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湛若水,被忽视的一代大儒
明代,王守仁的阳明学说风靡全国,能够与之匹敌的,只有湛若水的甘泉学说。这两位著名的哲学家、教育家的思想学说各有相当的影响,二说并立,时称“王湛”之学。近年,中国青年出版社出版《一百位杰出思想家》一书,王、湛同列其中。
湛若水,初名露,避祖讳改名雨,后定名若水,人称甘泉先生。据说他的父母祷于增城甘泉洞才生下他,又说是因家居增城甘泉都得称,其学说因称为“甘泉学”。明成化二年(1466年),湛若水生于广东增城沙贝。他在科场中屡次受挫,于弘治七年(1494年)往江门受学于理学大师陈献章(白沙)门下,得陈献章谆谆教诲,悟出“随处体认天理”的心学方法,大受陈献章赞赏,寄以继承衣钵的厚望。湛若水不负师望,他一生的学术、教育活动,均致力于继承和发扬白沙精神,不遗余力传播白沙学说,足迹所至,多创建有书院,宣讲白沙之学;书院中多设有专祀陈献章之场所,以明学术之宗。他终生对陈献章行弟子之礼,直至嘉靖三十八年(1551年),85岁的湛若水已成为誉满天下的大师,仍在广州白云山为老师建祠塑像,率领众弟子恭恭敬敬举行祭礼。
湛若水于弘治十八年(1505年)得中进士,选庶吉士,授翰林院编修,与王守仁以学问相交。正德十年(1515年),为守母丧回乡,滞留广东7年,先后创办好几所书院,包括增城的明诚书院、南海西樵的云谷、大科书院。嘉靖元年(1522年)起,他再度出仕18年,迭任南京国子监祭酒、南京礼部、吏部、兵部尚书。南京六部是虚设闲职,湛若水利用闲职之便,致力著书讲学,门人大增。其间曾委托广东按察使吴允祥,以广州粤秀山崇拜寺旧址创建白沙书院,让陈献章之孙陈畲主持书院。湛若水为白沙书院撰写了<粤秀山白沙书院)碑,述说建书院原因和经过。他还曾回增城建莲洞书院,到博罗建甘泉精舍。
嘉靖十九年(1540年),湛若水结束了边做官边讲学的生活,致仕返回广东。归里之后,在广州天关(今法政路湛家巷一带)、博罗罗浮山、南海西樵山、增城甘泉都各置住处及建书院,四季分居四寓。自作《四居吟》以志其乐,中有“罗浮春花发,西樵夏木蕃;天关秋水清,甘泉冬背寒”之句,可见其逍遥自在。四寓之中,以居于广州闹市天关的寓所最大,在此建了一座占地数10亩的园宅——湛家园,在府第南边兴建了一座取名天关精舍的书院。在他掌教的这间书院,出了中国教育史上一段趣话。先是,77岁高龄的吴藤川老汉敬仰湛若水的道德学问,恳拜他为师。3年后,又有82岁的黎养真、81岁的黄慎斋两位老汉也来拜湛若水为师。三个八旬老翁,并称“天关三皓”,湛若水以此为题,写了一首《三皓》诗:
养真慎斋与藤川,三皓同时及我门。
八十头颅事事真,老来赤子心还存。
以后,又有102岁的老汉慕名来执弟子礼。湛若水门下竟有5位年过80的弟子,他自己也年已近80,师弟六皓,一时传为佳话。
湛家园成为湛氏家族的聚居地,以后在鸦片战争中被毁,在废墟中重建的街道,命名为湛家大街和湛家巷。天关书院后来成为居民区,被谐称为“天官里”(今东风中路一段)和“天官后街”(今人民后街)。
尽管有四季皆宜的四处居所,年事已高的湛若水仍不时外出讲学办学,曾7次到衡山讲学,90岁时还出游南京,并在各地建了许多书院,人称甘泉书院几遍东南,有名可考的即有30多间,在广东各书院讲学的当然是大部分时间,在广州讲学的有白云、天关和鳌峰书院。他还以淳化民俗为己任,在天关书院订立乡约、建乡约亭。为了兴学养贤,俸余之资,皆以置数十处馆田以瞻四方学者,在广州就有天关、上禺、白云、上塘、蒲涧馆谷。嘉靖三十九年(1560年),湛若水在广州禺山精舍逝世,终年94岁。逝世前1个月,还在书院讲学。他是中国思想史上最高寿的思想家,一生为教育事业奋斗,弟子近4000人。其讲学书院之多、分布范围之广,在中国教育史上确属罕见。他的治学思想和方法,至今为国内外学者所重视、研究。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相关资料
- 有价值
- 一般般
- 没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