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人物百科

赫塔·米勒是谁?德国女作家赫塔·米勒生平简介

2019-10-14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767
转发:0
评论:0
赫塔·米勒是谁?德国女作家赫塔·米勒生平简介,赫塔·米勒(HertaMüller)1953年8月17日生于罗马尼亚西部蒂米

  赫塔·米勒(Herta Müller)1953年8月17日生于罗马尼亚西部蒂米什县小镇尼特基多夫一个农民家庭,所在村庄以德语为通用语言。

  1973至1976年,米勒在蒂米什瓦拉大学研究德国文学和罗马尼亚文学。这个大学大多数学生都是匈牙利族或日耳曼族等少数民族。这些少数民族在罗马尼亚经常受到排挤,所以对罗马尼亚族一直都有非常强烈的对抗情绪。米勒在这一时期加入了“巴纳特行动组”(Aktionsgruppe Banat)。这个组织成立于1972年,其成员是一群在罗马尼亚巴纳特施瓦本地区的德裔少数民族青年,宗旨是追求。这一作家团体经常发表激烈的言论,反对当时的罗马尼亚集权政府,米勒也不例外。

image.png

  毕业以后,米勒在一家工厂当翻译,但由于她抱着坚定的不合作态度,拒绝成为秘密警察的线人,也拒绝告发工厂的同事,1979年被该厂解雇。其后,米勒就受到了来自秘密警察的监视、跟踪、甚至是搜查和审问,她的正常生活遭到了严重的干扰。在这高压的社会环境下,恐惧已经成为米勒生活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她还曾经试图通过自杀的方式来获得这暗无天日生活的解脱。当然,这种企图并没有成功,不过米勒找到了另一条开启自己心扉的途径:文学创作。

  1982年,米勒在罗马尼亚发表了第一部文学作品——名为《低地》的短篇小说集,描写了罗马尼亚一个讲德语的小村庄的艰苦生活,在出版后不久遭到了罗马尼亚当局的审查和删减。

  1984年,这部短篇小说集的未删减版本在德国得以发行,受到德国读者的热烈追捧。而后,米勒又以罗马尼亚语写作了《沉重的探戈》一书。

  由于多次在书中对罗马尼亚政府提出批评,并且担心秘密警察的侵扰,1987年,米勒借着当时德国的回归政策,米勒终于离开了那个让她身心俱疲的罗马尼亚,来到了德国柏林,从此成为一名职业作家。

  1995年,她成为了德国语言和诗歌科学院成员。米勒还到各个大学讲授,并分别在1998年和2005年被卡塞尔大学和柏林自由大学聘为客座教授。

image.png

  2009年出版《呼吸秋千》并获得诺贝尔文学奖,获奖理由是:“专注于诗歌以及散文的率真,描写了失业人群的生活图景”(who, with the concentration of poetry and the frankness of prose, depicts the landscape of the dispossessed)。

  2013年10月,米勒因严重的胃肠穿孔被紧急送往德国西南部的一家医院入院治疗。她所在出版公司的编辑克里斯汀娜·奈克特随后表示,米勒接受了良好的照料,身体正在康复。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相关资料

展开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点击加载更多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赫塔·米勒的写作特点是怎样的?写作时有着怎样的手法
主题米勒是一个关注现实的作家。在她作品中总有一种洗不去的阴暗的气氛,在她的处女作《低地》中有过一篇短篇小说名为《我的一家》,以简单而明了的话语勾勒出了组成这个家庭的成员,用“我的父亲和另一个女人还有另一个孩子”和“我才是另一个男人的孩子”等文字,揭露了家庭成员内部令人不齿的血缘关系和婚外恋。叙事者暗示,我的父亲有个情妇;而我是母亲和邮递员的孩子;外祖父和外祖母的结合是乱伦;母亲和舅舅其实都不是外祖父的亲骨肉;外祖母是曾外祖母和另一个男人的孩子。这个看似简单而实际暗藏着种种丑陋、出轨、背叛的家庭是一个婚姻伪装下的谎言。村庄与“我”之间也永远都存在着不可丈量的距离,从未成为过“我”成长的乐园,而是一个充满恐惧、暴力、束缚的残酷世界。村里的男人们夜夜酗酒,女人们在劳苦和家暴中日渐衰老,教师们指导家长体罚儿童,领导们愚钝不堪……正是这样的家庭和村庄,构成了叙事者童年生活的社会,种种丑恶的现象对叙事...
· 塔纳赫
历史《塔纳赫》是犹太教的经籍,一般认为《塔纳赫》并不是在一个时期内产生,而是经过一段颇长时间写成。普遍认为是由巴比伦之囚时期开始直到公元前一世纪,在此段约240年的时间写成。全书由一批犹太圣哲和文士整理古代犹太教的历史典籍和律法文献,最后在公元100年前后经犹太教拉比在加姆尼亚(Jamnia)所举行的宗教会议中,正式确立为《塔纳赫》的定本。《塔纳赫》主要以用希伯来文写成,而《文集》内有些晚期经卷是以亚兰文(希腊化时代的叙利亚地区官方语言)所写成。其主要内容围绕古代犹太人生活为主,而大部分都是记述犹太人被流放的历史,尤其强调流放的原因乃是犹太人背离了上帝的诫命,结果遭上帝惩罚而流放异地。《塔纳赫》是现在世界上被翻译得最多的著作,当中一原因是《塔纳赫》被收纳为基督宗教经籍之一部分。但两者仍存分别,除基督宗教称《塔纳赫》为“旧约”外,《圣录》部分书卷的次序亦略有不同。不过,两者的内容上基本是一样
· 关于赫塔·米勒的评价如何?对世界有什么影响
对世界而言赫塔·米勒带来的影响不仅仅是世界对罗马尼亚社会更加深刻的认识,对二战前后欧洲社会状况更加深刻的认识,还有对人性的更高的审视和关怀。作为生活在罗马尼亚的说德语的少数民族裔作家,她自然地描绘她眼里的罗马尼亚人和她自己,在世界的舞台上揭露了社会的阴暗,引起了国际社会的审视和关注。反面:在文化评论人刘仰看来,“米勒小说的诗性只是她弥补其作品薄弱的故事性而采取的拙劣手段……把诗性放在故事性之上,用写诗的方式写小说,最终弄巧成拙。”德国“文学批评教皇”拉尼茨基在谈到米勒时说:“我不想谈那个赫塔·米勒。再见!”正面:德国总理默克尔称米勒“缘于极权、压迫、恐惧的生活经历的伟大文学,表现出令人难以置信的勇气”,“米勒在德国找到了故乡”。德国总统科勒说:“为了抗拒遗忘而写作,提醒人们认识到自由的价值。在东欧剧变20年后的今天,米勒的获奖具有特殊的意义。”作家邱华栋说:“她的语言充满了意象和比喻,明喻...
· 斯卡塔赫
介绍斯卡塔赫是国王阿德甘(ARD-Greimne)的女儿,有一个妹妹艾弗。她居住在与埃林(爱尔兰)隔着大海不列颠岛的阿尔巴(苏格兰),由七个城堡围起来的影之国,斯卡塔赫为统治该国——亡灵与影之国度的女王。她住在一座城堡之中,周围有许多天险,并有七面坚固的城墙,城堡还围了九张木栅,木栅的的每只木桩均插着一颗头颅。她的武艺已跨入神域,并会使用古老的卢恩符文魔术(卢恩字母又称为如尼字母,是一类已灭绝的字母,在中世纪的欧洲用来书写某些北欧日耳曼语族的语言)。不过她似乎不具备能战胜一些超人战士的武力;在面对同为武艺者女王的妹妹艾弗时曾陷入苦战。不过斯卡塔赫的实力仍是十分强大,其威名就连隔着大海的埃林(爱尔兰)诸王也畏惧三分。斯卡塔赫教导出众多战士和魔法师,其中以库丘林最岀名。她传授库丘林代表性武器迦耶伯格(GaeBolg)及使用技术,并教导他使用魔法盖语(誓约)和利用特定符号封锁敌人动作的诅咒。后世...
· 贝德里赫·斯美塔那
生涯利托米什尔的斯美塔那纪念碑斯美塔那是一啤酒酿制人之子,以腓特烈·斯美塔那受洗。成年后他有意用捷克名Bedřich再受洗。斯美塔那早年即受到钢琴教育。从1843到1847年他在布拉格当音乐老师,但并没放弃学业,他受到布拉格音乐学院约翰·腓特烈·杰涛(1806–1868)的鼓励和帮助,在约瑟夫·博施(1794–1864)门下学习。博施、杰涛、斯美塔那和音乐史家奥古斯特·威廉·安玻斯(1816–1876)组成一个音乐爱国小组,他们以新浪漫音乐–如瓦格纳–为其创作理念的起点。一如瓦格纳,斯美塔那还在1848年参加了1848年革命,同时他在布拉格开办了自己的音乐学校。1856年他因为政治原因离开了自己的祖国,到瑞典哥德堡成为当地爱乐协会(瑞典语:HarmoniskaSällskapet)的指挥。当奥地利的专制制度有所放缓之后,他于1861年返回布拉格,并且不知疲倦的投入到捷克音乐的发展中去。18...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