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人物百科

王珪历经三朝,官运恒隆,如何做好官场不倒翁

2019-10-14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584
转发:0
评论:0
王珪历经三朝,官运恒隆,如何做好官场不倒翁,俗话说“伴君如伴虎”,一语之错,一言之差,都可能罢官乡里,永不录用,甚至人头

  俗话说“伴君如伴虎”,一语之错,一言之差,都可能罢官乡里,永不录用,甚至人头落地。但有的人却能高高在上,终生屹立于朝廷而不倒,散发着他们独有的人格魅力,让君主为之倾倒。他们总是能想君主之所想,思君主之所思,有的不求有功但求无过,有的陷害别人以取悦君主,简直是无所不用其极。

  首先要说有“不倒翁”之称的貌疏宰相王钦若。

  此人虽饱读诗书,文采斐然,甚至在太宗淳化三年考中进士,据说差点中了状元,但人品低下,为人狡诈圆滑,曲意逢迎是手到擒来,鬼话连篇是毫不脸红,陷害同僚于无形之中。凭着他那狡诈圆滑、曲意逢迎、鬼话连篇的本事,曾三任宰相,历经太宗、真宗、仁宗三朝而不倒。人送外号“不倒翁”。

image.png

  ▲宋真宗赵恒(968年12月23日-1022年3月23日),宋朝第三位皇帝,宋太宗第三子,母为元德皇后李氏。

  宋真宗不知那天,鬼使神差的做了一个梦,梦见有神人在五岳之尊的泰山赐于他一部天书。王钦若知道此事后,丝毫没有放弃这次溜须拍马的大好机会,紧接着,就编导了一处天降天书的事件。编的是纹丝合缝,有理有据,说一日,一位叫董祚的木匠,正在泰山的醴泉亭忙的不亦乐乎,突然抬头发现从远处空中飘来一块黄绢,上面写着真宗的名字和一些不为人知的文字和符号。董祚感到惊奇,便拿来交给了他。他顿时想到皇上前两天的那个梦,于是赶到宫中,献给了真宗。那正合真宗之意,二话没说,马上封禅泰山,并在山上大建宫观。这溜须拍马拍得是神乎其神,没有做不到的,只有想不到的。

  即使大名鼎鼎的寇准,也曾栽在他的枪口下,还因此被真宗罢了相。

image.png

  ▲澶渊之盟是北宋与辽在经过四十余年的战争后缔结的盟约。

  话还需要从历史上那次有名的“檀渊之盟”说起,宋真宗景德元年(1004),辽军大举南侵,都成开封岌岌可危。王钦若主张为避其锋芒应迁都,寇准主张抗敌,并力主真宗亲征,以增加士气。后来都知道,北宋军大胜,皇帝对寇准更加器重。由于皇帝极力求和,随签订了“檀渊之盟”。这事却成了王钦若后来陷害寇准的把柄。于是,有一次,他对真宗说起这事,说让皇帝亲征这明明是拿皇帝的性命做赌注,并接着说,签订的“檀渊之盟”就是一个城下之盟,有损皇威,简直是对皇上的侮辱。真宗被蛊惑的,开始对寇准产生怀疑,不久就罢了寇准的宰相职务。

  当然,本性难移的王钦若到了仁宗朝时,也是同样用他那一贯的伎俩,赢得仁宗的欢心,又一度为相,并被封为冀国公。虽然,朝中正直的大臣也曾弹劾、指责、揭露他的嘴脸,但他却像不倒翁一样始终没有被搬倒,并毫发无损的安度晚年。

  继王钦若之后又出现了一个叫王珪,北宋名相。

  说起王珪又不能不提中国第一才女李清照。王珪的大女儿嫁给了齐州章丘(今山东济南)的李格非,俩人生了个才女叫李清照。李清照的才华为何如此出众?与家学渊源是分不开的,父亲李格非是“小苏门四学士”其中之一,曾拜在大文豪苏轼门下学艺,并在宋神宗熙宁九年(1076年)中进士。上面提到的李清照的祖父王珪虽品行不咋的,但文采毫不逊于女婿李格非。

  王珪曾在仁宗庆历二年(1042年),进士及第,高中榜眼(全国第二名),连北宋文坛领袖欧阳修也对其文采钦佩不已。王珪能有李清照这样才华出众,流芳百世的外甥女,也不枉在九泉之下夸耀一番。但让他更加揪心的是他那遗臭万年,永世被唾骂的孙女和孙女婿——王氏和秦桧。王珪第四个儿子叫王仲岏,王仲岏有个女儿嫁给秦桧,就是和权奸丈夫跪在岳飞墓前的王氏。

  秦桧夫妇的所作所为既把他们自己悠久的钉在了历史地耻辱柱上,世代长跪于岳飞墓前忏悔乞饶,又让后人以姓秦为耻。秦桧的后代子孙秦涧泉曾写道:“人从宋后少名桧,我到坟前愧姓秦”。

image.png

  ▲秦桧夫人跪像

  李清照继承了外祖父的文采,秦桧却学到了祖父的为政之术,并更上一层楼。先说王珪的文采到底牛到什么程度。

  话说,有一年中秋,宋仁宗诗兴大发,特召王珪到宫中饮酒赏月赋诗。仁宗和他谈诗论文,好不惬意,虽将自己写的诗给他品赏。王珪,拿在手里,捧在心上,极尽奉迎之能事,“叹仰圣学高妙”,一阵阵赞美之词不绝于耳,听得仁宗是心花怒放。俩人是越谈越尽兴,最后,仁宗提议让随身的宫嫔拿出她们的领巾、团扇、手帕等物向王珪求诗,并让王珪使用自己的御笔。王珪确实可出口成章,提笔成文,不假思索,根据每个宫嫔不同的特点,构思遣词,笔走潜龙,一篇篇佳作呼之即出。仁宗大为赞叹,并对宫嫔们说,这是要给润笔费的。于是,宫嫔们纷纷取下自己的饰物放到王珪的袖中。此情此景比当年李太白在唐明皇杨贵妃面前的那番风采有过之而无不及。时人欧阳修也曾称赞其为“真学士也”。

  文采出众,并不能代表有经世治国的才能。但身在其位不谋其政,德薄而位高,处处明哲保身,一心谄媚奉迎,就会让世人所不齿。王珪虽身在宰相之位,但毫无宰相之责。对皇帝的对与错没有劝谏、诤言,唯皇帝旨意是从。他上殿进呈时,毫无主见看法只是说是去“取圣旨”;神宗决定后,不问正确与否,只是恭恭敬敬的回答“领圣旨”;退朝后告诉禀事的人,便说“已得圣旨”。好家伙,办事效率就是高,没有一句多余的话,丘壑尽在胸中。这种行为虽比不上晚辈秦桧的大奸,为人所憎恶,但身居宰辅,却只为自身,不为国家之政、百姓之念着想,确实不是一个称职的宰相。

  王珪和自己女婿的老师大文豪苏轼却势同水火。大家是否还记得,公元1079年,(宋神宗元丰二年)6月间,历史上有名的“乌台诗案”,那次差点要了苏轼的命,把原本幽默风趣的苏轼,也是吓得不轻。

image.png

  ▲宋神宗赵顼[xū](公元1048年5月25日―公元1085年4月1日),初名仲针,宋英宗赵曙长子,生母高皇后,北宋第六位皇帝。

  据说,王珪向神宗谏言“苏轼却有谋反之心,当然口说无凭,神宗不予理睬,接着王珪又拿出苏轼一首写柏树的两句诗来证明自己所言非虚。诗中写道:

  ”恨到九泉无曲出,世间惟有蛰龙知。”

  王珪说:“陛下飞龙在天,轼以为不知己,而求之地下之蛰龙,非不臣而何?”好在31岁的神宗没有像朱元璋、乾隆对文字那样的敏感,最主要的还是宋太祖曾留下不杀士大夫的遗训,神宗继位之初也是在太祖遗言石碑前立过言,发过誓的。纵观历史,两宋的统治者一直遵循这条遗训,两宋时期没有杀一位士大夫。因此,神宗当然不会听从王珪的建议,并冷静地回答:“诗人之词,安可如此论?彼自咏桧,何预朕事?”王珪等人处心积虑,设计已久的阴谋就这样泡汤了。虽不甘心,但也无可奈何。既然统治者都发话,苏轼的诗没有问题,陷害是不能再继续下去了。就这样,苏轼算是逃过了一劫。

  神宗幸亏没有像仁宗那样对王珪的文采爱得死去活来,不然后果不堪设想。这件事王珪做得太不地道了,好得苏轼也贤婿的老师,再说王珪那也是凭借自己的文采,曲解诗意,来陷害苏轼。不管他是有心还是无意,他的文采确实为世人称道,他的品行却为世人所不齿,就像他有一个引以为豪的外孙女,但又有一个引以为耻的孙女一样。总之,在政治风起云涌的旋涡中,他选择了明哲保身。

  王珪历经三朝,官运恒隆,为官十年有六,最后卒于位,年六十七,赠太师,谥文恭,也是一位不折不扣的政坛不倒翁。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相关资料

展开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点击加载更多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清官纪晓岚:乾隆朝官场上的“不倒翁”
因整理《四库全书》、纂修总目有功,纪晓岚此后平步青云:被提拔为内阁学士;授兵部侍郎、御史、礼部尚书;又调任兵部尚书、协办大学士,加太子少保。1805年2月,纪晓岚离开人世,当时他已升任为协办大学士18天。“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辛弃疾的这句词道出的是传统中国人心底的英雄梦:帮助君王,留下美名世代传扬。到了清代中期,情况出现了变化——乾隆皇帝要思想文化,于是疆场厮杀转为文化清理,风云际会,纪晓岚肩负起历史的重任,成为《四库全书总目提要》(以下简称“《四库全书》”)的总纂官。此前,这位大名鼎鼎的学者曾点评过许多学术典籍与名家诗歌,也撰写过家喻户晓的《阅微草堂笔记》,然而这些都无法与《四库全书》相媲美。《四库全书》成为纪晓岚一生最大的荣光。这荣光的背后,是一个学者型官员载浮载沉的人生道路。网络配图记载自己的奇遇1724年,纪晓岚诞生于河间府献县(今河北沧县)崔庄。他的出生被附会了种种...
· 历经五朝侍奉多个皇帝他靠啥成为官场不倒翁?
唐朝灭亡后,中国北方中原地区先后经历了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五个朝代,史称“五代”。期间,契丹人灭了后晋以后,也曾对中原实行过短暂的统治。“五代”时期是一个形势极不安定的乱世,政权皇帝更迭频仍,官场生态环境极其恶劣,在这样一个动荡变乱的年代,连皇帝都坐不稳,冯道却营盘铁打,先后经历五朝,侍奉十一君,无论谁家天下他都做高官,朝朝为公卿,而且三次拜相,居相位长达二十余年。他为官时间之长,历任朝代之多,出任职务之高,可以说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遍寻中国历史,冯道堪称中国历史上最牛的“官场不倒翁”。冯道(882—954),字可道,自号“长乐老”,瀛州景城(今河北沧州)人。其父亲熟读诸子百家,受唐朝尊崇道家风尚影响,对道家极为推崇。冯道出生不久,父亲便依据《道德经》开篇名言“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为其取名为道,字可道。年轻时,冯道曾做过幽州刘守光的参军幕僚。刘守光败后,他又转事大宦...
· 开元戍边名将张守珪:历经三朝戎马一生的大将
张守珪(公元684年-740年),字元宝,唐代陕州河北(今山西平陆)人,唐朝名将。他的一生是在战争中渡过的,长期戍边,戎马倥偬,从一名下级军官成长为威震一方的边帅。其主要事迹在唐中宗、睿宗和玄宗时期,由于战功卓越,累官至辅国大将军、右羽林大将军,赐南阳郡开国公。在唐玄宗李隆基统治期间,他多次与、吐蕃、契丹等少数民族作战,是抵御北方入侵的著名戍边将领,且足智多谋、胆略过人、英勇善战、治军有方,立下赫赫战功,对开创唐朝繁荣昌盛的“开元之治”做出了较大的贡献。少年得志张守珪早年跟随父辈流落边塞,自幼天资聪颖,生得高大魁伟,仪表俊堂;又性格豪爽大气,充满正气义感,善奔骑精猎射。青年时期,他在郭虔瑾的部下任职,曾在北庭镇与侵略者作战。有一次他奉命领兵援救,在半路上与敌军相遇,其身先士卒,奋力苦战,杀敌千余人,生擒敌军统领一人。因骁勇善战,颇为当地州府官吏的重视。因功升迁开元初,在瓜州平乐府任别将,后...
· 官场不倒翁冯道,王安石为何视他为真儒家?
官场如江湖,时而风平浪静,时而暗潮汹涌。很多人在这个江湖里浮浮沉沉,有的人上错了船,招来杀身之祸,有的人洁身自好,却也没得善终。只有无论江湖如何动荡,都能屹立到最后的人才能被称为「不倒翁」。一个人能否称为官场不倒翁,与这个人所处的时代背景,皇帝的性格,还有此人的处世之道都是分不开的。唐朝「尚父」郭子仪,手握重兵,屡建奇功,深得军心民心,但他从不居功自傲,皇帝也对他深信不疑,所以即使功高盖主,也能安然无恙。还有西汉的冯唐,直言敢谏,一生没做过高官,但也没遇到风险,成了个平庸的不倒翁。唐历仕高祖、惠帝、吕后、文帝、景帝,直到汉武帝,虽然皇帝换了一个又一个,但终究还是大汉天下,他可以依靠过往的功绩和才华平安度日。相比之下,冯道就不同了。此人历后唐、后晋、后汉、后周四朝,追随过十位皇帝,而且始终担任将相、三公、三师之位,可以说是真的很厉害了。冯道出身于耕读之家,年轻时品行淳厚,勤奋好学,善写文章,...
· 和孝公主是最受乾隆宠爱的女儿历经三朝!
乾隆共有十个女儿,其中五个早夭,长到成人的只有皇三女固伦和敬公主,皇四女和硕和嘉公主,皇七女固伦和静公主,皇九女和硕和恪公主,皇十女固伦和孝公主,其中,乾隆最宠爱的就是这个最小的女儿,和孝公主。和孝公主出生时,乾隆已经65岁,和孝公主是乾隆的第十个女儿,也就是十公主,是当时的惇嫔所生,生了这个女儿后,惇嫔便被册封为妃。别人是母凭子贵,而她却是母凭女贵。这个时候,四个公主差不多都已经出嫁,乾隆正是寂寞的时候,十公主的出生,带给了他很多的欢乐,他真正把她当成掌上明珠一样疼爱。而且十公主长相酷似乾隆,虽然贵为金枝玉叶,却性格刚毅,聪明能干,让乾隆非常喜爱,曾说过这样一句话:“汝若为皇子,朕必立汝储也。”乾隆对十公主的重视可想而知。网络配图十公主十三岁的时候,乾隆就破格晋封十公主为“固伦和孝公主”,这是皇后嫡出女儿才能享受的封号,可是乾隆疼爱十公主,什么都想给她最好的,封号上也不愿意委屈了她,所以...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