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人物百科

李定国如果不和孙可望闹翻南明会不会更久?

2019-10-14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622
转发:0
评论:0
李定国如果不和孙可望闹翻南明会不会更久?,李定国和孙可望,从当时的历史背景和大义来讲,前者是坚定抗击英雄,而后者最后投

  李定国和孙可望,从当时的历史背景和大义来讲,前者是坚定抗击英雄,而后者最后投降并出卖南明;从大义和道德等方面讲,两者没有可比性,也许有网友会非常不满。但历史就是历史,不应该完全以大义和气节来评价一个人,而且就南明这段历史期间,很多人物都是非常复杂的,至少没有人能否定,孙可望前期为抗清做了积极贡献吧。这里我们来PK的是双方的能力方面。

image.png

  李定国

  一、战略眼光、战争指挥及战绩

  南明这段历史,战争是主导,如果讲到这段历史,必然离不开战争。那么PK定要谈及军事能力——战略眼观、指挥能力及战绩。这一点显然孙可望不如李定国,而且差差距还挺大的。李定国的战绩和能力、战略眼光,那没得说,我在另外一个帖子“李定国PK郑成功”已经讲到过了。这里讲讲孙可望的战略眼光,在李定国收复广西大部分后,继续扩大战果稳定广西局面并准备东进广东以打通和东南沿海抗清力量联系渠道时,孙可望得知满清敬谨亲王尼堪率领南下的八旗精锐军即将进入湖南,虽然己部主力也即将达到湖南,但孙可望居然下令调李定国部由桂入湘迎击尼堪部精锐八旗兵(也许是孙自知自己军事能力远不及李定国)。这不得不说是孙可望战略部署方面眼光的差劲,因为广西此时还有不少孔有德部没有被歼灭而不过是逃到广东尚可喜那里了,李定国如果不留下足够的力量,这些人随时会反攻,然而李定国却没法留下足够力量,因为他接到的命令是全力北上对付尼堪的八旗精锐,所以不得不将大部分兵力带走,其实孙可望完全可以以己部拖住尼堪部八旗兵,待李定国完全平定广西(占据距离广州近的一些关键城池)后,再留下足够力量防守,在带一部分兵力北上和孙可望部共同对付尼堪。

  再说到战争指挥能力,李定国指挥击败尼堪率领那支士气高昂的南下八旗兵,并且尼堪,而这支八旗兵在尼堪死后士气低落,后来虽然联合湖南当地的清兵,但孙可望部军力比李定国部的人马实力强多了,就在这样情况下,孙可望依然败给了清军,虽然清军也是惨胜,损失巨大而没法追击孙可望部。在纵观孙可望其几次指挥的战役战斗,基本上是很少胜利,所以后来在逼走李定国后,不得不请出刘文秀来指挥对清作战,可见李定国在军事方面远远强于孙可望。

image.png

  二、内政管理方面

  在这方面,显然孙可望远远超过李定国。在大西军张献忠死后,大西军在孙可望、李定国、刘文秀、艾能奇四大将领带领下向西撤离,在进入云南后建立根据地后。孙可望在云南的经营和建设显然非常卓著,如在政治上通过大义拉拢云南上层;在经济上一改过去对官绅、土司的追缴制度变成了积极鼓励生产的税赋政策,并且鼓励盐业等商业发展;在军事上整顿军纪,积极训练,严明军纪后得到了云南各族的欢迎和人心,连一些原来怀有敌意的士绅也开始欢迎。总之如果不是孙可望在云南的开发建设,以及得到云南各族各阶层的人心(后来孙可望接管了南明政权,出兵抗清前线的时候,云南各族老百姓纷纷积极参军就是证明),南明不可能有一块后方稳定的根据地,从而能获得那么好的战绩,甚至一度扭转明清战线的局面。

  相比之下,李定国就差远了。李定国在孙可望投降满清后,接管了南明内政管理大权,结果后来的一系列事件表明,李定国的内政管理非常问题。虽然说当时南明和清前线对峙迅速崩溃,有很多原因,其中清廷为了分化,而对基本上也就是不到百人来投降的孙可望不吝封赏,封为王,这对南明孙可望手下的将领的投降起了很大的作用;此外,孙可望带去大量情报也起了很大作用,孙可望的积极联络原来手下使得其临阵倒戈投降清方,也起了很大作用;南明由于孙可望导致前线不稳定以及出现混乱情况,也对南明方面局势逆转起了很大作用。但是,无疑,李定国的内政管理能力差,也是很大的原因,显然内政管理方面,孙可望远远强于李定国。

image.png

  三、全局观和私心

  从抗清全局观和个人私心的角度来看,显然李定国比孙可望强多了。人都有私心,所不同的是私心欲的多少,以及能否先考虑全局,如果能将私心放在全局之后,也是没问题的。而李定国虽然也有私心,但显然一切以全局观为优先,如在知道孙可望要诱杀自己的时候,采取不是兵戎相见,而是采用避开继续开辟抗清局面~东进广东战略等。

  对比之下,孙可望就私心欲凌驾在抗清全局上面了。虽然,孙可望已经基本上掌握了南明政权了,而且基本上将永历变成一个摆设了;但孙可望在清明对抗局势还没有稳定下来的时候,居然想起要当皇帝过一把瘾了。孙可望是利令智昏,根本没想到此举给抗清局面带来多大恶劣影响,即使你想当皇帝,也得要到打败清廷,将清廷赶走后在想办法当,这一点孙可望比起曹操就差远了。结果孙可望为了当皇帝瘾,导致南明内耗,给了清廷机会,使得明清对峙前线局面一下子向清方一边倒。而且孙可望失败后,李定国和永历等人并没有追究其罪过,处于统一抗击需要,认识积极希望其能回来;虽然说不敢回来,但当时各方势力那么多,投奔谁都可以如郑成功,甚至可以拉一批自己的亲随另立抗击据点,但是孙可望觉得是李定国导致自己不仅没法当皇帝、而且还失去了摄政大臣的地位,所以就要投靠清廷来报复李定国,到此时孙可望已经把个人私仇凌驾在当时背景下的民族大义之上了。

  可见,显然李定国比孙可望有大局观,能首先服从大局;而孙可望的私心欲和心胸狭隘,为了自己一己之私和报复私仇而不惜破坏大局。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相关资料

展开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点击加载更多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如何评价张献忠部下孙可望?孙可望与李定国对比?
孙可望生年不详,去世于公元1660年,是明朝末年农民起义军张献忠的部下,后来与李定国一道联明抗清,成为南明永历政权的权臣。孙可望原本是陕西延长县人氏,后来跟随张献忠在陕北起义,因为作战勇猛,人又机灵,受到张献忠的器重,收为义子,改姓张,为张可望。张献忠一共有四位义子,而孙可望则位居四义子之首。崇祯十七年,张献忠在成都建立大西政权,孙可望位列群将之首,以平东将军,另加监军,节制文武。后来张献忠在川北牺牲,孙可望和李定国接手张献忠的部队。孙可望投靠南明永历政权之后,以武力挟持永历朝廷,与李定国不合,发生内讧。后来在争锋之时,败给李定国,因此转而投靠清朝,引清军入川,攻打李定国和南明。孙可望因为对李定国和永历政权的覆灭建立了大功,被清朝封为义王,隶属汉军正白旗。清顺治十七年病死,又说被箭射死的。孙可望虽然出生贫苦农民家庭,但人生的机灵,又识字,所以受到张献忠的宠信。孙可望也没有辜负张献忠的重视,...
· 揭秘:李定国和孙可望为何会反目?
夫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那我们的主人公张献忠究竟有怎样的故事呢?孙可望是明末农民叛军首领张献忠的义子,被张献忠重用。张献忠去世后,孙可望,李定国一起接管张献忠的义军。随后,联明抗清的政策被执行,成为南明王朝的大臣。后来,他投向清朝,协助清朝夺取南明王朝的势力,并在清代成为义王。孙可望一生中为三个人效力过,有张献忠、永历帝、顺治帝,但最后的结果并不好。实话实说,我想他可能还不如李定国最后的结果好。孙可望在清朝第一次投降时,得到了清代的再利用。顺治皇帝亲自在太和殿见了他。十天之内,皇帝赐予了宴会多次,还赏赐了许多银两。此外,皇帝还赠送了府第、朝衣、解袍、缎匹等。在清朝,孙可望被认为是一个非常受欢迎的人物,后来他被加冕为义王。然而,最终,他的死却是个未知的死因。如果我们说孙可望为什么要悲惨地结束,事实上,这和清朝俘虏的三藩是一样的。我们应该说三藩叛乱没...
· 孙可望的结局是什么?孙可望为什么与李定国分道扬镳?
孙可望是明朝末年农民起义军首领张献忠的义子,深受张献忠的重用。张献忠去世之后,孙可望与李定国一起接手张献忠的势力。随后实行联明抗清政策,成为南明权臣。后来又投靠清朝,协助清朝清缴南明势力,被清朝封为义王。孙可望事三主,张献忠、永历帝、顺治帝,但是最终结局却并不好。若是猜测一二的话,个人认为可能还比不上李定国呢!孙可望最开始投降清朝的时候,的确得到清朝的重用。顺治帝亲自在太和殿接见他,十天之内,皇帝赐宴就达三次,赐银两次共——万二千两,另外赐给府第、解袍、朝衣、缎匹等,孙可望成了清廷红极一时的人物,后来又封他为义王。然而最后,他却得到了个死因不明的下场。若说孙可望为什么结局凄惨,其实和当初被清廷清缴的三藩一样。要说当初三藩叛乱是没有根由的吗?当然是有!那就在于清朝准备削藩了,这在触及自己根本利益的情况下,吴三桂自然会出手。清朝早些年借助吴三桂等人之手,统一中国,所以许以高官厚禄。但是等到时局...
· 孙可望为什么结局凄惨?孙可望为什么与李定国分道扬镳?
孙可望是明朝末年农民起义军首领张献忠的义子,深受张献忠的重用。张献忠去世之后,孙可望与李定国一起接手张献忠的势力。随后实行联明抗清政策,成为南明权臣。后来又投靠清朝,协助清朝清缴南明势力,被清朝封为义王。孙可望事三主,张献忠、永历帝、顺治帝,但是最终结局却并不好。若是猜测一二的话,个人认为可能还比不上李定国呢!孙可望最开始投降清朝的时候,的确得到清朝的重用。顺治帝亲自在太和殿接见他,十天之内,皇帝赐宴就达三次,赐银两次共——万二千两,另外赐给府第、解袍、朝衣、缎匹等,孙可望成了清廷红极一时的人物,后来又封他为义王。然而最后,他却得到了个死因不明的下场。若说孙可望为什么结局凄惨,其实和当初被清廷清缴的三藩一样。要说当初三藩叛乱是没有根由的吗?当然是有!那就在于清朝准备削藩了,这在触及自己根本利益的情况下,吴三桂自然会出手。清朝早些年借助吴三桂等人之手,统一中国,所以许以高官厚禄。但是等到时局...
· 大西政权将领孙可望简介孙可望是怎么死的?
孙可望,是明朝末年张献忠建立的大西政权中的主要将领,同时也是南明永历政权中的权臣,与李定国共举。孙可望,原名孙可旺,生年不详,普通白身出身。崇祯三年,跟随张献忠发动起义,因为骁勇善战,表现优秀,被张献忠重用,后来受封为平东将军。张献忠后来收他为义子,为其改名张可望。清顺治三年,清军大举入关,李自成自缢于九宫山,张献忠也在川西的凤鸣山战死。当时张献忠一部,威望最高的就是孙可望和李定国。所以在张献忠去世之后,孙可望和李定国十分顺畅的接手了张献忠的力量。李定国和孙可望二人商议决定,进军云贵地区,以此作为根据地。清顺治四年,孙可望与李定国等人一起称王,孙可望成为国主,年号兴朝。也是在顺治四年,大西政权在李定国的推动下,实行联明抗清政策,以云南为根据地,联合南明军队共同抵抗清军的进攻。虽然联明抗清的决定,得到了大部分将领的认可,但是孙可望却并不赞同这个策略。孙可望当时的想法,实际上是死守根据地,保住...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