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人物百科

古城兴化的三位状元郎 见证了整个明朝的兴衰沉浮

2019-10-14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877
转发:0
评论:0
古城兴化的三位状元郎见证了整个明朝的兴衰沉浮,古城兴化,古老的四牌楼在深长的岁月中低诉着无尽的历史话语。一块匾额,一个名人

  古城兴化,古老的四牌楼在深长的岁月中低诉着无尽的历史话语。一块匾额,一个名人,其中明朝三宰相高谷、李春芳、吴甡的故事格外引人注目。在兴化民间,有明朝出高官、清朝出文人的说法。明朝三宰相的出现,造就了一个地方的传奇。

image.png
image.png
image.png

  在兴化市西鲍乡沙家村,一尊孤零的石马仍执拗地守望着荒凉的古墓地。这里,就是明代宰相、五朝元老高谷的墓地。高谷,是当时朝廷稳定的力量。从后人留给他的“举止端庄”“忠结主知”的赞誉里,我们可以看到这个老成持重、老臣谋国的臣子历经永乐、洪熙、宣德、正统、景泰五朝,以自己恪尽职守的人格力量辅佐朝政、维护朝纲。正统年间,风云突变,土木堡之变,英宗被俘,瓦剌兵临城下,风雨动荡中的明朝廷该怎么办?在政局变动之际,人人自危,岂敢多言。高谷却勇敢站出来,支持于谦提出的拥立英宗之弟祁钰继登大统的主张,方才稳住政局。至于后来英宗复位,高谷黯然辞职回乡,已经不重要了。人生有沉有浮,一个人只要担当过历史的责任,历史就会记住他。高谷辞官回乡后,一直简朴如昔,所居“敝庐”“湫隘特甚”,简陋得与普通民居无异。一个人能够保持自己的本分在岁月风云中不动声色,他就能在人们心田流芳溢香。

image.png
image.png
image.png
image.png

  勇于担当生前事,哪管身后世人说。与高谷朝局骤变中的离职不同,状元宰相李春芳的辞职却颇有周折。位于兴化东门的状元坊,把李春芳高中状元并官至宰相的历史自豪树立在故里。李春芳是太平宰相,58岁时升任首辅,他在第一辅臣的要害位置上为何仅干几年就急流勇退呢?李春芳是个谨慎知足而知进退的人,高官厚禄不留恋,仅以“亲老身衰”的简简单单的理由连上9封奏疏给隆庆皇帝请求辞官还乡。皇帝一再不允、再三挽留终是留不住,李春芳潇潇洒洒弃官回乡。在他前后几位首辅中,他是唯一得以全身而退的人,“既明且哲”退出官场是需要勇气和生存智慧的,从这一点上看,李春芳是个智者。进退有度、急流勇退,这是难得的品格。退,是人生的一种境界。李春芳与张居正的不同也正可说明这一点。李春芳退隐后,不许儿孙做官求职,低调做人,巢云终老,“不复知人间事”。而恃才凌物的张居正,行事张扬,可一朝去世,则被万历皇帝下令抄家,追夺生前所赐玺书、诰命,以罪状示天下。整个万历一朝,没人肯为张居正呼冤。

image.png
image.png
image.png
image.png
image.png
image.png
image.png

  与李春芳的太平宰相不同,作为末代宰相的吴甡在朝代更迭、政局动荡中几起几落,人生中多了许多悲怆和苍凉。然而,好男儿就是要担当生前事的,吴甡在其位必谋其政,至于由此带来的悲喜荣辱都不再重要了。吴甡在职期间正值阉党盛行,但他冒着被罢官的风险,不允首辅周延儒为阉党冯铨复官,坚持彻查阉党工部尚书姚思仁借修皇陵乘机卖官案,坚决主张召回为阉党所迫去官的文震孟、邹元标。尽管导致自己几起几落,但刚直之心可昭日月。在明朝危亡之际,吴甡临危受命领兵出战,然而他无兵无权,只得饮恨于乱世。明亡后,吴甡隐居乡间。在职时敢说敢为,去职后甘愿承受漫漫数十载的寂寞和苍凉。

image.png
image.png
image.png

  水流云转,转眼数百年。兴化明朝三宰相,因他们的故事和品格,在岁月长河中站成了一种特别的历史。翻读这部历史,遗韵穿越古今。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相关资料

展开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点击加载更多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中国最长寿的人见证整个清朝兴衰历
秦始皇终生都在寻找长生不老药,最后却死于寻找不老药的路途中,天底下真的有长生不老药吗?答案是否定的,生老病死是自然规律,谁都逃不了死亡的命运。不过长寿的人不在少数,中国最长寿的人李庆远就活到了256岁,经历清王朝的灭亡,也经历了改朝换代。据说李庆远对中医中药颇有研究,懂得养生之道,所以才能活到两百多岁。1、人物简介李庆远(1677-1933),寿享256年,是清末民初的中医药学者,也是世界上著名的长寿老人。在他100岁时曾因在中医中药方面的杰出成就获政府的特别奖励,在他200岁时,仍常去大学讲学。这期间他曾接受过许多西方学者的来访。李庆远一生娶过24个妻子,子孙满堂。1933年活了256岁的李庆远与世长辞,他先后共有24位妻子,180位后人。当时的与时代杂志都做了报道。按照这个年代推算,他应该生于清康熙16年(1677年),先后历经了康熙、雍正、乾隆、嘉庆、道光、咸丰、同治、光绪、宣统九代...
· 姜家大院:“边茶”巨子的兴衰沉浮
年纪稍大的藏族人都会记得"仁真杜吉"这个砖茶品牌,由四川雅安荥经县姜氏家族生产的这个品牌在很长时期内曾是高僧贵族乃至、班禅的主要饮品。姜氏家族因茶而兴,也因茶而衰。记者近日走进位于荥经县的姜家大院,叩问一个"边茶"界巨子的兴衰荣辱史。曾经富甲一方的商界巨子我们见到的是姜家后人--76岁的姜琳,老人身体很好,落座后就兴奋地向我们讲起了祖祖辈辈流传下来的姜家制茶史。姜家自清朝嘉庆年间开始生产"边茶",即内地专门销往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的边销茶,藏区也叫砖茶。紧邻雅安的青藏高原不产茶,可是那里的藏民由于饮食多含高热量、缺乏维生素等原因,在生活中一刻也离不开茶,藏民们所需要的茶叶主要来自雅安等临近的产茶地。由于姜家的制茶工艺独特,其品牌很快在众多边茶品牌中脱颖而出,他们生产的一些极品砖茶受到高僧贵族的喜爱,三大寺甚至年年购买姜家的砖茶。到了光...
· 见证北宋兴衰的呼家将,第四代成亡国见证者
北宋年间出现了不少著名家族,诸如杨家将、曹家将和高家将等,他们都为北宋王朝的发展、壮大做出了突出贡献,只不过由于文艺作品的影响,后人记住了杨家将而忽略了其他家族。本文要介绍的,就是北宋建国一直到衰落、灭亡的见证人和参与者——呼家将。呼家将的第一代代表人物,是大名鼎鼎的呼延赞。关于他的事迹,在《宋史》中有个人传记。下面就做一个简单的介绍。呼延赞,并州太原人氏,出生于军人世家,早年便投身军旅,成为后周军队中的一名骁骑兵。赵匡胤建立宋朝后,认为呼延赞作战勇猛,将其提拔为东班都领、骁雄军使。北宋乾德二年(公元964年),呼延赞随大将王全斌出征后蜀,呼延赞“身当前锋,中数创,以功补副指挥使”,从此成为宋军高级将领。宋太宗赵光义继位后,对呼延赞信赖有加,曾亲自将其提拔为铁骑军指挥使,并与大宋太平兴国四年(公元979年)让呼延赞与自己一起出兵北汉。在夺取北汉都城太原的战斗中,呼延赞“先登乘城,及堞而坠者...
· 马氏祠堂——家族百年兴衰发展的见证
这座马氏祠堂坐落于山东章丘白泉村,整座祠堂虽然面积不大,但在马氏后人眼中,这座祠堂对他们却有着非凡意义,除了逢年过节对马氏先辈进行祭祀外,在旧时每逢族内有大事,族亲们便会在祠堂聚集,对事进行公议后再进行决断。那么这座马氏祠堂至今有多少年的历史了呢,又有什么来历呢?据马氏族谱记载,马氏一族原在明朝洪武四年由河北迁往章丘,500年前在白泉落户扎根,历经几百年繁衍,至今张氏一族已传几十代。在马氏祠堂中,至今保存古碑一座,虽已残破,但字迹依旧可以辨认清道光等字样。马氏祠堂至今存有马氏族谱两本,并根据马氏后人与族谱推算,此座祠堂距今至少已有200年以上历史。祠堂外观虽不雄伟,内饰亦不繁华,却带给人一种返璞归真的质感,如今马敦忠无事时,便会与马氏家族后人一道,经常来到这里探讨族谱等相关历史。时光不曾静止,岁月未曾停留。马氏祠堂历经朝代更迭,岁月变迁,却就像白泉村一样,虽隐于市井之间,藏于闹市之中,与远...
· 战国栾书缶--见证晋国的“复霸”与栾氏家族的兴衰!
在中国美术馆刚刚开幕的“有容乃大——容庚捐赠展”中,有一件国之重器——栾书缶。这件青铜器,曾是容庚先生捐赠给广州博物馆的,后来被征调到中国历史博物馆(现国家博物馆)。此次在集纳了众多广州借展展品的容庚捐赠大展中露面,可谓故人重逢,乡贤再聚。在现场看到,它吸引了很多人细细打量。此器光素无纹,器颈至肩下有铭文5行40字,由左而右,字皆嵌金,为栾书子孙祭祀祖先而作,但多年来习称栾书缶。器盖上亦有铭文8字。栾书又称“栾武子”或“栾伯”,是春秋时晋国大夫,执政14年,于鲁成公四年(公元前587年)将中军,卒于公元前573年。器上错金铭文字形规整,至今熠熠生光。错金技法创于春秋中叶,但此缶无论从器形还是字体看,都属楚国作风,故实际是后来入于楚国的栾书子孙的遗物。“栾书”青铜缶器形似壶,小口,短颈溜肩,圆腹,矮圈足,圈足外缘有三个等距离的小长方形片状饰向外侧伸出,底部作十字形凸起。盖顶弧形,盖面内沿有三...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