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人物百科

国士无双叶企孙“大师中的大师”,终身未娶只为了一个目的

2019-10-14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2560
转发:0
评论:0
国士无双叶企孙“大师中的大师”,终身未娶只为了一个目的,“当年的清华园,留下了他一生的心血,据说他临终之前一直喃喃自语:“回清华,回
   当年的清华园,留下了他一生的心血,据说他临终之前一直喃喃自语:“回清华,回清华……”
image.png

  多年以后,面对数不尽的侮辱与损害,叶企孙将会想起他送别爱徒熊大缜的那个下午。

  叶企孙,对于大多数中国人来说,这是一个很陌生的名字。但是如果提起钱学森、邓稼先、杨振宁这些鼎鼎大名的人物,国人都会如雷贯耳。这些人,都是新中国科研领域的泰山北斗;这些人,都是叶企孙的学生。

  他的前半生,创建了清华大学物理系,培养了79名院士,他的学生中有两名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

  如此功绩,堪称国士无双

  然而,他的后半生,却受尽了侮辱折磨,精神几乎崩溃,在孤寂与绝望中死去。他的荣耀与忧伤,被掩埋在历史的尘埃里,少有人提起。

  我们本不该遗忘他。

  纵使我们无法改变历史,给予他鲜花与掌声,至少我们应该记住他的名字与事迹,这是对一个冤屈的英雄最起码的敬意。

image.png

  1913年叶企孙报考清华学堂时的留影

  叶企孙出生在1898年的夏天。

  那一年的中国,正值多事之秋。大清王朝最后一丝落日的余晖即将散尽,轰轰烈烈的维新变法,在六君子的人头落地之后黯然落幕。

  大清快完了,革命者们前仆后继,目标只有一个:不惜一切代价,救中国!

  在叶企孙13岁那年,中国完成了从帝国到民国的转变。

  而叶企孙,这个出身于上海书香门第的少年,幼承庭训。在父亲的严厉要求下,他不仅熟读中国传统的经史子集,对西方的科学文化亦是涉猎广泛。

  开阔的视野,扎实的学养,使他在13岁那年顺利考取了清华学堂(该校的大学部是清华大学的前身),他是清华学堂的第一批学生。

  在群英荟萃的清华园,叶企孙的学养愈发深厚,堪称同龄人中的佼佼者。

  可是,当时的中国十分落后,若想学习先进的西方科技,只能远赴欧美。

  1918年,20岁的叶企孙考取了庚子赔款留美公费生,进入美国芝加哥大学物理系。他的老师,是后来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的P•W•布里奇曼。

  1920年,获得学士学位的叶企孙入哈佛大学研究院学习。他和导师合作测定普朗克常数被世界物理学界沿用了整整16年。

  如果留在美国,等待叶企孙的将是大好前途,他会成为物理学界的一颗新星。假以时日,也很可能像他的老师和学生们那样,站在诺贝尔奖的领奖台上,享受科学家的至高荣誉。

  然而,叶企孙选择了回国,回到自己满目疮痍的祖国。那年他25岁,刚刚拿到哈佛大学的博士学位。

  当叶企孙站在归国的游轮上的时候,应该会想起在几十年前,他的前辈们,离开祖国的时候立下的誓言:“此去西洋,深知中国自强之计,舍此无所他求。背负国家之未来,取尽洋人之科学,赴七万里长途,别父母之邦,奋然无悔。”

image.png

  20世纪30年代的叶企孙

  回国之后,叶企孙受聘于清华大学,以一己之力,开创了清华大学物理系 ,为中国培育出了第一批物理学精英。

  他不仅是清华的首任物理系主任,还是清华大学理学院的首任院长。

  1933年,时任理学院院长的叶企孙不顾众多教授的反对,将只有初中文凭的华罗庚聘为教员,讲授大学微积分课程。几年之后,他又将华罗庚派往剑桥大学继续深造。

  华罗庚能够在数学领域取得巨大成就,叶企孙功不可没。华罗庚曾经深情地回忆:“我一生得他爱护无尽。”

  李政道19岁那年,被叶企孙破格选派到美国留学。工作人员十分惊诧,因为李政道面孔太过稚嫩,看上去像个大孩子。

  几十年后,已经获得了诺贝尔奖的李政道到中国访问,提出想见自己的恩师,却被政府拒绝了。或许李政道并不知道当时的中国,已经在处于一场文化浩劫之中,他的叶先生已经被折磨得不成样子了。

  中华人民共和国“两弹一星”元勋中,有半数以上是他的学生,他是当之无愧的“大师中的大师”。

image.png

  熊大缜

  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爆发,日寇的铁蹄进犯华北。

  叶企孙当机立断,放弃了出国访问的机会。在混乱的北平,他抢运珍贵的书籍和仪器,为抗日队伍提供研制炸药的器材,筹集经费,输送专家。

  国难当头,叶企孙的行为给他的学生做出了表率。

  1938年4月的一天,他的学生熊大缜来向他辞行,要到敌后根据地去参加抗日队伍。

  叶企孙愣住了。

  叶企孙未曾娶妻,毕生精力都投入在教育事业和学术研究上,学生就是他最大的心灵依靠。

  熊大缜是他最心爱的学生。

  师生二人不仅志趣性情极为相投,学业上的优秀也是如出一辙。

  彼时的熊大缜,年轻有为,意气风发,已经取得了去德国留学的机会,并且即将与恋人结婚。

  但是日军在华北肆意横行,百姓苦不堪言,亡国奴的耻辱刺激了熊大缜。他来拜访自己的恩师,就是告知自己的决定:德国,不去了;婚,先不结了。

  叶企孙的心情是复杂的。

  民族大义,他自是知晓,不该拦着熊大缜;可是熊大缜如果去德国,必然在学术上更有成就,他日必成大器。

  叶企孙追问了好几次,熊大缜的回答依然不变。无奈之下,叶企孙告诉自己的这位爱徒:“你放心去吧,我也暂不离开这里。你到那里后,有什么需要帮忙的即时告诉我。”

  叶企孙做梦也想不到,今生今世,他再也见不到自己的这位学生了。就连他自己,也将面临灾祸。

image.png

  1935年清华大学物理系部分师生合影,这张照片中有11位未来的中科院院士。前排左四为叶企孙。

  熊大缜去了冀中抗日根据地。

  他利用自己的知识技术,帮助抗日军民制造烈性炸药、地雷、无线电设备。

  叶企孙也没有闲着。他在日军的严密管制下,多次向根据地运送制作炸药所需的原材料。不仅如此,他还安排护送一批清华师生前往根据地,为抗日提供更多的技术支持。

  在建国后的诸多电影中,那些炸药和地雷都是农民兄弟的天才创造。殊不知,他们都是青年学子们冒着生命危险研制的。

  就在熊大缜为了抗日而呕心沥血的时候,一场意想不到的灾难来临了。

  1939年4月,国共关系恶化。熊大缜突然被冀中军区锄奸部秘密逮捕,罪名是“国民党特务”。

  莫须有的罪名令熊大缜愤怒不已。3个月后,在军区机关转移途中,负责押送他的战士史建勋对他进行辱骂,性情刚烈的熊大缜与其争执,史建勋被激怒了,竟然私自决定枪毙熊大缜。

  但是熊大缜喊了暂停。

  他没有求饶,也没有畏惧,只有一个要求,用石头砸死自己。他知道敌后军民制造弹药是多么的不易。

  熊大缜年轻的生命就这样终结了。这一年,他才26岁。

image.png

  叶企孙(中)、熊大缜(左二)与抗战士兵合影。

  噩耗传来,叶企孙万分悲痛,但国家还处于危难之中,他只能强忍心中的伤悲,继续支援抗日队伍。但他也从未忘记为自己蒙冤而死的学生奔走申冤。

  抗战胜利了,解放战争胜利了,叶企孙难舍故土,留在了大陆。

  新中国百废待兴,本是科学家大展宏图之时,叶企孙却不幸成为了被批斗的对象。

  原因还是熊大缜的那件案子。

  叶企孙连国民党党员都不是,却被污蔑为“国民党中统特务头子”,被屡屡揪斗。

  此时的叶企孙已经老了,在殴打和辱骂中,昔日儒雅恬静的名教授,腰弯成了90度。

  他的神志一度失常。终日游走在中关村附近的大街上,面色凄惶,伸手像路边的行人乞讨。

  偶尔也会有神志清醒的时刻,他曾经的学生走近问候他,他连连摆手赶学生走。国家已经视他为罪人,他怕拖累自己的学生。

  在病痛和羞辱之中,叶企孙度过了人生最后的岁月。1977年,当他去世的时候,所有的报纸都禁止登报纪念。

  天下桃李,悉出公门。叶先生却落了个如此下场。

image.png

  1995年4月30日,著名科学家施嘉炀和叶企孙的弟子王淦昌(左),在清华大学为新落成的叶企孙铜像揭幕

  他当年物理系的学生钱三强、钱伟长、朱光亚、赵九章、周光召、杨振宁、李政道,理学院其他的学生华罗庚、陈省身等人,几十人都成为享誉世界的科技精英。

  这或许是叶企孙先生不幸人生中的大幸了吧。当年的清华园,留下了他一生的心血,据说他临终之前一直喃喃自语:“回清华,回清华……”

  只可惜,他再也回不去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相关资料

展开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点击加载更多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叶企孙一位真正的知识分子,被时代抛弃得最远的大师
钱伟长先生曾用激动的语调谈起了一位老人——他的老师,一位培养大师的大师。我们只知道中国科技界有“三钱”(钱学森、钱三强、钱伟长),有“原子弹之父”王淦昌,有“航天之父”赵九章,有“光学之父”王大珩,知道华人诺贝尔物理奖获得者杨振宁、李政道,却不知道他们与这位“培养大师的大师”都有着密切的联系。这个人,就是中国当代物理科学宗师,原清华大学首任理学院院长、物理系主任叶企孙。遭质疑不问政事专心教学解放前夕,在蒋介石的迁台名单中,叶企孙也赫然在列。梅贻琦向叶企孙探询他的去留问题,叶企孙说,清华办学本来就置身于政局变迁之外,过去这样,以后也会保持这一传统。国民党的走与不走,与清华园无关。叶企孙回绝了国民党,决意留在清华。1949年5月,在清华学人的一致拥戴下,叶企孙被任命为清华大学校务委员会主席,履行校长职责,主持新中国成立阶段清华大学校务。1951年底,清华、北大发出通知:该学期的期末考试暂停,学...
· 帝师庄士敦为何终身未娶?
庄士敦婚姻的不成功,有诸多外部与自身的问题。首先,狭窄的生活圈子影响了他的择偶范围。自24岁到中国,庄士敦在异国的土地上连续工作、生活了32年。其中的16年时光是在威海卫度过的。当时的威海卫虽是英国管理的租借地,但在威海卫生活的外国人并不是太多。据1921年的人口普查,长期在威海卫生活的外国人只有247人,其中英国人只有150人。如此狭窄的生活圈子,使他少有机会同适龄的英国女子打交道。上述与之有过交往的四位女子,没有一个是在威海生活的。要知道,在威海卫的16年,正是庄士敦人生旅程中风华正茂、敲定个人婚姻大事的最佳时期。其次,庄士敦孤僻的性格影响了他的对外交往。学生时代,他“自私、好唱反调而又沉默的个性”,就被同舍的同学认为是“一个极难相处的舍友”。在香港,他与牛津大学时期的老同学克莱门迪(1925年任香港总督)住在一起,然而,四个月后,克莱门迪便决定“不惜一切代价搬出这所房子”,“庄士敦还...
· 叶企孙:一个被历史遗忘的科学巨人
我国近代史上有一个被遗忘的科学巨人,此人是谁呢?让我们一起来看看这位因为种种被历史淹没了的人物。在近代的中国科学教育史上,有这样一位牛人——他一生为中国培养了79名院士,但是,他在专业领域所取得的巨大成就,却鲜为人知。他有个学生叫杨振宁,是大家所熟悉的伟大的理论物理学家。1971年杨振宁首次回国时,提出探望恩师,被政府拒绝。李政道深情回忆:“是他决定了我的命运。”1946年,他破格将年仅19岁的李政道送往美国。半个世纪之后,诺奖得主李政道回国,再次见到那张被他毕生珍藏的泛黄考卷,不禁哽咽。上面是他的字迹:李政道,电磁学,58+25=83分。如果简单列举一下他学生的名单,就足以震憾世人——第一位当选为美国科学院院士的中国人,是他的学生林家翘。第一位当选为美国工程院院士的中国人,是他的学生戴振铎。他是著名数学家华罗庚的伯乐,华罗庚说:“我一生得他爱护无尽。”当时华罗庚只有初中学历,是他力排众议...
· 形容大师的古诗词大师的诗词
形容大师的古诗词大师的诗词无题作者:李商隐(唐)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咏怀古迹五首·其二》作者:杜甫(唐)摇落深知宋玉悲,风流儒雅亦吾师。怅望千秋一洒泪,萧条异代不同时。江山故宅空文藻,云雨荒台岂梦思。最是楚宫俱泯灭,舟人指点到今疑。雪中书怀作者:唐·杜牧腊雪一尺厚,云冻寒顽痴。孤城大泽畔,人疏烟火微。愤悱欲谁语,忧愠不能持。天子号仁圣,任贤如事师。凡称曰治具,小大无不施。明庭开广敞,才隽受羁维。如日月縆升,若鸾凤葳蕤。人才自朽下,弃去亦其宜。北虏坏亭障,闻屯千里师。牵连久不解,他盗恐旁窥。臣实有长策,彼可徐鞭笞。如蒙一召议,食肉寝其皮。斯乃庙堂事,尔微非尔知。向来躐等语,长作陷身机。行当腊欲破,酒齐不可迟。且想春候暖,瓮间倾一卮。题太公钓渭图作者:刘基(明)璇室群酣夜,璜溪独钓时。...
· 天学大师的灵气
一、仪器与星图承继着两汉的遗风,魏晋南北朝的天文仪器制造呈现出一派兴盛的风光。前赵的孔挺在公元323年制造了一架浑仪,这架浑仪本身并没有什么新奇处,但它却是第一次在文献中有了具体的结构记录,使得后世的人们能够知道古代的浑仪有些什么基本构件。这个时期最为著名的浑仪,是北魏永兴四年(公元412年)由晁崇与鲜卑族天文学家斛兰主持制造的铁浑仪。这是古代中国唯一的一台铁制浑仪,在它十字形的底座上开有十字形的沟槽,灌上水后,就成为了十字水平校正仪,是一个既简单而又很精妙的创新。这架浑仪一直使用了三百多年,直到唐代才为更先进的浑仪所替代,但它的盛名却留在了天文学史上。与浑仪相比,这时期浑象显然更为丰富,更为多彩。三国时吴国的陆绩、王蕃、葛衡,南北朝时刘宋的钱乐之、梁代的陶宏景等人都造过浑象,尤其是陆绩与葛衡所制作的浑象特别有新奇感。一般的浑象,主体都是正圆形的球体,而陆绩却根据浑天说宇宙天地“状如鸟卵”...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