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人物百科

珍妮特·温特森有着怎样的创作特点?创作风格是怎样的

2019-10-14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1641
转发:0
评论:0
珍妮特·温特森有着怎样的创作特点?创作风格是怎样的,主题温特森对宇宙和人类生活的深刻探讨奠定了其小说创作沉稳不变的基调,其小

  主题

  温特森对宇宙和人类生活的深刻探讨奠定了其小说创作沉稳不变的基调,其小说主题呈现出多维性,但都涉及以下这些主题:爱,时间、历史、宇宙、人类生活。《橘子不是唯一的水果》是一部半自传体小说,写了一个女孩反叛家庭爱上另一个女人,作品中作者所描写的爱的缺失不单单体现在父母和儿女之间,也体现在夫妻和邻里之间,正是情感纽带的断裂使人们体会不到人间的真情,可感知的只是精神的荒原。《激情》写的是拿破仑的厨师、一个长着蹼足的威尼斯船夫的女儿和另一个贵妇人之间的三角恋和同性恋故事;《守望灯塔》里着重写了发生在英格兰北部小镇不同时代的两个爱情故事;《写在身体上》完全就是一部关于身体和情感的哲学冥想。对于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的矛盾也是温特森提出的一个重要问题。作为一位生于1959 年、在41 岁时步入21 世纪的英国人,温特森无论如何也逃离不了科技迅猛发展的现代生活,网络、量子物理、基因和DNA技术都成为她写作的灵感来源和她探讨人类生命本质的途径,为她的作品打上了明显的时代印记。在她2007 年出版的带有科幻色彩的新作《石神》中,她描写了一种“基因修复”技术,利用这种技术人类可以选择自己的年龄。

image.png

  风格

  温特森的每一部作品在语言、叙事等方面都有创新,在《橘子不是唯一的水果》中,温特森以《摩西五经》来命名每章的标题,每章末尾的童话、寓言则融入叙述主线,贯穿起“我”的成长以及对人生思考的逐渐成熟。在《出埃及》一章的末尾,温特森讲述了“四面体国王”的故事。一天一个女子带给国王一个由侏儒操控的舞台,侏儒同时表演悲剧和喜剧,所幸四面体国王有多张脸,他可以绕着戏院踱步,同时观赏悲剧和喜剧。在《写在身体上》中,温特森描摹了纯洁而炙热的激情状态,探讨关于爱情婚姻和欲望的痛与乐。《激情》则以拿破仑战争作为宏大的历史背景,讲述有关战争、有关战争中的个人行为、有关幸存、破碎的心、残酷与疯狂的故事……在温特森看来,写作、艺术是唤醒想象力、释放自由的活动,小说不应千人一面,写作也不应遵守某种规则。

  温特森在作品中对语言的重视程度甚于对小说故事性的重视,甚至有点迷恋。温特森承认自己对探索和解放小说的空间和语言更感兴趣。很长一段时间,温特森将创作重点放在语言上,探讨内向而非外化的东西,希望就小说来思考小说。温特森非常善于运用短句,语言简洁而富有诗意。

  在温特森的作品中,能看到许多和她的人生息息相关的线索。温特森前十几年的作品大多是向自我内部进行探索的,比如她会写她爱上了怎样的人、她怎样解决爱和欲望的问题等等,这些作品将现实和寓言交织在一起,故事性并不鲜明。在《时间之间》里,温特森却保留了原本莎剧中的主要情节和人物关系,甚至人物对白的特色都被保留了下来,这与她之前的作品迥然不同。温特森过去的作品中,男性往往是粗鲁、强硬、暴力、贪婪、可怕的形象,在《时间之间》里,温特森则以一个男人视角去写一个男人的内心。

image.png

  对于温特森来说,写小说是非常有趣的事情,就像是在做实验,但同时也意味着小说的作者需要冒更大的风险,需要赤手空拳地来构思一部作品的结构,同时也要承担这些创造的后果。在《时间之间》这本书里,第一幕就有很多隐藏的线索,它们在后面会慢慢浮现出来。小说家可以从不同的层面把故事串联起来,就好像在写一段旋律,把不同的节奏、韵律带进来,和这本书一起唱歌。“性别”在温特森的作品中一直不是很明确的线,有时她甚至在刻意模糊性别的界限。对于温特森来说,所谓的性向并不是一种单一、一成不变的东西,它像是光谱,有非常多的层次和色彩。她不喜欢非黑即白的事情。在她看来,性别、年龄、种族这些外部的标签都不重要,重要的是我们要得到爱、快乐和幸福。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评论 {{commentTotal}} 文明上网理性发言,请遵守《新闻评论服务协议》
游客
发表评论
  • {{item.userName}} 举报

    {{item.content}}

    {{item.time}} {{item.replyListShow ? '收起' : '展开'}}评论 {{curReplyId == item.id ? '取消回复' : '回复'}}

    回复评论
加载更多评论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查尔斯·狄更斯有着怎样的创作风格?创作特点是怎样的
作品主题狄更斯生活和创作的时间,正是19世纪中叶维多利亚女王时代前期。狄更斯毕生的活动和创作,始终与时代潮流同步。他以写实笔法揭露社会上层和资产阶级的虚伪、贪婪、卑琐、凶残,满怀激愤和深切的同情展示下层社会,特别是妇女、儿童和老人的悲惨处境,并以严肃、慎重的态度描写开始觉醒的劳苦大众的抗争。与此同时,他还以理想主义和浪漫主义的豪情讴歌人性中的真、善、美,憧憬更合理的社会和更美好的人生。狄更斯体现了英国人的核心精神,一种发自内心的快乐和满足。但狄更斯身上还有英国人的另一种精神,一种自觉的反思和批判精神。他为弱势群体代言,追求社会正义,探寻能使人类和谐相处的核心价值,叩问世界首富之国的良心,用15部长篇小说和大量的散文作品道出了许多人的心声和梦想。商业态度在狄更斯的早期作品中,读者还间或能发现他对商业价值的肯定,但越是到后期,狄更斯对“商业”一词就越是持贬损的态度,他的作品也更倾向于以激烈的方...
· 西蒙娜·德·波伏娃的创作特点是怎样的?有着怎样的创作风格
人的生命存在状况即本体论,一直是波伏娃关心的首要问题。她从人的生存状态和生死存亡的关系来考察精精神与肉体的融合与撞击。孤独感刺激波伏娃思考人的身体与思想、死亡和存在的偶然性。波伏娃运用爱的特例表明情感与永恒难以相互转化。爱的双方为了追求对方的超越把希望都寄托在:无法超越的处境和自我与他人的关系上,以超越他人作为晋升自我的阶梯。然而,超越是有限度的。使用“绝对自由”的特权任意逾越,以实现自我的永恒,这种过于理想化的行为表面看似超越,实质上是走捷径。“长生不老”的东西,应该在生活中找到。依照波伏娃小说中的论断,人既无法实现意识和情感的超越,又不能寄希望于永恒,最后走向无尽的孤独。波伏娃不仅在人的个体生命观上是悲观的,对人生价值的实现和整个人类社会发展史也是绝望的。人生是孤独的,生命和社会都没有出口和前途。人们必须通过不断地遗忘,更新存在的感觉在对前辈的否定和克服中前行。永生的痛苦是人类的悲哀,...
· 贾平凹有着怎样的创作特点?风格是怎样的
长篇小说首先,贾平凹长篇小说在叙述态度和审美理想上主要体现为对自然的追求。这一特点,表现在作品中就是对小说叙述者或叙事人的隐藏,故事情节的淡化以至生活对故事的置换,和具体叙述时力图做到自然呈现、不用人力等。贾平凹长篇小说叙事的这一特点,缘于贾平凹深受中国道家哲学和美学思想,古代说话艺术和明清时期的世情小说,20世纪80年代后期到90年代初期的“新写实”小说创作潮流等的影响。贾平凹在小说叙述上对自然的追求,自有它的文学价值和意义,但同时也带来一定的缺点和问题。其次,贾平凹的长篇小说可称作意象小说或意象主义小说,但对意象的营造也只是其叙事特色的一个重要侧面。贾平凹在其长篇小说中创造了大量的自然意象,人、事意象和社会、文化和民俗意象。其意象创造具有以下几个特点:一是一部作品中的意象往往有主次之分,主要意象多含隐喻、象征之义;二是从前到后来看,贾平凹长篇小说的意象营造从局部走向了整体;三是意象营造...
· 石黑一雄的写作风格是怎样的?有着怎样的创作特点
主题石黑一雄与其他少数族裔作家不同,尽管拥有日本和英国双重文化背景,但他从不操弄亚裔的族群认同,而是以身为一个国际主义的作家来自诩。他的小说题材繁杂多样,所设置的场景,人物也横跨欧亚文明。“记忆”是贯穿在石黑一雄创作始终的主题,第一部小说《群山淡景》讲述了英格兰生活的日本寡妇悦子的故事,故事影射了日本长崎的灾难和战后恢复;《浮世画家》则通过一位日本画家回忆自己从军的经历,探讨了日本国民对二战的态度;《长日将尽》发生的背景是战后的英格兰,听年迈的英国管家讲述他在战场上的经历;《无法安慰》讲的是在一个不知名的欧洲小镇,一名钢琴家如何挣扎着按照计划去演出的故事;《我辈孤雏》发生在20世纪初的上海,讲述一名私人侦探调查寻找了的父母的故事;《别让我走》涉及的主题是提供器官的克隆人……前几部小说都是聚焦于个体记忆,而在《被掩埋的巨人》中,石黑一雄与第一次将写作的主题设立在社会记忆与集体遗忘的问题之上,...
· 欧·亨利有着怎样的创作特点?他的风格是怎样的
主题从题材的性质来看,欧·亨利的作品大致可分为三类。一类以描写美国西部生活为主;一类写的是美国一些大城市的生活;一类则以拉丁美洲生活为对象。这些不同的题材,显然与作者一生中几个主要生活时期的不同经历,有着密切的关系。而三类作品当中,无疑又以描写城市生活的作品数量最多,意义最大。欧·亨利的小说通俗易懂,其中无论发生了什么,发生在何处,也无论主人公是何等人物,他的故事写的都是世态人情,并且易有浓郁的美国风味。一般说来,驱使人们行动的欲望和动机是相当复杂的,但是欧·亨利人物的思想相对来说却都比较简单,动机也比较单一,矛盾冲突的中心似乎都是贫与富。这一方面大概因为美国是个平民社会,不存在天生高人一等的贵族阶级,既然金钱面前人人平等,贫富就成了社会的主要矛盾。另一方面,此时正值美国内战后的“镀金时代”,拜金主义盛行,坑蒙拐骗样样齐全,贪污泛滥成灾,似乎只要人能赚到钱便是成功,并不问问钱的来历是否清白...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