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人物百科

为什么张衡的地动仪总是受到怀疑?

2019-10-14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823
转发:0
评论:0
为什么张衡的地动仪总是受到怀疑?,对于地动仪,大家第一个想起应该就是张衡了,张衡地动仪大名鼎鼎无人不知,它是中

  对于地动仪,大家第一个想起应该就是张衡了,张衡地动仪大名鼎鼎无人不知,它是中国古代科技的代表,入选中小学历史课本,被中国地震局当作标志沿用几十年,是联合国世界知识产权组织总部中的陈列品,与美国人从月球带来的岩石并列展出。

image.png

  历史教科书上的张衡,是一张瘦骨嶙峋、长须飞扬的侧面。画像旁边,介绍着他发明的浑天仪和地动仪——当然,还有画有两个仪器的图画。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在这里认识了张衡和他的伟大发明,并对此引以为傲。然而,多数人并不了解,国内外学术界曾对地动仪的可靠性、科学性、历史面貌以及它在科学史上的地位争吵过半个多世纪。

  很多人并不知道,张衡地动仪从来就没有出土过,课本上的照片只是考古学者王振铎(1912-1992年)于1951年设计的模型,设计所依据的是仅仅是《后汉书·张衡传》中196个字的描述。现在的课本已经增加了“模型”两字,可当年我们是当了真的啊~

image.png

  说到这里你是不是开始惊讶了呢?由于张衡的地动仪早已失传,现在我们能看到的地动仪模型都是后人根据史籍复原的。

  其中现在最常见的老模型,即1951年的王振铎模型,近年已被证明从外形到原理均错误。

  另一种模型由中国地震局冯锐(2005年)提出,即“都柱”是悬垂摆,摆下方有一个小球,球位于“米”字形滑道交汇处(即《后汉书·张衡传》中所说的“关”),地震时,“都柱”拨动小球,小球击发控制龙口的机关,使龙口张开。

image.png

  另外,冯锐模型还把由面向樽体改为背向樽体并充当仪器的脚。该模型经模拟测试,圆柱子灵敏度高,在地震发生的时候能做出很好的响应,但无法感知地震发生的方位,试验结果与历史记载(张衡地动仪预测陇西地震这件事情)部分吻合。

  因此,冯锐等人重现的张衡地动仪模型,要想预测地震的方位,还需要更先进的仪器设备,这对东汉时代的张衡来说,是一个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一千多年前的张衡,他不可能懂地震横波和纵波等科学概念,不可能懂“倒立摆”“悬垂摆”等科学原理,他独自就能造出比冯锐科学团队更加有效的验震器,您相信吗?

image.png

 

  据统计,张衡有4篇涉及日食地震的文章,全部是用“妖星见于上,震裂着于下,天诫详矣”的占卜观进行解释的,为此主张“明烽火,远斥候,深藏固闭,无令谷畜外露”以“取媚神祇,自求多福”。

  《甄嬛传》58集中有个桥段,钦天监副史通过对所谓天象异动的解释,直接影响了皇帝的决定,聪明的甄嬛利用他把安陵容拉下了马,并稳住了她的位置。

  一千多年前的张衡就是个类似天监官的角色,地动仪问世后,张衡多次上书借“上天惩诫”之凶兆议论朝纲,强调对地震要遵从礼制、祭天祀地,迫使顺帝京师地震后的次日首次下罪已诏,并且连续两年罢免了四位高官

  张衡对地震的权威解读权和对皇帝的巨大影响力,令朝廷官员对他非常恐惧和嫉恨,张衡后来被排挤最终。

  有的网友会生气,认为此文把张衡暗喻成了神汉,诋毁了祖先的智慧,数典忘祖大逆不道,他们相信张衡当年就有超越现代科技的方法,只不过是失传罢了。还会有人相信鲁班真的造出了违反空气动力学的能飞三天三夜的木鸟,诸葛亮造出了违反能量守恒的自动运输粮草的木牛流马,这种认知属于祖先信仰,而信仰是没法讨论的。

image.png

  张衡地动仪是真是假?至今仍给不出答案,但我们的祖先智慧勤劳,留下了璀璨的文明和历史,张衡无疑是他所在年代非常智慧的人,后人既不能跨越时空去嘲讽古人,也不必对古人盲目崇拜,就让时间去证明一切吧。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相关资料

展开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点击加载更多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张衡的地动仪有几条龙张衡是怎么发明地动仪的
张衡,是我国东汉时期的科学家、天文学家、哲学家,精通天文、历算,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发明了世界上最早的水力转动的浑天仪和测定地震的候风地动仪。地动仪图张衡是浑天派的主要代表人之一,他杰出的改进了浑天仪,利用了齿轮的系统把浑象与计时漏壶之间很好的把握了起来,联系在一起,从而能够在以我们从室内的角度去有效测看和计量恒星的位置。张衡创造出来的的地动仪,发明于元嘉元年,也就是在公元132年,相传这是他在太史令任上所作的的一件撼动的大贡献,如图可以看出,这个地动仪是用铜铸造而成的,从外观上来看非常像一个酒樽,它的中间是有一个都柱,也就是所说的震摆,在都柱的周围,排列着八个方向的机械,而外面则铸造了八条铜龙。这个地动仪外面的八条铜龙,是有着系统科学的排列的,它是按照了八个方向来进行排列,我们从顺时针方向来看,分别是北、东北、东、东南、南、西南、西、西北,并且是与地动仪内部相衔接而成的,并不是独立得,在...
· 张衡制造地动仪
中国的历史上,除了文人雅士、帝王将相,也有很多的科学家,张衡就是其中很著名的一个。张衡一生做了很多的事情,但是,他最有名的发明就是“地动仪”了。那个时期,经常发生地震。有时候一年好几次。发生一次大地震,就会给老百姓和国家带来很多的伤害。当时的皇上和老百姓都把地震看作是不吉利的征兆,认为是鬼神造成的。张衡却不信神邪,他对记录下来的地震现象经过细心的考察和试验,发明了一个能测出地震的仪器,叫做"地动仪"。地动仪是用青铜制造的,形状像一个酒坛,四围铸着八条龙,龙头伸向八个方向。每条龙的嘴里含着一颗小铜球,龙头下面,蹲了一只张着大嘴的蛤蟆。哪个方向发生了地震,朝着那个方向的龙嘴就会自动张开来,把铜球吐出。铜球掉在蛤蟆的嘴里,发出响亮的声音,就告诉人们那边发生地震啦。公元138年2月的一天,地动仪正对着西方的龙嘴突然张开来,吐出了铜球,这是报告西部发生了地震呀。可是,那天洛阳一点地震的迹象也没有,更...
· 首创浑天仪和地动仪的张衡
张衡(公元78~139年),字平子,南阳郡西鄂县(今河南南阳)人,是东汉著名的天文学家。他最主要的成就是著《灵宪》,制浑天仪,造地动仪,在历法方面也有研究。此外,他还是一位机械技术大师,才情高远的大文学家和画家,对后世文化的发展有深远的影响。他是我国乃至世界历史上罕见的全面发展的天才。张衡东汉建初三年(公元78年),张衡出身在河南南阳一个很有名望的诗书世家。其祖父张堪学识渊博、品德高尚,在《后汉书》载张堪由于品学兼优,被时人誉为“圣童”。后从刘秀起兵,反对王莽新政。东汉初,帮助吴汉灭公孙述,屡建奇功。官任渔阳太守后,抗击匈奴,爱惜民力,发展生产,故而民乐其政。当时民间广为流传的歌谣是“张君为政,乐不可支”。张堪为官清廉,两袖清风。他死后,留下资财无多。在张衡小时候,由于家道中落,家境已渐清寒,曾受过故交的接济。张衡出身于这样一个家庭,既有显赫的家世,又有一位堪称表率的祖父,但家境又不富裕,...
· 张衡发明地动仪(132年)
张衡(78~139)字平子,南阳(令河南南阳)人,家境贫寒,幼年便立定了发愤读书的志向。张衡最感兴趣的是研究机械、天文、历法、数学等自然科学。他为了解决一个问题,制造一种仪器,常常可以一连几天不间断地工作,直到成功为止。张衡做了太史令以后,为了工作上的需要,制造了一个叫做浑象的仪器。浑象是一种天文仪器,是观测星象、确定节气和了解其他天文现象用的。张衡的浑象是古代比较精确的天文仪器。接着,张衡又发明了观测地震用的地动仪。东汉时,我国经常不断地发生地震。那时人们不懂科学知识,以为地震是鬼神发怒了在显灵。张衡是个科学家,不迷信鬼神,他认为地震是一种自然灾害,人们应当研究地震的规律,地动仪就是为了充分掌握地震的情报而发明的。地动仪制造成功以后,放在京城洛阳一间观测地震的屋子里。有一天,西北方的龙头突然张嘴吐出铜球,掉到了蟾蜍嘴里,说明西北方向发生了地震。可是当时住在洛阳的人并没有感觉到发生地震。这...
· 震惊难道地动仪不是张衡发明的么?
对于地动仪,大家第一个想起应该就是张衡了,他的大名入选中小学历史课本,被中国地震局当作标志沿用几十年,但是有没有质疑过,张衡地动仪是真的吗?网络配图说到这里你是不是开始惊讶了呢?现代人对张衡地动仪的复原研究开始于早期1875年的日本人服部一三、1883年的英国人米尔恩和中国的王振铎。其中,王振铎所复原地动仪采用了“直立杆”的原理:中间有个直立的杆子,地震时的震动会令其倾倒,然后触动某一个方向的开关。这个原理非常简单,跟人们在家里地板上倒立一个啤酒瓶报告地震是一个道理。然而,“直立杆”实验结果显示一是方向没准;二是不能筛选出地震的震动。“直立杆”结构早在18世纪就已经被严格的地震学计算、实验室试验和地震检验所淘汰,它根本就不具有可行性。而且,国内外学术界早就发现了王振铎模型的致命错误,自1969年后学术界发表了一系列的批评文章,地震学、考古学、历史学的严肃学术刊物和科学论著从不引用这个模型。...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