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人物百科

宋代南剑三先生之一的罗从彦故里究竟在哪里?

2019-10-14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518
转发:0
评论:0
宋代南剑三先生之一的罗从彦故里究竟在哪里?,作为宋代理学中的重要一员,罗从彦(1072-1135)的学术思想和学术地位清

  作为宋代理学中的重要一员,罗从彦(1072-1135)的学术思想和学术地位清晰可辨,无可置疑,但是因素却使一个并不复杂的罗从彦地籍归属问题,慢慢发展成了让罗氏宗亲和罗从彦研究者都纠结不已的情感问题和学术问题,让人感到无语无奈。

  历史上,围绕着罗从彦“地籍”和“脉系”的争执,开始于明代中后期,而致此事件持续发展、升温的重要时段,则出现在他和李侗一起被核准崇祀圣庙的万历四十二年六月(1614)之后。这一时期,同属于延平府辖境内、同样与罗从彦关系密切的剑浦(今延平区)和沙县两地,就已经因为争夺“罗从彦是哪里人、罗从彦的后裔到底在哪里”的重要问题,而导致康熙四十五年(1706)时,四份经由福建提学沈涵极力疏请而得到的、旌表“延平四贤”的康熙亲笔御书,只有罗从彦的那一份因为无法送达到真正的“罗从彦后裔”手中而不得不一直暂存在南平县道南祠代为保管。一百多年后,又一桩发生在嘉庆十八年(1813)的、因为罗从彦“地籍”和“脉系”纠纷而引发的祠堂田产抢夺大案,虽然一度将延续超过两百年(1614—1813)的罗从彦“地籍”和“脉系”之争推向白热化,但其案件审结的最终结果,却也为这场争论异常的罗从彦“地籍”和“脉系”争夺战,圈划上了一个重要的历史休止符。

image.png

  当时,一个自称罗从彦后裔的沙县人罗希濂,与南平县罗源里(今延平区水南街道罗源村)妇人罗吴氏,拿着一本沙县版的《罗氏族谱》,声称看管罗从彦特祠的祠生罗季兴不是罗从彦后裔,要求罗源里的罗从彦特祠要把所有的田产都划归到其名下。罗源里的罗氏族人与罗季兴皆不服,于是至南平县县衙。县衙县令查探不清,误断罗从彦无嗣,这就越发发启了罗源里的罗氏怒气。于是,这个涉及到罗从彦“地籍”归属问题,同时又涉及到祠产和科举贡生名额分配优惠等利益问题的“谱牒、田产”大案就被上报到了延平府府衙。府衙正堂查对了旧的府志、县志和南平罗源里《罗氏族谱》,又征询了与罗氏族人关系密切的杨时、李侗、朱熹三贤后裔,最终经过十二次审理,认定了这是一起由沙县罗希濂通过挖补、添注“仲素子敦叙……殁”等字样,篡改沙县族谱,妄图冒混延平罗从彦后裔侵占罗从彦祠堂田产的大案。于是下令将罗希濂押发经历司管押,并延请杨、李、朱三贤的裔孙代表李映奎、杨馀芳、朱肇垣到堂见证并监督执行判决结果,下令日后但凡再有混淆视听、篡改罗从彦“地籍”、“谱牒”,谋夺罗从彦祠产者,“均准罗氏子孙并杨、李、朱三贤子孙呈官究治”。同时,判决书还重新确定了罗从彦祠堂的祠生人选,允许将原来因为存有“地籍”争议而暂存在南平县道南祠的康熙御书“奥学清节”,交给新任祠生“敬谨收藏”。据说,这份御书直到文革前还在篁路村保存着,但现已遗失无获。

image.png

  这件重大的谱系大案审结后,惊魂未定的延平罗氏特将此案判决书镌刻成《豫章罗先生田碑记》,矗立在罗源里的罗从彦特祠以供族人取之为凭并引以为戒。可以说,自此之后,这个有明以来一直有关罗从彦“地籍”和“脉系”问题的文化争夺战,不仅早就尘埃落定,而且证据充分、事实清楚,所有那些热爱罗从彦、研究罗从彦的文史工作者和各地罗氏后裔们,都可以从中获得借鉴与思考。但这其中,有个特别值得一提的一种“文化现象”就是:对于那份来自于品行高洁、有着“秋月”之称的罗从彦正传弟子李侗之手的、最能详细提供罗从彦生平信息的《豫章罗先生墓志铭》,却不知为何竟屡被枉说罗从彦是沙县人的一些专家学者视而不见。而两百年前(1813),历经了十二次审理过程并同样看到这篇墓志铭的延平府正堂,则对此文有过如此评价:“李延平所撰豫章先生墓志……其文内如‘吾存后吾,吾亡嗣子,今子先吾殁后吾明矣。乃立兄伯常之次子。’公卒,无何,而遗腹得男孙振宗。并‘先生之系,微而复续,人乎天耶’等语,古质幽峭,逼真周汉人句法,断非近人所能摹仿。”(《豫章罗先生田碑记》)而且,另外还有一个不可忽视的资料记载就是,宋徽宗政和6年(1116),24岁的李侗在正式拜师罗从彦时,曾向罗从彦投递了一封言辞恳切的拜师求学帖,其帖中称呼罗从彦时,用到了一句敬语,叫“恭惟先生乡丈”。“乡丈”,是古人对同乡老年男子的敬称,李侗将其用在罗从彦身上,是乡里生活的一种习惯使然(李侗出生的剑浦县崇仁里与罗从彦所在的剑浦县罗源里相邻,二者距离不过一二十里),这也足以从另一个侧面说明罗从彦作为延平人的客观事实。

  当然,宋明以来所有有关“罗从彦是哪里人”的权威回答,最应该的还是来自罗从彦自己——在罗从彦耗尽毕生心力所撰写的学术专著中,有一本他在靖康元年(1126)十月开始撰写的《圣宋遵尧录》。翻看这8卷本的《圣宋遵尧录》,里面不仅记载了大宋开国至宣和末年(960—1125)“圣君贤臣”的主要活动,而且还参夹了许多借以阐明道义、或讽或议的各种“释言”,强调了祖宗法度不可废、德泽不可恃的观念主张,充分表现了罗从彦虽然身为一介书生,但却心忧家国的爱国情怀。1133年,当这本倾尽心力的著作在广东罗浮山完成最后修改后,时年62岁的罗从彦为了将其书送呈圣阅,还特别在自作序文中,做出了一个由他自我认定的籍地说明——延平。其文明确写道:“靖康丙午十月日延平臣罗从彦序”。

  由此可见,罗从彦作为一个地地道道的延平人,其来源有序、事实清楚、情况明了,无论是学术界或是罗氏后人,都不可再熟视无睹、既成事实地将罗从彦的地籍归属问题变成一笔莫名其妙的文化糊涂账,以讹传讹地故作“糊涂”下去。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相关资料

展开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点击加载更多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宋代学者“海滨四先生”之一――陈襄
陈襄(1017~1080年),字述古,号古灵先生,侯官县(今闽侯)南通古灵人。幼拜老儒为师,及长,就学福州,与陈烈、周希孟、郑穆为友,称“海滨四先生”。宋庆历二年(1042年),进士及第。陈襄为浦城县主簿,代理县令,明察深研,判决不少疑案。并建学舍三百楹,亲临讲课,求学者数百人。后调任台州仙居令,作《劝学》一文,劝年轻人就学。皇v三年(1051年),入京任秘书省著作郎,后又外任孟州(今河南孟县)河阳令。当地人不懂种水田,陈襄割田二百亩为示范田,教人民种水稻。至和元年(1054年),再次入京任秘书丞。外放为彭州(今四川彭县)餮袅睢8诲鑫宰相时,力荐陈襄。嘉v二年(1057年),任秘阁校理,判尚书祠部事。嘉v六年(1061年),出知常州,发动民众开渠引水,使二百里土地受益。治平元年(1064年),改任开封府推官。后为盐铁判官。神宗立,陈襄奉命出使辽国,辽国设小座招待陈襄,陈襄以礼争之,不肯就座...
· 南宋大臣吴潜的墓地在哪里吴潜的故里在哪里
吴潜(公元1195年—公元1262年)字毅夫,号履斋,宣州宁国(今属安徽)人。南宋宁宗嘉定十年(1217)举进士第一,授承事郎,迁江东安抚留守。理宗淳祐十一年(1251)为参知政事,拜右丞相兼枢密使,封崇国公。次年罢相,开庆元年(1259)元兵南侵攻鄂州,被任为左丞相,封庆国公,后改许国公。被贾似道等人排挤,罢相,谪建昌军,徙潮州、循州。与姜夔、吴文英等交往,但词风却更近于辛弃疾。其词多抒发济时忧国的抱负与报国无门的悲愤。格调沉郁,感慨特深。著有《履斋遗集》,词集有《履斋诗余》。南宋大臣吴潜的墓地在哪里墓地出南安东田镇沿南(安)同(安)公路车行5公里,顺山路行至湖尾山坡谷,映入眼帘的是南宋状元宰相吴潜墓。湖尾山从南安最高峰芹山之脉逶迤而来,吴潜墓坐落在半山坡。一路草木苍翠,新绿扑眼;山涧流泉淙淙,山风送来阵阵花香。墓丘坐北向南,远望巍巍芹山高入天穹,环视四周,青松翠竹,如黛如染。墓前面对仙...
· 历史上传奇女子虞姬的故里究竟在现在的哪里?
虞姬,历史上不得不提的传奇女子。有关于她的传说和故事不可谓不丰富,称颂虞姬的诗词歌赋也不在少数。人们之所以对于一个女子如此念念不忘,当然是因为这个女子身上有他们钦慕的品格或者说满足了人们内心的某种期盼。图片来源于网络相传虞姬长得惊艳动人,用一句诗词来形容就是“一顾倾人城,再顾倾人国”。当然仅仅只是长得好看是不会这么被人们铭记的。虞姬不但长得动人,而且歌声优美,舞姿更是神形兼备,韵味十足。只有这样的家人才配得上传说中勇不可当的西楚霸王项羽。这还不是虞姬最被人们所称颂的地方,她对项羽的情深意重和至死追随才是最打动人们的地方。其实关于虞姬的很多故事要么是民间传说,要么是仅供娱乐的野史所载。在正史中对于虞姬的身世来历都不甚详细记载。就拿她的出生地来说,就有好几种不听说法。第一种说她是现今江苏省沭阳县的颜集镇人氏,在这个镇上,有一条叫虞姬沟的小河流经此地,在这个沟的旁边还有胭脂井,霸王桥和九龙口等历...
· 历史上传奇女子虞姬的故里究竟在现在的哪里?
虞姬,历史上不得不提的传奇女子。有关于她的传说和故事不可谓不丰富,称颂虞姬的诗词歌赋也不在少数。人们之所以对于一个女子如此念念不忘,当然是因为这个女子身上有他们钦慕的品格或者说满足了人们内心的某种期盼。图片来源于网络相传虞姬长得惊艳动人,用一句诗词来形容就是“一顾倾人城,再顾倾人国”。当然仅仅只是长得好看是不会这么被人们铭记的。虞姬不但长得动人,而且歌声优美,舞姿更是神形兼备,韵味十足。只有这样的家人才配得上传说中勇不可当的西楚霸王项羽。这还不是虞姬最被人们所称颂的地方,她对项羽的情深意重和至死追随才是最打动人们的地方。其实关于虞姬的很多故事要么是民间传说,要么是仅供娱乐的野史所载。在正史中对于虞姬的身世来历都不甚详细记载。就拿她的出生地来说,就有好几种不听说法。第一种说她是现今江苏省沭阳县的颜集镇人氏,在这个镇上,有一条叫虞姬沟的小河流经此地,在这个沟的旁边还有胭脂井,霸王桥和九龙口等历...
· 岭南三忠陈邦彦
陈邦彦(1603-1647),字念彬,号岩野。广东顺德人。明末清初“岭南三忠”之一。其父亲是博学宿儒。陈邦彦自小在父亲的指导下攻读诗书,尤精《毛诗》、《周易》。18岁时考取秀才,其后屡次参加乡试均落榜,遂移志在家乡设馆授徒。由于他学识渊博才识超卓,受教于门下的学生有数千人之多。时人尊称为岩野先生。明崇祯十七年(1644)清军攻入北京后,他日夜兼程到南京向已即位的弘光帝献策抗击清兵,但未被接纳。清顺治二年(1645),南京政权被清军攻灭,明南唐王在福州建立南明隆武朝,并于翌年委任陈为兵部职方司,统领广西狼兵万余人前往江西南安协同大学士苏观生抗击清兵。他受命后曾多次提出进击清军的良策,但因均被苏拒绝而坐失战机。而在隆武帝被清军俘获后,陈被迫率部随同苏观生撤回广东。陈邦彦在时局危急之际,一再呼吁南明的两个分立的政权(设在广州的绍武政权与设在肇庆的永历政权)化干戈为玉帛携手对抗清兵。但因遭苏观生等...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