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人物百科

珍妮特·温特森:换种方式读莎士比亚

2019-10-14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1105
转发:0
评论:0
珍妮特·温特森:换种方式读莎士比亚,珍妮特•温特森,曾被英国《独立报》称为“我们这个时代,最好也是最有争议性的作

  珍妮特•温特森,曾被英国《独立报》称为“我们这个时代,最好也是最有争议性的作家之一。”当全世界在纪念去年莎翁逝世400周年时,她接受了英国霍加斯出版社发起的改写莎翁经典剧作的计划。在接受该项目的几位世界顶级作家中,她是第一个交稿的,这部《时间之间》改写自首批七部莎剧中最不知名的一部《冬天的故事》。

  在《时间之间》中文版由未读出版上市一年之后,她来到南京和上海,与《时间之间》的译者于是、《写在身体上》的译者周嘉宁、编剧柏邦妮,一起畅谈关于写作、莎士比亚、爱和人生的看法。

  温特森已经57岁了,在约定好的见面时间,她一分钟也不差地出现,穿着牛仔裤、白T恤和白色匡威,因为每日保持健身,步伐比年轻人还要快,眉宇间有种坚定而温暖的力量。被贴上「先锋」「前卫」的标签,每个第一次见她的人未免都有点忐忑,担心她是个不好相处的人,而两天下来,却是所有人都时常被她讲的段子逗得哈哈大笑。同时,她热情,坦诚,丰盛,有着极强的感染力。冰啤酒是她疲惫时刻的灵药;看到美丽的外滩江景会一直惊呼着“gorgeous”;她会在中断签售时跳上椅子向大家高喊“I’m coming back!”;也会在讲座开始前执意要求关灯。黑暗中她铿锵有力的声音配着对面外滩闪烁的夜色,有着一番别样的浪漫。

  珍妮特·温特森被贴上了太多标签,她的性向、先锋性、争议性都是媒体穷追猛打的话题。但任何一个好的艺术家,一定都是无法被定义和标签化的,他/她的作品中一定有超越个人生命体验的东西。

  换种方式读莎士比亚,在“时间之间”的隔空问答

  400多年来,莎士比亚戏剧从大众娱乐消遣开始,一路攀升到了人类文学经典的顶峰,那些超越时代和情节的台词、层次多样又留有余地的情节,都无一不在揭示人性并给人启迪,这也是为什么他的作品在全世界都有着无与伦比的影响力。早在17世纪,英国剧作家本•琼森就将其奉为“时代的灵魂”,并预言他“不属于任何一个时代,而属于千秋万代”。

  为纪念莎翁逝世400周年,英国老牌出版社霍加斯出版社(企鹅兰登集团旗下著名文学出版社,由弗吉尼亚•伍尔芙创建)邀请当代英语世界最著名的几位作家来改写莎翁的经典剧作,以现代时空、全新观点、小说形式,重新演绎莎翁的隽永故事。

  这是一个值得期待又充满挑战的项目。首批参与项目的7位作家均享誉世界文坛,他们有英国天才女作家珍妮特•温特森,有最具有获得诺贝尔奖气质和希望的女作家玛格丽特•阿特伍德,有普利策奖的获得者,有英语世界小说最高奖“布克奖”的获得者等,可以说是全球顶级作家阵容。

  毫无疑问,莎士比亚是影响了几百年来英语作家、甚至是全世界作家的写作方式和风格的文豪。但对于现在的很多读者而言,莎士比亚可能又是一个遥远,甚至令人望而生畏的名字。因为年代久远,莎剧中又有大量晦涩难懂的内心描写,大多数人很难真正拿起一本原著去感受莎士比亚的魅力。

image.png

  “霍加斯•莎士比亚系列”并非简单的文字改写,而是以作家擅长的角度和写作风格,将莎翁原著移植到当代社会背景之下,即使读者不熟悉原著内容,把它们作为全新的作品来阅读,同样会是一部非常优秀的文学作品。所有的改写作品,都是作家基于自己所处的时代,亲自挑选对Ta来说具有特别意义的莎翁剧作,作品所反映的是400年后的今天,我们仍然要面临的一些问题。也许具体的问题变了,但是我们的处境并没有变。

  珍妮特•温特森的《时间之间》是该系列的首部作品,改写自莎翁晚年剧作《冬天的故事》。温特森因为处女作小说《橘子不是唯一的水果》一炮而红,被誉为“当代最好也是最有争议性的作家之一”,她的文风就像她的气质一样铿锵有力,这也是很多人非常喜欢她的作品的原因。

  《时间之间》和《冬天的故事》在人物设置和大的情节走向上可以说是对应的,但是毫无疑问,温特森的小说为原著增添了很多血肉。在她精巧的铺陈和美妙的文字间,讲述了一个失落与爱的故事,一个全新的属于她的故事。

  为什么会选择改写《冬天的故事》

  《冬天的故事》是莎翁晚年的一部传奇剧作品,作为首批改写剧作中最不知名的一部,温特森选择它,是因为同这个故事有情感上的联结。《冬天的故事》主线是关于一个“弃儿”如何改变自己的命运,成为自己的英雄,进而又改变所有人的人生,而温特森本人就是一个“弃儿”。她1959年出生于英国曼彻斯特,六个月大时被坚信宗教的夫妇收养。因为养父母无法给她提供归属感,所以温特森很早就决定要用写作的方式为自己创造一个身份。

  她说:“如果你不去讲述属于自己的故事,总会有人替你讲述,那就没有那么美好了。因为我是一个小说家,所以我可以以自己的声音去陈述,不断讲述自己的故事。”

  她相信如果我们能够把自己看作事实与虚构的结合,事情就不是固定不变的,我们就不会被胁迫着走向我们不想拥有的结局,我们随时可以以小说家的身份改写自己的人生。这是一个从小就将命运紧紧握在自己手中、穷尽一生与宿命论做斗争的人,为我们献上的最特别也最实用的一堂写作课。

  创作就像是测谎仪

  温特森过去的作品中,男性往往是粗鲁、强硬、暴力、贪婪、可怕的形象,同是温特森忠实粉丝的青年编剧柏邦妮认为,在《时间之间》里,温特森能以一个男人视角去写一个男人的内心,这是非常特别的变化。在剧本写作中有句话是“一个人不可能讲出故事却不暴露自己”。温特森无疑是一位坦诚而热烈的作家,在她的作品中,我们能看到许多和她的人生息息相关的线索。

  温特森认为有创造性的作品,其实就是测谎仪。作品会让我们产生不舒适感,它们会制造一些麻烦,一些问题,揭示出我们心底的一些疑虑、一些我们不敢面对的东西。写作的时候,也是在重新组织自己的人生。你会拉扯它,然后重新将它排列,这样你就会变得更加更加坚强。

  温特森可谓是一位操控语言的大师,她非常善于运用短句,语言简洁而富有诗意。她认为,语言的荣耀,从莎士比亚至今,正是帮助我们进行更深层次的、更有内涵的沟通。通过文字和文学作品,我们能够更好地解读自己的人生,也能够不断地重新认识自己的人生。

image.png

  在改编层面,小说家比剧作家更自由

  在舞台上,戏剧里的每个情节都要出现,要被观众看到。但是在小说里,读者可以有自己的情感,情节是融入在自己的脑海里、心里的,这是戏剧和小说不一样的地方。在温特森的心里,小说有一种自我反省和对话的作用。当我们在阅读一本小说的时候,可以深深地感受到作者的想法。

  温特森说:“在《冬天的故事》的原版里,莎士比亚没有给任何角色一个背景设置。我很想知道每个角色的背景是什么,他们为什么会这样。我想做的就是把这些空隙填补起来,做一些铺垫,为每个人物构建一个背景。”

  对于温特森来说,写小说是非常有趣的事情,就像是在做实验,但同时也意味着小说的作者需要冒更大的风险,需要赤手空拳地来构思一部作品的结构,同时也要承担这些创造的后果。在《时间之间》这本书里,第一幕就有很多隐藏的线索,它们在后面会慢慢浮现出来。小说家可以从不同的层面把故事串联起来,就好像在写一段旋律,把不同的节奏、韵律带进来,和这本书一起唱歌。

  柏邦妮也非常认同这一点,小说改编比影视改编要自由得多。写一本小说,作者只要有一台电脑,可以去构思自己的故事。但是要创作一部电影,需要大量的金钱投入,这就意味着它要有回报。影视需要最大的人群去喜欢,不可避免地会泯灭创作者很多的个性。“《时间之间》的改编里面就充满了珍妮特,我看到这本书我就会觉得这是珍妮特的书。”

  标签对我来说没有意义

  周嘉宁结合自己的阅读和翻译温特森作品的经验,认为“性别”在温特森的作品中一直不是很明确的线,有时她甚至在刻意模糊性别的界限。她问道:“现在这样一个世界的环境下,我们是否应该进一步的模糊界限,模糊掉那些外界用来解释你的标签?”

  温特森回答说:“我们给太多东西贴了标签,标签对我来说没什么意义。我在《写在身体上》这本书里,里面的角色是没有性别的。这也许会让有些读者觉得不舒服,但是我希望读者自己去想象在不同的性别下会发生什么。我们总想要知道这是男孩还是女孩,而这些都不重要,爱本身才是最重要的。爱是使生命不那么痛苦的东西,生命本来就是痛苦的,爱能改变这种状态。”

  对于温特森来说,所谓的性向并不是一种单一、一成不变的东西,它像是光谱,有非常多的层次和色彩。她不喜欢非黑即白的事情。在她看来,性别、年龄、种族这些外部的标签都不重要,重要的是我们要得到爱、快乐和幸福。

  “在莎士比亚的剧作当中,最好的台词都是出自于女性角色之口”

  温特森曾说过:“黑色能够包含所有的颜色,莎士比亚不是一个字母,莎士比亚包含所有的字母。” 过去的30多年里,莎士比亚一直是陪伴她的私人读物。在不断阅读莎士比亚的作品时,她的出一个结论:最好的台词都是出自于女性角色之口。

  温特森说:“莎士比亚笔下的女人的确说出过很多好台词,好莱坞就该向他好好学习下这一点。莎士比亚很善于塑造女性角色,虽然在那个时代女性不能去舞台上演戏,女性角色都是由男性来反串的,但莎士比亚的确很懂女人,他敢于去塑造一些恶毒的或令人畏惧的女性角色,比如麦克白夫人,同时他也不惮于赋予女性更加深刻、广博的思想去表达自身。如果你读过《罗密欧和朱丽叶》的话,你会发现罗密欧说的情话都是一些陈词滥调,朱丽叶的语言却更加诗化、优美。在后期的戏剧创作中,莎士比亚好像也腻烦了将女主角写死或者让她们牺牲自己,所以他使女性有了不同的结局。在《冬天的故事》里有三个不同年代的女人,她们在尽自己的力量去化解男性的愤怒引发的后果。”

  语言风格的转向

  作为温特森的处女作《橘子不是唯一的水果》中文版的译者,于是在这次《时间之间》的翻译过程中,发现温特森的语言风格和她的处女作有很大的区别。她认为这是温特森在三十多年的写作生涯中历练的结果,也是情感变化的结果。温特森前十几年的作品大多是向自我内部进行探索的,比如她会写她爱上了怎样的人、她怎样解决爱和欲望的问题等等,这些作品语言诗化,富含很多的碎片与跳跃,将现实和寓言交织在一起,故事性并不鲜明。就如她曾经说过的:“我爱的是语言,叙事只是附带而已。”然而在《时间之间》里,温特森却保留了原本莎剧中的主要情节和人物关系,甚至人物对白的特色都被保留了下来,这与她之前的作品迥然不同。

image.png

  周嘉宁曾翻译过温特森的《写在身体上》,对此,她也有着同样的感受。

  “从《橘子不是唯一的水果》到《写在身体上》、《正常就好,何必快乐》再到《时间之间》,我的确有所变化,但我同时也还是我。”温特森回答。她觉得为了讲好每个故事,做好每种必要的沟通,需要在叙述上做出一些细微的调整,可能是以不同的方式来运用语言,也可能是采用不同的架构或风格。一个作家永远不该放弃对语言的执着,否则作品就这只会成为自己的注脚,毫无新意和突破。写作最大的挑战就是,你需要找到思想、情感和人类的本质,这是非常难的部分。

  温特森真诚地说:“年龄的增长对我的确有很大影响,因为你有了更多的经验,你写了更多的东西,你就是你笔下所写的全部。然而,你仍然要面对许多新的挑战,这往往能给我带来一种兴奋之感。比如说,当我开始做这个莎士比亚改写项目时,我就带着莎士比亚生活了整整一年。”

  当你选择宽恕,生活就会以另一种方式流动起来

  莎士比亚的戏剧通常有三种结局,分别是“复仇”、“ 悲剧”和“宽恕”。《冬天的故事》则采用了“宽恕”这种在莎剧中并不常见的结局。

  温特森认为, “宽恕”可以超越故事的结局,超越死亡,超越哭泣的女人和破碎的男人。她说:“莎士比亚去世的时候52岁,你可以想象一下如果你知道你52岁就会死去,你的思维和行动方式都会发生改变。生活中有很多人随着年龄的增长,他们的生命并没有跟着一起发展,有很多失望、痛苦的部分扼住了他们,让一切停滞不前。但当你选择了宽恕,生活就会以另一种完全不同的方式流动起来。所以,莎士比亚晚年的作品开始关注宽恕和第二次机会。”

  稳定而泛滥的激情

  于是和周嘉宁在讨论中认为,温特森一直保持着一种“稳定而泛滥的激情”,在没有让激情失控的同时,又很巧妙地将激情转化为一种温情。

  被问到“是激情好还是温情好”时,温特森说自己也并不确定,但她可以确定的是,人需要去关注你生命中发生的事情,时刻做好为那些对你来说重要的事冒险的准备。她确信文学、艺术能够提供给人能量,使人变得更好。“就是激情的力量在推动着一个人去创作,不论是音乐、写作、绘画、电影等等。那种强大的能量,有的时候像是电池,可能也会有没电的时候。所以我们会阅读、听音乐、看一些东西。我丧失这种能量的时候就会休息一下,读读诗,喝一杯,用这些很短暂的宁静来重新找回我的能量。我可以从别人的创作中获得能量,我也希望我创作的东西、我这个人同样能够给予能量。”

  “我所确定的是,这种能量是自由的、有效的,它不会枯竭,它不被身体、年龄等各种东西所决定,它一定会生长得更为强大。对于我们的余生而言,尽管身体在不断衰老,可这种力量或曰信仰没有理由消失,也不应被轻视。我觉得文学、艺术创作能够让人保持对世界的开放心态,让我们接受变化。最为一个人,当你没办法改变的时候,你就等于已经死了。”

  如何度过生命中的低谷

  在《时间之间》的故事里,温特森构想出一款名为“时间之间”的游戏,游戏的背景在巴黎,其中有一处很有意思的设置,就是每当游戏中的人物需要休息时,就会去莎士比亚书店。其实在现实生活中,莎士比亚书店对于温特森来说也是有一个意义所在,是她失去能量时候可以寻找到的一个心灵港湾。即使是一直饱有激情的她,也曾经历生命的低谷。

  她说:“2007年有段时间我很崩溃,就是在写《Why be Happy when You Could be Normal》(《正常就好,何必快乐》)时,我曾精神完全崩溃,尝试自杀。那时我觉得自己生活在闹鬼的房子里,很多无形的悲伤、沮丧都想我袭来,我什么都做不了,它们在摧毁我。我觉得在这个痛苦的、可怕的阶段不如停下来,去死,我觉得失去了一切。但是很意外的是,我没有自杀成功。对我来说,这就像是给了我的生命第二次机会,就是一种宽恕,对自己、对过去宽恕。如果问我怎么度过那些糟糕的日子,我只能说,让它过去,看看书、给朋友打个电话,喝杯酒,没什么大不了的。因为你活着,有爱你的人,你和你爱的人一起工作,你有自己的生活,就是这些东西让我继续向前,渡过难关。”

  温特森提到自己非常喜欢中国文化中的“道”,她认为“无为”是一种很强大的能量。很多事情有自己运行的方式,需要时间,我们得给它时间。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相关资料

展开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点击加载更多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珍妮特·温特森
早年生活温特森出生于英格兰曼彻斯特。在兰开夏郡的阿克宁顿长大,她打算成为一名五旬节运动的基督教传教士,她6岁就开始传福音和布道。到了16岁的温特森已经确定自己是女同性恋并离开家。不久后她来到阿克林顿与罗戴尔学院学习,靠打零工维持生计,并且考入了牛津大学圣凯瑟琳学院学习英语。2005年个人生活2002年,温特森结束了她与BBC广播电台的PeggyReynolds12年的伴侣关系。后来她曾与戏剧导演DeborahWarner和治疗师SusieOrbach有过恋情。她的小说ThePassion灵感来自于她与她的文稿代理人PatKavanagh的绯闻。2015年,她与心理治疗师SusieOrbach结婚。作品OrangesAreNottheOnlyFruit(1985)BoatingforBeginners(1985)FitForTheFuture:TheGuideforWomenWhoWantt...
· 珍妮特·温特森是谁?英国女作家珍妮特·温特森生平简介
1959年8月27日,珍妮特·温特森出生在英国的曼彻斯特,生母是一名纺织女工。1960年1月21日,尚不足半岁的珍妮特·温特森被康斯坦斯和约翰·威廉·温特森夫妇收养,他们生活在兰开夏郡的阿克林顿。养母夫妇是虔诚的教徒,温特森在教会中长大,6岁时就已经在养母的指点下传福音、写作布道词。温特森家里只有6本书,其中一本马洛礼的《亚瑟王之死》激发了她对书本和写作的渴求。16岁,珍妮特·温特森爱上了一个女孩,养父母非常愤怒,让她在家和女孩之间做出选择,在愤怒和仇恨的作用下,温特森离家出走,之后为了维持自己的生活和学业,不得不在殡仪馆、精神病院等地方留宿打工,最困难的时候甚至只能睡汽车的后备箱。1978年,温特森在结束了阿克林顿与罗森代尔学院的学习后,以全A的成绩考入了牛津大学圣凯瑟琳学院。1985年搬到伦敦以后,温特森发表了自己的第一部小说《橘子不是唯一的水果》,并获得惠特布莱德奖。该作品在1990...
· 珍妮特·奥特森
参考资料
· 珍妮特·温特森有着怎样的创作特点?创作风格是怎样的
主题温特森对宇宙和人类生活的深刻探讨奠定了其小说创作沉稳不变的基调,其小说主题呈现出多维性,但都涉及以下这些主题:爱,时间、历史、宇宙、人类生活。《橘子不是唯一的水果》是一部半自传体小说,写了一个女孩反叛家庭爱上另一个女人,作品中作者所描写的爱的缺失不单单体现在父母和儿女之间,也体现在夫妻和邻里之间,正是情感纽带的断裂使人们体会不到人间的真情,可感知的只是精神的荒原。《激情》写的是拿破仑的厨师、一个长着蹼足的威尼斯船夫的女儿和另一个贵妇人之间的三角恋和同性恋故事;《守望灯塔》里着重写了发生在英格兰北部小镇不同时代的两个爱情故事;《写在身体上》完全就是一部关于身体和情感的哲学冥想。对于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的矛盾也是温特森提出的一个重要问题。作为一位生于1959年、在41岁时步入21世纪的英国人,温特森无论如何也逃离不了科技迅猛发展的现代生活,网络、量子物理、基因和DNA技术都成为她写作的灵感来...
· 罗温·阿特金森
简历早期生活1955年生于英国达勒姆郡的康斯特。他的父亲埃里克·阿特金森(EricAtkinson)是一个农场主人和一间企业的主管。他的父母于1945年6月29日结婚。他还有两个哥哥,罗德尼·阿特金森(RodneyAtkinson)和鲁坡特·阿特金森(RupertAtkinson)。前者是一个持欧洲怀疑论的经济学家,前英国独立党领导人。阿特金森从小接受英国国教信仰。他的大学本科开始是在纽卡素大学,专业为电机工程,之后转入牛津大学的女王学院继续攻读电机工程硕士。他首次取得公众注意是在1976年的爱丁堡艺穗节(EdinburghFringeFestival)。在牛津时,他也为牛津大学戏剧协会(OxfordUniversityDramaticSociety),牛津讽刺剧社(OxfordRevue)和试验剧场俱乐部(ExperimentalTheatreClub)演出一些剧目。在那里他遇到了在他之...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