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人物百科

朱元璋几乎杀了所有开国功臣,为什么唯独汤和能够善终?

2019-10-14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605
转发:0
评论:0
朱元璋几乎杀了所有开国功臣,为什么唯独汤和能够善终?,汤和以他独特的政治智慧逃出了魔掌,最终得以安享晚年,死后也受到追封,极尽哀荣

  汤和以他独特的政治智慧逃出了魔掌,最终得以安享晚年,死后也受到追封,极尽哀荣,这在朱元璋统治期内,是很罕见的。

  大家都知道朱元璋生性猜疑,心狠手辣,开国功臣几乎被老朱诛杀殆尽,即使跟随他出生入死的徐达(据说钦赐的那个鹅,虽然没毒,但老朱心里明白,徐达背上的瘤是不能吃鹅肉的)、李善长也没能幸免,更别说明朝开国第一猛将蓝玉,最后也被株连九族。

1536822624901261.png

  可是汤和却能寿终正寝。那么,汤和躲过朱元璋的诛杀手掌,其玄机在哪儿呢?其实汤和能寿终正寝,是因为他具有特殊的政治智慧——大智若愚。

  一、汤和了解自己的领导人朱元璋的秉性

  俗话说“知人知面不知心”。但是,作为朱元璋的发小汤和却非常了解朱元璋的为人。他和朱元璋是从小一起长大的,而且在长期的战斗生涯中,朝夕相处,他就很清楚朱元璋的秉性,知道他的喜恶和忌讳。

  他大智若愚,明哲保身,逃过朱元璋诛杀的手掌。本该说朱元璋应该感谢汤和和徐达等人,要不是汤和徐达引领他参加起义,投奔光明,走上正确的道路,哪有他老朱的天下。

  可是朱元璋这人不这样想,他当上皇帝后,想的是如何保住朱家的江山,而不是考虑和他的出生入死的兄弟如何分享天下。

  二、汤和大智若愚,不参与任何政治派别

  汤和这个人很聪明,他不参与任何政治派别的斗争,采取中庸之道。大家知道,朱元璋的天下是仰仗一帮能人打下的,其中有两大核心集团,一派是来自朱元璋老家的淮西集团,如常遇春、徐达、李善长、胡惟庸、蓝玉、汤和等。

  另一派是为朱元璋立下汗马功劳的以刘伯温为首的浙东集团。两集团之间互相争斗,水火不容。而汤和的聪明之处恰恰就是极少参与这两派的政治斗争,从而使自己没有陷入到这个政治斗争的漩涡当中。

  三、汤和从来不敢小瞧发小,自始至终尊重发小

  我们知道,汤和与朱元璋是自小的玩伴,参加起义军也早于朱元璋。朱元璋加入起义军时,汤和已经是一位小头领,但他对朱元璋言听计从,甘愿接受朱元璋的领导。

  在汤和的帮助下,朱元璋渐渐展现自己的才能,很快也当上了领导,而且位置在汤和之上。汤和不仅没有半点嫉妒,反倒更加拥戴。恰恰是这一点朱元璋对汤和也比较放心。

  而其他一些蠢材,自以为和朱元璋一起出生入死,功高盖主,他老朱的天下也有自己的一份,对老朱不恭不敬,不把发小放在眼里。有些甚至恃功而骄,大大咧咧,与已经是皇帝的朱元璋称兄道弟,结果可想而知。

image.png

  四、汤和随遇而安,看淡功名,舍得放手

  明朝初建时候,朱元璋打下天下后,开始封赏功臣。一开初封了六位公爵,即韩国公李善长、 魏国公徐达 、曹国公李文忠、 宋国公冯胜 、卫国公邓愈 、郑国公常茂。如果论战功,汤和也并不在这些人其下。论资历,更是深厚,但汤和竟只被封了侯爵。对此汤和却毫无怨言,他看淡功名,随遇而安,仍然兢兢业业工作。

  而其他一些人,就因为不满封赏而有所抱怨,引起朱元璋的忌恨。后来,朱元璋又给汤和加封为信国公,他也不惊不喜。等朱元璋平定天下,当上皇帝后,不等朱元璋开口,汤和又主动找到朱元璋,说自己年事已高,指挥军队力不从心,要辞职还乡享清福去。

  朱元璋一听高兴极了,正和他的心意,立马恩准汤和回家养老,还下令给汤和在凤阳修建了府第,封赏金银。

image.png

  五,汤和看清风向,低调做人,不妄议朝政

  汤和回乡以后不参与政事,不妄议朝政,低调做人。他还限制家人的行为,不谈国事,不参与地方政事。他还每年去京城拜见朱元璋,向朱元璋汇报自己的思想动态,决口不提政事,消除朱元璋对他的疑虑,这使朱元璋对他很放心。

  汤和以他独特的政治智慧逃出了魔掌,最终得以安享晚年,死后也受到追封,极尽哀荣,这在朱元璋统治期内,是很罕见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相关资料

展开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点击加载更多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朱元璋大杀开国功臣为何独有汤和一人能够善终
伴君如伴虎,这话还真不假。历史上有很多为国建功立业的元勋、大将军等,他们均是善始未能善终,结果都被皇帝老儿给杀了。当然了,历史上像这样大杀功臣的皇帝不胜枚举,笔者不在一一累述了。下面,笔者就来讲一讲明太祖朱元璋,他未做皇帝之前,就是一个放牛娃,还在皇觉寺做过和尚,生活穷困潦倒,经常是食不果腹。后来,朱元璋做了皇帝后,过上了锦衣玉食的生活,但是他猜忌刻薄、嗜杀成性的天性就逐渐暴露了出来。网络配图朱元璋上台后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大杀功臣,有的获罪被杀,有的无罪赐死,例如中书左丞相李善长、左丞相胡惟庸、太子太傅蓝玉、大将军叶升、太子太师冯胜、翰林学士承旨、知制诰宋濂、太子太师傅友德……特别是借助胡惟庸案,数万人牵连其中被斩,然而信国公汤和却能够幸免于难,得以善终,这其中究竟有什么原因呢?据笔者分析,信国公汤和之所以能够善终,有以下四点原因:其一、汤和本就是一个沉稳敏捷,善于谋略的大臣,又是朱元璋的同...
· 明朝开国功臣几乎都被朱元璋杀光,为什么独独他可以善终?
明朝洪武二十七年(1394),望着落山的夕阳,开国皇帝朱元璋用手抚摸着一位老友,与他详细叙谈家乡故旧以及这些年来兴兵的艰难。可惜这位老友已经不能对答,只是不停地叩首。朱元璋见此情形,泪流不已,厚赠黄金、布帛作为丧葬费用。他也是唯一一个得到善终的明朝开国功臣——汤和。明朝初年,文臣武将,人才济济,但都难逃“飞鸟尽,良弓藏”的悲剧,但是为何独独汤和可以善终呢?汤和,安徽凤阳人,和朱元璋不仅是老乡,而且还是很好的朋友,童年的汤和就显现出了领袖才能,在嬉戏玩耍时,喜欢统率群童。公元1351年,韩山童、刘福通第一个举起了反抗元朝的大旗,朱元璋面临着两难的选择,这时,汤和写信告诉朱元璋自己已经做了起义军的千户,希望朱元璋也来参加起义军,结果这件事被告发,就这样朱元璋被逼走上了造反的道路。汤和就成了朱元璋的第一个战友。乱世之中,有远见的人注定笑到最后,汤和就是这样一个有远见、识时务的人。他知道朱元璋远非...
· 朱元璋几乎杀光所有功臣为何唯独忍让此人七年
公元1368年,刚刚40岁的朱元璋称帝,改国号为大明,定都南京,从此,中国历史进入了一个崭新的时代——大明王朝。大明太祖高皇帝朱元璋(1328年—1398年6月24日),字国瑞,濠州钟离人(今安徽凤阳),明朝开国皇帝。(网络图)作为明朝的开国皇帝,朱元璋精力充沛、干劲十足,在长达31年的皇帝生涯中,开疆拓土、整饬吏治,为大明王朝的兴旺,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从洪武元年(公元1368年),到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朱元璋就像劳动模范一样勤勤恳恳地位这个帝国服务,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说句不夸张的话,朱元璋几乎是封建社会最勤奋、最拼命的几个皇帝之一。然而,在如此勤奋、拼命的背后,朱元璋有着他的另一面,那就是权力欲。大凡能称得上一代雄主的皇帝,都有一个特点——对权力的渴望和追求。什么汉武帝、唐太宗,都是这样。当然,作为一位非常有作为的皇帝,朱元璋也不例外。虽然贵为天子,位尊九五,但是在通往权力的道...
· 赵普作为宋朝开国功臣为什么能够得以善终呢
喜欢读宋史的人,对于宋初的刀光血影一定很熟悉,而这其中有一个开国功臣非常引人注目,不但被宋太祖重视,就连宋太宗也非常重视他,更重要的是,他作为开国功臣,得以善终,这才是众多开国功臣羡慕嫉妒恨的地方,很多朋友可能已经猜出来是谁,这个人就是赵普。如果真的按照感情论,赵普也算是太祖和太宗感情上的兄弟,因为赵匡胤的父亲赵洪殷之前生病的时候,是赵普寸步不离的在身边伺候汤药,他非常的感动,于是将赵普当做自己宗族的人来看待,赵匡胤和赵普的年龄差不多,所以两个人相处的非常好。赵普可以说是赵匡胤的谋士,无论是陈桥兵变还是统一的政策,以及针对开国功臣这件事情,赵普都发挥这重要的作用。在陈桥兵变中,赵普可以说那个推手,赵匡胤自己想做但不好意思直接做的事情,让赵普给做了,赵普鼓动大家尊赵匡胤为皇帝,并且策划了。对待功臣这件事情上,赵普一再提醒赵匡胤要解除武将的兵权,赵匡胤最终也明白了赵普的良苦用心,于是就采用了杯...
· 朱元璋大杀功臣为什么只有汤和能够活下来?
核心提示:朱元璋当了皇帝便大杀功臣,惟独有个信国公汤和活了下来,可他的机警和自律,能急流勇退,不贪恋权势,所以保全了自己和家人。伴君如虎在中国封建社会中,历朝如此,明代尤甚。猜忌刻薄的朱元璋当了皇帝后就大杀功臣,当初和他一起打天下的老朋友,徐达、刘基、蓝玉、冯胜等几乎被他斩尽杀绝,唯独信国公汤和活了下来。杀心已起朱元璋大杀功臣的理由很简单,因为太孙朱允炆,为人仁厚,性格偏软,他不放心自己死后,还留下一帮战功赫赫的老臣,因此在自己交班之前,想方设法把那些旧臣杀掉,以为子孙后代的江山永固铺平道路,防止再出来个陈桥兵变的赵匡胤。为孙分忧有一次,太子朱标进谏说:“陛下您杀大臣杀得太多,恐怕会伤了君臣间的和气。”朱元璋听了以后不说话,沉默很久。第二天,朱元璋把孙儿叫来,将一根荆棘扔在地上,命令太子去捡起来,面对长满刺的棘杖,太子觉得很为难。朱元璋说:“这根荆棘你拿不起来,我替你将刺磨干净了,难道不好...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