营,削尖了头想往上爬的人不同。刘健功利心不强,进入翰林院之后就闭门读书,很少与人往来,当时同在翰林院的官员们都戏称他为“木头”。明宪宗成化年间,刘健升为翰林院修撰,后又为少詹事,学识受到明宪宗肯定,成为东宫讲官,为太子朱佑樘讲学。刘健和朱佑樘相处的十分融洽,就是这段时期培养了默契,在朱佑樘继位为帝之后,君臣同心,将明朝带向了更好的方向。弘...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