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人物百科

皮埃尔·布尔迪厄是谁?法国思想大师皮埃尔·布尔迪厄简介

2019-10-14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1310
转发:0
评论:0
皮埃尔·布尔迪厄是谁?法国思想大师皮埃尔·布尔迪厄简介,布尔迪厄几近百科全书式的作品完全无视学科界线,从人类学、社会学和教育学到历史

  布尔迪厄几近百科全书式的作品完全无视学科界线,从人类学、社会学和教育学到历史学、语言学、政治科学、哲学、美学和文学研究,他都有所涉猎。布尔迪厄向当今的学科分类提出了多方位的挑战。他在涉及范围极广的不同领域中提出了很多专业性的质询:从对农民、艺术、失业、教育、法律、科学、文学的研究,到对亲属关系、阶级、宗教、政治、体育、语言、住房问题、知识分子、国家等的分析。

  布尔迪厄还具有融合各种不同的社会学风格的能力。从艰苦的人种论阐述到统计学模式,到抽象的元理论的和哲学的论辩等等,布尔迪厄一律照单全收。他向已被公认的社会科学的思维模式提出了多方位的挑战。

  布尔迪厄1930年出生于法国贝恩亚,他早年学术生涯一直未能摆脱结构主义的阴影。他试图以索绪尔为基点,发展一种“普遍的文化理论”。在他批判性地重新思考了索绪尔的理论命题之后,尤其是思考了作为实践和言语对立面的文化和语言之后,他放弃了这一计划,并开始探索一种有关文化实践的理论,并得出这样的结论:只有当分析超越了传统的对立关系及二分法,超越了由此造成的视野的局限性之后,理论的发展才会成为可能。布尔迪厄觉得只有从这一立场出发,才能建立一种对古典社会理论的批判。

image.png

  布尔迪厄认为古典社会体现了主观论与客观论的一种对立。主观论者往往对信念、欲望、行动者(Agent)的判断等估计过高,而客观论者则力图从物质、经济条件、社会结构或文化逻辑等方面来解释社会思想与行为,并把这些因素看成是非同一般的,比行动者的象征结构、经验和行为更为强有力的东西。布尔迪厄认为,无论是客观论还是主观论都不可能真正理解社会生活。

  在他看来,社会生活必须从下列角度来理解,即:既要公平对待客观物质、社会的和文化的结构,又要公平对待正在建构的实践和个人与团体的经验。

  布尔迪厄在许多文章中,还试图克服与之相关的两种知识之间的对立,即:一方面是外部观察者建构的有关社会世界的理论知识,另一方面是由那些对他们自己的世界具有实践性把握的人所运用的知识。

  最终,布尔迪厄试图超越科学与其对象之间的对立。他把科学看作社会场(Field)的一部分,把科学家看作社会场的产物。他认为科学场并不拥有不同于其他场的特权;它也是行动者为了改善其地位而通过权力来建构的。科学在分析行动者的观念对建构社会现实所作的贡献时,同时也认识到那些观念经常也会误认社会现实。同样地,科学家对自身现实的建构(科学场和科学行为的动机),也会经常误认科学场的现实。

image.png

  正是在这个意义上,布尔迪厄认为必须倡导一门反观性的(Reflexive)社会科学,必须克服主体与客体、文化与社会、结构与行为等普遍存在的理论对立面。正是在这个意义上,布尔迪厄有效地把现象学和结构方面的探索融入到一种完整的、认识论的连贯性模式之中。

  这一模式是具有普遍运用价值的社会质询的模式,是康德意义上的人类学,但却是一种具有高度区分性的人类学。因为它包含了对分析者自身活动的分析,而分析者正是通过这一活动从理论上来解释他人实践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点击加载更多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皮埃尔·布迪厄
生平皮埃尔·布迪厄1930年生于法国南部比利牛斯-大西洋省的小城当吉恩,父亲是邮差(后成为地方邮局主管);家中使用的语言是Gascon语。1962年布迪厄和Marie-ClaireBrizard结婚,婚后生下三儿子:JérômeBourdieu、艾曼纽埃尔·布迪厄(英语:EmmanuelBourdieu)跟LaurentBourdieu。皮埃尔·布迪厄在小城Pau的“路易巴图”中学(lelycéeLouisBarthou)就读,其中一位老师认为他资质优异,建议他转去巴黎的“伟大的路易”中学(lelycéeLouis-le-Grand)就读,时为1948年。皮埃尔·布迪厄后来进入巴黎高等师范学院(Écolenormalesupérieure(ENS))。1954年通过哲学教师会考,同一年巴黎高等师范学院通过的学生还包括有未来的大哲学家雅克·德里达、未来的知名历史学家EmmanuelLeRoy...
· 皮埃尔·布尔迪厄有着怎样的遭遇?他的命运如何
从布尔迪厄作品在法语和英语两种不同语境中的不同遭遇,我们可以观察到语境转换对知识分子话语本身的影响。在70年代中期,布尔迪厄的主要作品开始被翻译成英语,这个时间的选择并非巧合,大约在那段时间,布尔迪厄在法国学术界开始取得中心地位,并通过教学活动和创立位于巴黎的社会科学高等研究学校中的欧洲社会学中心,开始扩大他的影响。大约也是在这同一时间,英美大学中的新一代学者正在普遍地寻求新的研究方向。很多人开始探究超越萨特、列维—斯特劳斯和阿尔都塞具有巨大影响力的作品之外的法国社会理论的贡献。福柯、德里达、利奥塔、布尔迪厄同他们这一代的其他一些人一起,作为一个思想浪潮的一部分被翻译介绍到英语世界,他们的工作取代了结构主义在英语世界所占据的地位。仅从时间流逝的角度看,翻译同时也把作品拖离了它们原来的知识分子语境,并把它们放入了新的语境之中,这一过程的负面作用在布尔迪厄这个例子中显得尤为明显,特别是布尔迪厄...
· 埃布尔·穆佐雷瓦
外部链接传记
· 皮埃尔·博纳尔是谁?法国画家皮埃尔·博纳尔生平简介
皮埃尔·博纳尔(PiereBonnard,1867~1947),法国画家。1867年10月3日生于丰特奈-欧罗斯(枫特奈欧罗兹),1947年1月23日卒于勒卡内(康奈)。早期从事广告和舞台美术设计,曾经是纳比派成员,画风具有东方趣味。1889年定居巴黎,主要创作油画和版画插图,作品多取材室内景、静物和裸体模特,画风又受印象主义和新印象主义影响。在1891年前后,博纳尔和他的朋友们彼此以纳比相称,并被评论家们命名为象征派或白刊画家。他们在独立派沙龙和布特维尔的勒巴尔小画廊崭露头角。摩里斯·德尼当时只有二十三岁,维亚尔、卢塞尔、博纳尔都不满二十五岁,劳特累克则比他们年长三岁。博纳尔身材高大,但瘦骨嶙岣,性格内向,见人便窘。他的防范到了不信任人的地步。在摩里斯·德尼所作的《向塞尚致意》和瓦洛通所作的《五人》中,都把他画得与旁人有些距离。他对自己的道路也并不明确。起初,一种大众的实用艺术:家具、折...
· 埃迪尔内
参看阿德里安堡战役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