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人物百科

烛之武是谁?为什么能只身一人退却十万大军?

2019-10-14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1026
转发:0
评论:0
烛之武是谁?为什么能只身一人退却十万大军?,在春秋战国时,郑国一位七十岁老人,只身一人退却了围困郑国首都的十几万大军。

  在春秋战国时,郑国一位七十岁老人,只身一人退却了围困郑国首都的十几万大军。

  这位老人的名字叫烛之武。

烛之武是谁?为什么能只身一人退却十万大军?

  郑国的首都为何被人围了呢?

  原来,郑国之前两次得罪了邻国——晋国。一次是晋文公落难流亡时,郑国对他无礼,十分轻慢;还一次是晋国与楚国交战,郑国出兵帮助楚国。楚国战败后,郑国臣服晋国,可暗中又与楚国结盟。数罪并罚,于是,晋文公联手秦穆公,一起攻打郑国。

  两国大军势如破竹,一举就把郑国国都给围起来了。

  四面夹攻,郑国危在旦夕。郑文公急得团团是转,束手无策。一位大臣建议他说:“若能让烛之武出面,或许还能挽救国运。”

  烛之武是谁?郑国出了大名的有智慧的大贤人。

烛之武是谁?为什么能只身一人退却十万大军?

  郑文公于是亲自来到烛之武家里,请求他出面去见秦王,挽救郑国。

  烛之武推辞说:“我没啥本事,年轻时都不如别人,现在老了,更做不了啥事。”

  郑文公羞愧地说:“以前没启用您,是我的过错。现在郑国就要完蛋了,你和我一样都要当亡国奴了,脸上更没光彩了啊!”

  郑文公好说歹说,差点下跪了,烛之武只好说:“看在郑国百姓的份上,我去说说看吧。”

  然而,四个城门都被敌人围困,一开城门,敌军就会一拥而进。如何让一个七十岁的老人走进秦军大营呢?

  郑文公想来想去,说:“只好委屈你老了!”

  在半夜时分,他派人用绳子把烛之武绑起来,然后从城墙上慢慢放下。可怜的老人跌下城墙,几乎是一瞬间,就被埋伏旁边的秦兵活捉了。他立即高声喊道:

  “我要见秦王!我要见秦王!”

  他被秦兵推搡着,跌跌碰碰来到秦军大营,带到了秦穆公前。

烛之武是谁?为什么能只身一人退却十万大军?

  秦穆公问他:“你一个糟老头,三更半夜来干啥?”

  “你们两国围攻郑国,郑国要亡了。灭掉郑国,对秦国有啥好处?” 烛之武说,“我三更半夜来见大王,就想问大王这一个问题。”

  “啥好处?”秦穆公还真没仔细想过。

  烛之武继续说道:“灭掉郑国,秦国与郑国隔这么远,要占领郑国?这不可能吧。很多人都纳闷:大王为什么要帮助晋国扩大领土呢?晋国变得强大了,就可以和任何一国比高低了,当然也包括秦国。大王这么做,值得吗?”

  秦穆公盯着烛之武,只是“嗯”了一声,烛之武继续说道:

  “既然没好处,还给自己添堵,退一步,如果大王弃围而去呢?郑国一定感恩戴德,奉大王为恩人。秦国要点供奉什么的,还不是小事儿一桩吗?一举几得,何乐不为?!”

  秦穆公完全心动了。烛之武说:“晋文公野心勃勃,灭了郑国,一定又想往西扩张。谁都明白,晋国迟早要袭击秦国。这事儿,你自己去想吧!”说罢,装作就要走的样子。

  秦穆公一听,立即站起来,拉住烛之武的手:“让郑国快来签订友好协议吧。”

烛之武是谁?为什么能只身一人退却十万大军?

  第二天一早,晋文公正在大帐内调兵遣将,准备出战。谁知一手下急急跑进来,报告:

  “秦军昨夜不知为何,已经撤军走人了。”

  晋文公一听,十分惊诧。

  一查,果真如此:秦穆公不辞而别了!

  没有了秦军的帮助,晋军就打不下郑国。随后,晋文公只好也率部撤离了郑国。

  烛之武靠着一张嘴皮子,退却了十几万大军,救了郑国。后世的网友们由衷地称之为:“忽悠高手”。这样的忽悠术,是不是太高明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点击加载更多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烛之武退秦师
烛之武退秦师烛之武退秦师,先秦,左丘明,郑国,秦军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晋军函陵,秦军氾南。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公从之。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许之。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子犯请击之。公曰:“不可。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吾其还也。”亦去之。...
· 揭秘:为什么韩信能调动四十万大军?
嗨又和大家见面了,今天小编带来了一篇关于韩信的文章,希望你们喜欢。韩信是西汉名将,号称“兵仙”。他与“人屠”白起、“战神”李靖、“武圣”岳飞一起,并称为“兵家四圣”。刘邦曾经问韩信:“我能带多少兵?”韩信回答:“陛下能带10万大军。”刘邦又问:“你能带多少兵?”韩信回答:“多多益善。”刘邦笑了:“既然你带兵多多益善,怎么会被我逮住呢?”韩信见说错话了,连忙拍马屁:“陛下虽然带兵不多,但有驾驭将领的能力啊。”韩信情商确实不高,但他指挥大兵团作战的能力,在古代名将中能排到前三。在决定楚汉命运的垓下之战中,韩信调动了所有能调动的部队,达到40多万,对项羽的10万大军形成了绝对优势。最终,韩信率军击败了雄心勃勃的项羽,并对项羽残部穷追不舍,迫使项羽自刎于乌江边。其实,动不动就调动数十万以至于百万大军,是秦汉隋唐时期很常见的现象。秦朝名将王翦在灭楚之战中,出动了60万大军。秦始皇征伐岭南,派出了50...
· 风中之烛
风中之烛风中之烛风中之烛的意思风中之烛是什么意思风中之烛什么意思风中之烛的近义词风中之烛的反义词风中之烛的拼音【成语意思】:在风里晃动的烛光。比喻随时可能死亡的老年人。也比喻随时可能消灭的事物。【用法分析】:风中之烛偏正式;作宾语;比喻临近死亡的人或事物。【成语来源】:明李贽《覆邓石阳书》:“犹闻拜疾趋,全不念风中之烛,灭在俄顷。”【褒贬解析】:中性成语【成语结构】:偏正式成语【使用程度】:常用成语【成语年代】:古代成语【成语字数】:四字成语【成语拼音】:fēngzhōngzhīzhú【英语翻译】:withonefootinthegrave【成语声母】:FZZZ【风中之烛的近义词】:风中残烛、风烛残年【成语造句】:1、风中之烛在风中摇曳,微弱的亮光照亮四周,最终在黑暗之中黯然消逝。托尔斯泰2、这个忧伤的性感女神依然是风中之烛。3、生命如风中之烛,当火熄灭,他也该离去。4、你的一生,就像是风...
· 为何朱棣的兵力八百能赢朱允炆的八十万大军?
1398年,朱元璋的嫡长孙朱允炆继承皇位,年号建文,朱允炆当了皇帝以后,一改他爷爷朱元璋的政治作风,实行了宽仁的治国政策,重用大量的文臣,平反了很多受到朱元璋牵连的冤假错案,客观的讲朱允炆和他的亲爹朱标一样,是一个宽厚仁慈的君主。朱元璋留下的政治遗产朱元璋为了能够保证自己家业得到安稳的过渡,在位期间功臣宿将几乎杀戮殆尽,用自己的儿子取代军权,分封藩王扼守大明王朝的边疆要地,他的二十五个儿子和一个孙子被分王,其中有九个藩王势力很大,各自都有强大的军队,少的则有几万大军,而晋王和燕王的势力最强,手握十几万的大军。朱元璋自以为自己的江山由朱家子孙看管,便以为从此高枕无忧了,万万没想到,这种藩王割据的局面在朱允炆继位以后,成了朝廷最大的麻烦。朱允炆的第一个机会朱允炆登基后的第一件事便是处理他爷爷朱元璋的丧事,各地的王爷接到通知以后,全部从封地赶来参加葬礼,我想这个时候朱允炆心里肯定是有了削藩的想法...
· 为什么小铁锚能拖住大军舰
为什么小铁锚能拖住大军舰由查字典科普知识资料整理军舰上的锚通常要比军舰轻成百上千倍,但却可以利用锚力使军舰在水上停止不前。这是为什么呢?俗话说:秤砣虽小压千斤。小小的铁锚之所以能拖住身躯庞大的巨舰,同样也是这个道理。我们知道,军舰抛锚后,锚拖着锚链沉入海底。由于锚链比水深要长几十倍,使锚身在海底平躺。当军舰在波浪的作用下缓缓移动时,在锚的自身重量及与锚杆一端连接的部分锚链的重量作用下,锚爪深深扎入海底沙石泥土之中,产生出抓持力;同时,锚链的一部分在海底会产生摩擦力;再加上锚链本身产生的重力。这3种力合成为锚力,使军舰在抛锚时能在水上停止不前。一般军舰的舰艏两侧有两个大型锚,为锚泊军舰的主要力源,被称为主锚;在舰艉还有中/小型锚各一个,通常用来保证锚泊军舰的方向。潜艇在水下抛锚,就是使潜艇在水中某一深度悬停。只要抛锚保持住浮力与重力平衡,潜艇就可以在某一深度上停止不前。另外,不知你注意到没有...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