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人物百科

金庸的笔名是怎么来的 查良镛为什么取金庸这个名字

2019-10-14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2776
转发:0
评论:0
金庸的笔名是怎么来的查良镛为什么取金庸这个名字,1955年2月的一个夜晚,冷冬还未过,暖春亦未到。一个男人刚完成了他小说的开

  1955年2月的一个夜晚,冷冬还未过,暖春亦未到。一个男人刚完成了他小说的开头,还缺一个笔名。交稿时间快到了,他突然灵光一闪,把他姓名最后一个字“镛”一分为二,是为金庸。

  自此,世人大多只知金庸,而不知查良镛。

  查良镛,是谁?

  是徐志摩的表弟。

  是钱学森的表小舅子。

  是诗人穆旦的堂弟。

  还是琼瑶的三舅妈的堂弟。

  但这只是他的一部分。

image.png

  01.

  名门世家-初露锋芒

  金庸本名查良镛,生于海宁的名门世家。海宁自古有文脉,金庸的海宁查家,则是这条文脉中显赫的一环,康熙曾为查家祠堂题:“唐宋以来巨族,江南有数人家”。

  查家家风儒厚,虽以文起家,却有一股侠气潜藏浮动。

  金庸至今记得,他爷爷查文清的侠义之举。查文清任江苏知县次年发生“丹阳教案”,百姓发现西洋教会埋了数十具儿童尸首,其状残忍。他们怒烧天主教堂,引起一系列反洋教运动。当局迫于列强压力只能,查文清虽为知县,立场却非常鲜明:放走肇事百姓,扛下“纵逸”罪名。

  查家重气节,有侠气。多年以后,金庸在郭靖乔峰等人身上表现得淋漓尽致。这也昭示着少年金庸侠义人生的开始。

image.png

  

  年轻的查良镛

  初中毕业后,金庸进入浙江联高读书,有一天他写了一篇《阿丽丝漫游记》发在校园壁报上。写阿丽丝漫游联高遇到眼镜蛇,眼镜蛇毒舌喷射着毒液,恐吓着学生们:“如果...你活得不耐烦了,就叫你永远不能超生...如果...如果。”

  联高的学生知道这个“眼镜蛇”就是训育主任,因为他有句口头禅“如果...”,而且带着一副眼镜,非常不近人情。如果男同学和女同学走近一点,开除;如果同学们休息时间下围棋,没收。大家敢怒不敢言。

  金庸少年侠气,敢做敢言,为同学们出了一口气,但结果是,他被“退学”了。

  这件事件让他安定了一阵子。所以他进入中央政治学校后,一直默默读书。当时学生之间有派系斗争,“守旧派”经常殴打“开明派”。金庸觉得思想不合也不应殴打,因此,就找训导主任辩理去了。但他人言轻微,还是刺头一个,又被“退学”了。

  对于年少的金庸来说,未来或可成为律师、法官或者外交官。可时局混乱,这些都不是救世之道。时代选择了他,他也成就了时代,知识分子世家的金庸注定要拿起他的笔,去写这个时代的伤痛。

image.png

  1960年金庸与电影《神雕侠侣》演员在一起

  02.

  投身江湖-得遇名师

  金庸拿起笔,带着一身侠气和仗义敢言进入了报界江湖。

  1946年11月20日,金庸正式进入杭州《东南日报》。他似乎就像一个游荡的无名小卒,怀着在武林扬名立万的心愿终于找到了帮派。可他实际上只是负责收听国际广播,然后翻译,再写成国际新闻。

image.png

  杭州《东南日报》

  金鳞岂是池中物,他自感这离执笔写江湖的梦想还很远,于是选择了离开。而这次的离开改变了他一生的命运。

  郭靖遇到江南七怪得以入门,洪七公则让他武功渐臻极境。《东南日报》就是金庸的江南七怪,而《大公报》就是洪七公。

  《大公报》在晚清创办时,就以敢言立世,随时局几度易主。1926年被张季鸾、胡政之、吴鼎昌接办后,提出了“四不”方针:不党、不卖、不私、不盲。

image.png

  杭州《东南日报》

  这样的精神传统在报界独树一帜,《大公报》如深山幽谷的方外高人吸引着青年金庸。1947年秋,金庸打败了一百多名竞选者进入了《大公报》,后南下香港版《大公报》。最初直笔敢言、骨气凛冽的《大公报》让金庸武功精进,他兢兢业业地修炼着。但骨气如《大公报》,也有质变的一天。十年后,“”运动开始,虚、假、大、空的信息充斥着香港版《大公报》的头条。

image.png

  《大公报》刊登启事:面向全国公开招聘三名国际电讯编辑。

  “全国六十五县市粮食增产指标提前十年到达”、“我国煤、钢产量十五年内定超英国”。

  金庸在内地见过实景,知道这些都是假的。他说道:“我离开那里,是因为不能发表反对错误路线的意见,这实在太违反我作为新闻工作者的本意。”

  道不同,不相为谋。1957年冬,金庸离开了他的恩师。十年,质本洁来还洁去,金庸还是当年侠气凛然、直笔敢言的金庸。

image.png

  1950年,《大公报》旗下《新晚报》创刊,查良镛被调到《新晚报》,做了副刊编辑。

  03.

  侠之大者 为国为民

  杨过学过全真教、古墓派、功、打狗棒等武功,中年独创黯然掌。查大侠亦如是。

  从《东南日报》到《大公报》,金庸终成独当一面的侠客。在融汇两段报馆经验后,中年的他创立《明报》,确定了鲜明的立场:“不左不右,绝对中立”。同时,编辑方针要中立客观、公正真实。金庸说道:“报纸不应该歪曲事实,应该讲真话,不好讲的可以不讲。”

  《明报》中立敢言是其一,心系民生更是它作为文人报纸的精髓。

image.png

  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后,金庸找到昔日同学沈宝新,两人一起出资,创办了《明报》

  三年困难时期,内地许多人逃往香港,1962年5月达到高潮。香港弹丸之地,承载不了,只能将人堵在深圳的梧桐山一带,他们遭受着生命的威胁。一直保持中立的《明报》本不愿报道。但记者们从前方带回来的眼泪,让金庸不能视如不见,即便得罪一些人,他也要真实报道这些苦难。

  《明报》开始与其他大报抢新闻,这是金庸第一次勇立江湖潮头。

  金庸派遣了所有记者在前线采访、拍摄,甚至每天都送食品给难民,读者也受到感染,连日捐款。其他大报在这场无声硝烟中渐渐失声了,使得《明报》仅5月平均日销量就达到三万份。

image.png

  1963年,金庸(右)出售《倚天屠龙记》版权,此照片为签约仪式现场。

  期间金庸写了篇标题为“火速!救命!”的社评,一下子赢得民心。

  ……想到那些陷身于苦难中的同胞,谁都会感到恻然难过。我们极盼派人去救援,也极盼本港当局派人去救援。最宝贵的,是人的生命!最大的仁政,是救人性命!

  如果要问,金庸笔下的侠是什么?我想应该就是:“侠之大者,为国为民。”

image.png

  1989年金庸在明报大厦办公室。

  04.

  风云际变-英雄铩羽

  但侠,也是需要淬炼的。

  1963年,中国有一个“核裤论”,就是当了裤子也要造核子。文人金庸并不十分赞成造核武器,于是大笔一挥,写了一篇社评:“......请问几枚袖珍原子弹,有何用处?还是让人民多做几条裤子穿吧!”

  众媒体无不觉得核武器对于积弱的中国是一剂强心剂,但金庸看到了国家积贫的一面。他如此敢讲敢言,报业震动了,香港五大报纸群起围攻金庸。各大报纸指责他,“是毒蛇嘴里的玫瑰”,“坏人”,“伪善面孔”,“不是中国人”,但并没指名。

image.png

  金庸(查良镛)年轻时标致又帅气。

  大侠金庸单挑五大报,连日又发了几篇社评,表明自己反对核试验的立场,矛盾的种子因此种下。文革爆发后,香港工人暴乱,金庸发社评表示同情工人,也表明要克制暴力。但这遭到了政治异己的笔讨。报纸上出现了一些这样的词语:“汉奸”、“走狗”、“卖国贼”,甚至还有一篇奇怪的文章:

  绿村电台《特种狗经》介绍

  最佳汉奸狗胆豺狼镛

  是一只反骨阴湿恶狗

  而这些所指向的人,便是金庸。但他远没有想到的是,除了这些侮辱,更危险的还在后面。

  大时代激烈变幻,“查良镛”登上了暗杀名单。金庸在家收到了一个邮包炸弹,幸好被警察引爆,他只好暂避海外。逃得了和尚,逃不了庙,《明报》大楼经常受到异己捣乱。

  在这样的境地里,金庸时常想到自己笔下的英雄,“虽然害怕,但不可卑怯退缩,以致被我书中的英雄们瞧不起。”

image.png
image.png

  邓小平接见金庸

  在连续遭到精神侮辱,生命威胁后,他依旧不改初衷:“每一个阶段中,在坚持自己的主张时,都面对沉重的压力,有时甚至成为暗杀目标,生命受到威胁,但是非善恶既已明确,我决不屈服于无理的压力之下。”

  时人常感叹,金庸武侠世界里刀光剑影、风云变幻多么精彩,殊不知,金庸的报业人生亦不输他武侠的江湖。

image.png

  老年金庸

  金庸本人便说过:“写小说是副业,办报纸是主业”。人们记住的是他“气寒西北何人剑,声满东南几处箫”的风月江湖、是“十步杀一人,千里不留行”的铁血英雄、是“一点浩然气,千里快哉风”的侠义风骨。

  唯独很少有人记住“为国为民,侠肝义胆”的报人查良镛。金庸之所以是金庸,固然因为他塑造了一个美丽的武侠世界,但更多的,也是因为他为时代发出的声音。

  倪匡说:“凡有中国人的地方,都有人知道他的名字”,是的,但我更希望世人记住他是查良镛,而非金庸。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相关资料

展开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点击加载更多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金庸笔名由来
笔名由来当年金庸与梁羽生订下武侠小说之约时,曾想过笔名的问题。后来决定把自己名字的“镛”字一分为二,成为“金庸”。这就成为了他的笔名。金庸先生也用过其他的笔名,例如用姚馥兰(英文“YourFriend《你的朋友》”音译)写影话,如用林欢这笔名写影话也写电影剧本,在读者中间也曾留下较深刻的印象。金庸先生还有一个笔名,叫做查理,可能大家并不熟悉,这是他读高中时老师给取的名字。当时还是1940年,他读高中一年级时,因为写了一篇嘲讽训导主任的寓言故事《阿丽斯漫游记》。结果因“亵渎师长,败坏学风”而被革出校门。然而,这篇文章不仅显露了金庸的文学才华,也充分展示了他敢于反抗强权,追求真理与正义的精神和勇气。到衢州中学后,金庸开始向东南地区的一家大报《东南日报》投稿。老师替他取了一个笔名――“查理”。“查理”撰写的《一事能狂便少年》、《千人中之一人》等文章,陆续在《东南日报》副刊《笔垒》上发表,得到好评...
· 你知道,金庸是如何给武侠小说中的人物取名字的吗?
金庸的著作家喻户晓,他的武侠小说文采丰富、有口皆碑,他著作中的人名更是取得独特超凡,飘逸脱俗。如:马五德、左子穆、段誉、龚光杰、干光豪、钟灵、容子矩、孟述圣、司空玄、葛光佩、木婉清、钟成仇、辛双清、甘宝宝、云中鹤、褚万里、傅思归、古笃诚、朱丹臣、郁光标、吴光胜、高升泰、段正淳、刀白凤、秦红棉、巴天古、段廉义、杨义贞、高智升、范骅、华赫艮、过彦之、柯百岁、崔百泉、慕容博、蔡庆图、丁春秋、鸠摩智、王语嫣、姚伯当、司马林、诸保昆、司马卫、范百龄、唐光雄、邓百川、包不同、慕容复、风波恶、全冠清、张全祥、乔峰、白世镜、李春来、李延宗、努儿海、易大彪、乔三槐、鲍千灵、薛慕华、游骥、向望海、单仲海、阮星竹、游坦之、苏星河、公治乾、康广陵、李秋水、武潘安、符敏仪、庄聚贤。这些名字在目前的户籍资料中都鲜有见到,说明金庸在起名字的问题上是非常有办法的,不是随便用个俗语名,比有些父母给孩子起名还认真。所以,金庸...
· 金庸小说中人物名字的由来金庸小说人物姓名考
(一)阿朱、阿紫——二姐妹是《天龙八部》段正淳与阮星竹之女,自小分离,后一为慕容氏的婢女,一为星宿派的顽徒。朱紫是一个母亲所生,而性格、品质迥异。其名取自《论语》。《论语·阳货》:“恶紫之夺朱也。”何晏集解:“朱,正色;紫,间色之好者。恶其邪好以乱正色。”后因以“朱紫”比喻以邪乱正或真伪混淆。《后汉书·陈元传》:“夫明者独见,不惑于朱紫。”又比喻人品的高下。刘峻《广绝交论》:“雌黄出其唇吻,朱紫由其胆。”由是观之,查氏以“朱紫”为二姝命名,爱憎之情不言自明矣。[附:乔峰]乔峰本名萧峰(萧姓为辽国大姓),其姓得自养父农户乔三槐。“乔”字已暗含其并非本姓(“乔”在字义上有“装假”、“改扮”意,如乔装,乔模乔样等,《水浒》有“李逵寿张乔坐衙”)而“峰”字又遥接其父之名“远山”。(二)丁典和凌霜华——《连城诀》中一对命运悲惨的爱侣。丁,有遭逢的意思。《后汉书·岑彭传》:“我喜我生,独丁斯时。”有词...
· 金庸
(1924年3月10日-),原名查良镛,是知名的武侠小说作家、及新闻学家、企业家、政治评论家、社会活动家,中国作家协会名誉副主席,《中华人民共和国香港特别行政区基本法》主要起草人之一、香港最高荣衔“大紫荆勋章”获得者、华人作家首富。金庸在1948年移居香港,是香港《明报》创办人,并着有“飞雪连天射白鹿,笑书神侠倚碧鸳”及《越女剑》等15部武侠小说,作品脍炙人口,亦被改编成影视剧集、游戏、漫画等产品。
· 金庸
笔名当年金庸与梁羽生订下武侠小说之约时,曾想过笔名的问题。后来决定把自己名字的“镛”字一分为二(金庸于2007年出版的《金庸散文》中亦有提到),成为“金庸”。这就成为了他的笔名。他还有“查理”、“姚馥兰”、“乐宜”和“林欢”等笔名。作品金庸的作品以小说为主,兼有政论、散文等。自1955年的《书剑恩仇录》开始至1972年的《鹿鼎记》正式封笔,共创作了十五部长、中、短篇小说。长篇小说几乎每隔十年就会掀起一股热潮。小说金庸小说之间经常有所关系,除了《射雕》三部曲、《天龙八部》与《笑傲江湖》外,《碧血剑》与《鹿鼎记》,《书剑恩仇录》与《飞狐外传》与《雪山飞狐》皆有关联。金庸曾把所创作的十五本小说中的十四本名称的首字联成一副对联:飞雪连天射白鹿,笑书神侠倚碧鸳(见《鹿鼎记·新序》)。1970年的《越女剑》未入对联内。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