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定边为何是明朝第一猛将?张定边生平介绍
张定边(1318—1417),沔阳人,元末第一猛将,若论勇猛天下无出其右者。张定边原籍湖北沔阳州湖弦口,出身渔家。身材魁梧,留着五绺美髯,潇洒英俊。知天文识地理,习兵法,练武功,精拳艺,擅岐黄。为人急公好义,路见不平拔刀相助。他在湖北黄蓬镇与陈友谅、张必先结拜为兄弟,生死与共,风雨同舟,共谋前程!从陈友谅起义,定都武昌,转战荆楚,征伐两江、闽、浙边陲重镇,攻无不克。
张定边之勇猛
当朱元璋的部将康茂才投书伪降,张定边曾力阻其行,陈友谅专横独断,不纳其言,致遭江东桥之惨败。
石灰山战败,陈友谅仅以身免,不思劲敌当前,整军备战,而一意孤行,急于称帝,并以五通庙作行宫,张定边哭谏不纳,而分兵令其攻安庆而无功。
陈友谅称帝改元,退守九江;又疏于江防,迨朱元璋之兵,逼近九江之西门,造成惊惶失措,谓兵从天降,幸得张定边由安庆撤还之师,冒死争战,陈友谅才得以脱险,夜走武昌。
武汉为九省之通衢,有长江天堑之险阻,新败之余,不应急进动师,张定边再三劝谅,首在安民息兵,整军坚防,待机出击。陈友谅不纳忠言,我行我素,令制作大舰,扩充水师,集结举国之兵,号称六十万,且载文武百官,作孤注一掷。斯时定边审时度势,建议一支兵直捣南京,另一支兵围南昌,可使朱元璋首尾不能兼顾。确实陈友谅不纳忠言,空后防而深入南昌,南昌守将为朱元璋之侄大都督朱文正,一面约日伪降,一面派使臣赴南京求援;陈友谅不吸取江东桥惨败之教训,而坚信朱文正的降城之约,实为缓兵之计,围城八十五日不下,坐待敌之二十万援兵从容集结,兵临城下,再图施展,已不可能。于是撤围而入鄱阳湖,朱元璋之兵已布要隘,大战鄱阳湖,火攻水寮,张定边在关键时刻单刀直入,连斩朱元璋三员大将,但最终被常遇春用箭射伤,不得不退出,最后朱元璋占据先机,陈友谅头颅中流矢而身亡,造成全军覆没。
此时,定边身披百矢,犹冒死黑夜驾小舟,载陈友谅之尸,护谅之子陈理。奔武昌,立理为帝。朱元璋乘 胜调军围困武昌,陈之元帅张必先被擒,而张定边守城益坚,为时两月,终以无外援,陈理幼弱无知,受胡美之诱献城出降。
张定边率一支兵,冒死突围,逐鹿于荆襄之间,明知大厦已倾,自感擎天无力,而且士卒疲命相从,斗志日趋消沉,于是劝慰士卒,解甲归田,以待机复兴,相注对泪,依依难舍。从此,张定边改名换姓,混迹江湖,携儿带女,辗转流离,终归故里,寿九十余而终。今仙桃市沔城湖口弦王姓,乃张太尉之后裔也。清光绪年间有进士王炳南(曾经历任陕西知县),主修王氏宗谱,即以张定边为一世祖,且在清初,亦有复姓归宗者。
张定边遁入空门
陈友谅身后,群龙无首,起义失败。张定边不愿做朱元璋的降将,遂于洪武元年(1368)戊甲孟秋,遁入泉南灵源山隐居。为避前嫌,削发为僧,自号沐讲禅师。
张定边入空门后,不闻尘俗事,究心佛理,赤足芒鞋,率领旧属僧侣,先后垦殖禅田50多亩,以桑麻蔬果植之,既能自给,亦可周给贫者。他看到广大贫苦农民因生病缺医少药而走投无路时,于是萌生悬壶义医和取灵源山中的甘草,用姑师井之水泡制药茶,广施万民,不求图报。洪武10年(1377)丁巳十月廿三凌晨,张定边正在西霞山晨练武功。突然林中狂风四起,林木摇曳,落叶纷披。猛一抬头,但见一条斑斓猛虎,正从岗上飞窜下来。那猛虎发现了定边,径直向他冲来。定边不免有点慌神。赶忙往右边一跳,闪在老虎的旁边,猛一拧身,举禅杖朝老虎前胛叉去。顷刻间,猛虎鲜血直流,脑浆四溅。从这点,可见张定边的武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相关资料
- 有价值
- 一般般
- 没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