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人物百科

李二曲是谁?明清思想家李二曲生平简介

2019-10-14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3255
转发:0
评论:0
李二曲是谁?明清思想家李二曲生平简介,生平事迹李二曲(1627—1705)明清之际思想家、哲学家。名顒,字中孚

  生平事迹

  李二曲(1627—1705)明清之际思想家、哲学家。名顒,字中孚,号二曲。陕西周至人。家贫,借书苦学,遍读经史诸子以及释道之书。曾讲学江南,门徒甚众,后主讲关中书院。与孙奇逢、黄宗羲并称三大儒。清廷屡以博学鸿词徵召,以坚拒得免。为学主兼采朱(熹)、陆(九渊)两派,以为“朱之教人,循循有序”,“中正平实,极便初学”,“陆之教人,一洗支离锢蔽之陋,在儒者中最为儆切”(《二曲集》卷四),主张兼取其长。重视实学,提倡“明体适用”。同顾炎武反复辩论“体用”问题,提出“明道存心以为体,经世宰物以为用”的见解,将“格物致知”的“物”扩充到“礼乐兵刑、赋役农屯”,以至“泰西水法”等实用学问。力主自由讲学,与清廷钳制思想政策对立。所著有《四书反身录》、《二曲集》等。

  自学成才

  重视实学,提倡“明体适用”。同顾炎武反复辩论“体用”问题,提出“明道存心以为体,经世宰物以为用”的见解,将“格物致知”的“物”扩充到“礼乐兵刑、赋役农屯”,以至“泰西水法”等实用学问。力主自由讲学,与清廷钳制思想政策对立。所著有《四书反身录》《悔过自新说》《二曲集》等。

  李颙幼年时代很好学,九岁那年入村塾,老师教他读启蒙课本《三字经》,当他读到“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一句时,便向同学们提出一个问题:“既然说人初生时性都是善的,那就应该说是‘性相同’,为什么书上却说是‘性相近’呢?”这说明他小时就爱动脑筋想问题。但在村塾刚刚学完儒家经典《大学》和《中庸》,便因病休学。不久,他的父亲李可从与李自成农民起义军作战,战死在河南襄城。从此,李颙母子二人便相依为命,生活十分困难,有时连一日两餐都难以维持,更无钱读书了。但李颙每当他路过学校时,听到学生书声琅琅,便怦然心动。可是因为交不起学费,无法踏进学校的门槛,回家之后,他只好对着母亲伤心地哭泣。他母亲指点他说:“无师难道就不能学吗?古人都是你的师傅!”

image.png

  他遵从母教,便把《大学》、《中庸》拿来反复学习。但当他读《论语》和《孟子》时,却遇到很多生字不认识,他便找那些识字的人问:“这是一个什么字?这句话是什么意思?”经过刻苦努力,不到一年,李颙认识的字越来越多了,对书中所讲的道理也逐渐理解了,慢慢做到读一本书时,只要看一遍就能记得其中的大概内容。所以当他十五六岁时已经读了很多书,掌握了广博的知识,人们都说他是一个“奇童”。

  李颙在自学时,开始是没有什么计划和系统的,见到什么书就读什么书。其中既有儒家经典,也有先秦诸子的著作和历史书籍,还有佛教和道教的书。十七岁时,他读了明代著名理学家冯从吾的文集,受到很大启发。他觉得冯从吾的书不仅使他了解了儒家学说发展的源流,而且使他懂得只有这种学说才有益于个人身心的修养,有益于移风易俗。从此以后,他便一心一意地研究儒家经典及历史著作,并且努力掌握其中的要领。在他满二十岁的那一年,周至县令樊侯辛听说他的情况以后,便亲自到他家访问。经过一番交谈,县令对李颙的学识感到十分惊叹,为表彰他,亲自题了一块“大志希贤”的匾挂在李颙家的大门上。

  李颙虽然获得了县令的赏识,但并不因此而自满,而是继续努力学习。当时,周至县和邻近的眉县有几户世代读书为官的人家里,藏书甚丰,李颙便去借阅,这样便使他的知识越来越渊博。同时,他对自己一举一动,要求也更加严格,家里虽穷得丁当响,却从不卑躬屈膝地向别人祈求什么。他的品德修养更加高尚。这样,李颙的名声便越来越大,不论远处和附近的人,提到他的时候都称“先生”。

  海内名儒

  李颙三十三岁(1660年)时,杭州人骆钟麟任周至县令。他久闻李颙的道德文章,所以一到任便亲临李家访问。当他亲自看到李颙的言行风采之后,更是佩服得五体投地,说“自古以来最为杰出的人才,不在这里寻还到哪里去找呢?”于是拜李颙为师,经常到李家请教。这时,东西数百里的读书人,其中甚至有比李颙年龄大的人,都纷纷找到李颙家里交纳学费,要求做他的学生。从此,便在李颙周围聚集了一大批学生。

image.png

  李颙三十九岁时,母亲生病,他千方百计找医生诊治,亲侍汤药数月之久。母亲病逝后,又去河南襄城寻找他父亲的遗骨。襄城地区的读书做官的人对李颙的一片孝心十分感佩,于是替他父亲修墓、建祠。这时,原来的周至县令骆钟麟已升为江苏常州知府,他派人迎接李颙去常州讲学。当时,常州所属的无锡、江阴、靖江、宜兴等县,均在当地的孔庙大殿设立讲席,轮着迎接李颙去讲学。李颙在江苏讲学期间听讲的学生达四千人,一些阅历丰富的老人都说这是百年未见的盛况。

  李颙四十七岁时,陕甘总督鄂善重新修复关中书院,多次聘请李颙去讲学。鄂善亲见李颙风采,又听了他的讲论,对他的人品和学问也是十分佩服,于是以“大儒”的名义向清朝推荐李颙去北京当官。朝廷接受了,皇帝几次下圣旨要李颙去北京当官,可是李颙具有崇高的民族气节,拒绝为满洲贵族效劳,所以尽管各级官吏纷纷上门催他赴京,他都以体弱有病为辞拒绝前往。尽管李颙晚年闭门不出,但他的学术声望却与日俱增。当时人们把他与河南的孙奇逢和浙江的黄宗羲并称为“海内三大名儒”。李颙七十六岁(1703年),康熙皇帝西巡到陕西,闻李颙盛名,传旨召见。李颙以年老多病辞召,只将其所著之《二曲集》和《四书反身录》进献了。两年之后,李颙便病死于家中。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相关资料

展开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评论 {{commentTotal}} 文明上网理性发言,请遵守《新闻评论服务协议》
游客
发表评论
  • {{item.userName}} 举报

    {{item.content}}

    {{item.time}} {{item.replyListShow ? '收起' : '展开'}}评论 {{curReplyId == item.id ? '取消回复' : '回复'}}

    回复评论
加载更多评论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李德裕简介牛李之争错在谁?
李德裕(787—850),唐代文学家﹑政治家,字文饶,赵郡(今河北赵县)人,宰相李吉甫之子。身为宰相之子,从小见的、用的、听的都与常人不同,在朝廷、在天子脚下的所见所闻的感染下,李德裕幼有壮志,苦心力学,尤精《汉书》、《左氏春秋》,主政期间,重视边防,力主削弱藩镇,巩固中央集权,使晚唐内忧外患的局面得到暂时的安定。李德裕在位期间,功业显赫﹐又善为文章﹐他在《文章论》中﹐援用曹丕文气之说﹐反对雕琢与拘于声律﹐重视语言的自然气势﹐认为文章当继承《诗》﹑《骚》传统﹐“譬诸日月﹐虽终古常见﹐而光景常新﹐此所以为灵物也”﹐颇能重视文学特点﹐与当时古文家之宗尚以文贯道者不同。他的诗歌也写得颇为自然,其中感情充沛,情思凄婉,比如他的《汨罗》:“远谪南荒一病身,停舟暂吊汨罗人。都缘靳尚图专国,岂是怀王厌直臣。万里碧潭秋景静,四时愁色野花新。不劳渔父重相问,自有招魂拭泪巾。”情景交融,悲凉之情溢于言表。事关...
· 李隆基简介,李隆基生平
唐玄宗(唐玄宗至道大圣大明孝皇帝),李隆基(685年9月8日-762年5月3日),亦称唐明皇,公元685年出生在东都洛阳,712年至756年在位。唐睿宗李旦第三子,母窦德妃。唐隆元年(710年)六月庚子日申时,李隆基与太平公主联手发动“唐隆政变”诛杀韦后。712年李旦禅位于李隆基,后赐死太平公主,取得了国家的最高统治权。前期注意拨乱反正,任用姚崇、宋璟等贤相,励精图治,他的开元盛世是唐朝的极盛之世,在位后期宠爱杨贵妃,怠慢朝政,宠信奸臣李林甫、杨国忠等,加上政策失误和重用安禄山等侫臣,导致了后来长达八年的安史之乱,为唐朝中衰埋下伏笔。756年李亨即位,尊其为太上皇。762年病逝。书法,仪表雄伟俊丽。玄宗712年即位和改元,年号为先天,后改开元,再改天宝,756年退位,在位45年,上元二年四月五日甲寅日(762年5月3日),太上皇玄宗崩殂于京师长安神龙殿,享年78岁,群臣上谥至道大圣大明孝皇...
· 李筠的生平简介李筠是怎么死的?
提到皇帝,我们一贯的印象大都是威严无比,不可冒犯,但是也有不少懂得示弱的皇帝,宋朝的开国皇帝赵匡胤就是一位十分擅长“示弱”的皇帝。赵匡胤黄袍加身以后,从后周小皇帝柴宗训手里篡夺了政权,建立了宋朝。为了不变成光杆司令,赵匡胤必须尽快拉拢地方战区要员,让他们归顺于自己。于是,赵匡胤一继位,就开始各种封赏,可偏偏有人不吃他这一套,这个人就是李筠。李筠原本叫做李荣,因避周世宗柴荣名讳,所以改名为李筠,他是后周一员大将。李筠自幼就精于骑射,他气力过人,能开百斤的硬弓,且连发连中。后唐时期,李筠应募入军,军功累累。后汉高祖刘知远称帝以后,他转而投靠了刘知远,受到重用。后汉有一“战神”郭威,因受到后汉隐帝刘承祐的猜忌而叛变,李筠敬重仰慕郭威,看到偶像陷入如此境地,他自然是振臂一呼,助郭威一臂之力,一同反叛了后汉。郭威推翻了后汉政权,建立了后周,李筠有开国之功,被封为昭义军节度使、检校太傅、同平章事。此后...
· 李密生平简介李密当过皇帝吗?
李密作为隋唐时期一个重要人物,他对这个时期的发展具有推动作用,可以说是李密发动的一些事情加速了隋朝的灭亡,历史上对李密的评论也褒贬不一,我们可以透过他生平一些事情来好好了解他。李密于公元582年出生,公元619年逝世,一生当中此起彼伏,颇多曲折。李密字玄邃,出身于贵族,从小就长在西安,在这种环境下成长,逐渐形成了以自我为中心,高傲的性格。李密的家族可谓是四世三公,祖辈都在朝为官,曾祖父曾经是西魏八柱国将军之一的李弼,祖父李曜曾是北周的邢国公,父亲李宽为隋朝的上柱国,封蒲山郡公,到了李密这一代,李密承袭父爵,为侍从官。李密小时候就志向远大,并且擅长谋略、文武双全,常常乐善好施,以救世济民为己任。李密自小生活在父母亲的蔽荫下,衣食不愁,但是随着年龄的增长,他看见天下还有没饭吃的和亲朋好友百姓,于是散发家产救济亲朋,而且李密还喜欢交好朋友,他收养门客,礼贤下士,待他们像自家人一样。李密最大的一个...
· 李陵简介西汉将领飞将军李广之孙李陵生平
李陵(?—前74年),字少卿,汉族,陇西成纪(今甘肃静宁南)人。西汉将领,李广之孙。曾率军与匈奴作战,战败投降匈奴,汉朝夷其三族,致使其彻底与汉朝断绝关系。其一生充满国仇家恨的矛盾,因而对他的评价一直存在争议。生平古代中国人有为纪念重大历史性意义事件、吉祥事物而给孩子命名的习俗。汉飞将军李广在抗击匈奴、保家卫国的战斗中,曾俘获了一名身份为“当户”的匈奴官员,就给刚出生的长子取名为“当户”。本文通过对李广服兵役的年龄和结婚年龄以及李当户生年的考察,认为李当户生于李广俘虏匈奴当户的汉文帝后元六年(前158),卒年在元光元年至三年(前134至前132),活了24~26岁。研究这个选题与历史上两个起名字的故事有关。一个是“叔孙胜狄,以名其子”的典故。鲁文公十一年(前616),狄人侵入鲁国,文公派遣叔孙得臣率兵追击,击败了狄人,俘获了狄人的首领侨如。为纪念这次战斗的胜利,“使后世识其功”,叔孙得臣就...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