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人物百科

郑和下西洋的真正意义是什么 他对中国的发展都带来了哪些积极作用

2019-10-14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1122
转发:0
评论:0
郑和下西洋的真正意义是什么他对中国的发展都带来了哪些积极作用,明成祖朱棣虽然是从侄子手里夺来的皇位,但是他开创的永乐盛世是明朝相对繁荣的一

  明成祖朱棣虽然是从侄子手里夺来的皇位,但是他开创的永乐盛世是明朝相对繁荣的一个时期,所以这位皇帝的功劳还是十分大的,除了修订永乐大典,这位皇帝还十分注重海外交流,著名的郑和下西洋就是在他的鼎力支持之下进行的,那么郑和下西洋的真正意义又到底是什么?他对中国的发展都带来了哪些积极作用呢?

image.png

  郑和是云南昆阳人,祖籍来自神秘的西域,他原本的姓氏是马,被皇帝赐姓为郑。洪武十四年,年轻的小郑和刚满十岁,便强行被征南将军傅友德进行阉割,又通过了一系列的严格训练,做起了燕王的侍宦。也就是服侍燕王的小太监。正是这样的一种经历他与燕王从小生活在一起,结成了患难知己。善良的郑和有强壮的体魄格、坚强的意志、恢宏的志向,身为宦臣但是在三十五岁以前却一直随军出征,辅佐燕王建下了汗马功劳。

image.png

  燕王即帝位,也就是后来的成祖,国内的战争告一段落以后,国泰民安,郑和便被派出使海外,从事对外工作。他先后七次(实际上为八次)下西洋,六次都是在成祖时代。他第一次出航是在1405年7月11日,此后海上生活便成为家常便饭。古代的出航可不如现在这么轻松一去可能就是很多年。到了第六次出航时,他已经五十二岁了。直到成祖去世那年,他还赴旧港宣抚,但历史学家并没有把这一次的出海计在七次下西洋之内。

image.png

  他们第一次是在苏州的刘家港起航,至福建的五虎门,这么做的原因是为了等待东北风起,只有顺风顺水,十天才能抵达占城新洲港,稍作停留再转爪哇;经旧港、苏门答腊、锡兰,最终抵印度海岸。第二、三次及第六次均止步于印度洋一带。第四、五、七次都航行到了波斯湾、红海、阿拉伯沿海及非洲东海岸,游历近三十个国家。

image.png

  郑和之所以率领这一支空前绝后声势浩大的海上舰队到各国,身上的任务主要有三个。一是为追寻惠帝。洪武三十一年,明太祖逝世,皇太孙于第二年即位为惠帝,这使燕王非常不满。''靖难之役''后,燕王最终取得帝位,据说惠帝逃亡海外,使他耿耿于怀记恨在心,因此派郑和负责这个高度机密的政治任务。二是为宣扬国威,让海外的人知道我们朝廷的威严和富足。三是为发展海外贸易,因为从宋元两代开始,已经有很多海外商人前来交易经商。 郑和航海远征三十年,就个人而言他已成为南洋各国人民的崇拜对象。爪哇人民甚至为他建立起庙台,出海之前都会上三炷香以求得到郑和的保佑。至于他对国家和民族以及南洋各友国的贡献,更是非凡卓越。

image.png

  一是国威远扬。郑氏纵横海上三十年间,海外各国主动来华入贡的有五十多个国家和地区。甚至有许多国家的国王亲自来华对成祖上贡叩拜。但是令人难过的是有三位国王因为舟车劳顿水土不服最终医治无效死在中国。时年二十八岁。从这些史实不难看出当时我国威势的空前浩大,以及各国臣服的忠诚。二是人文交流。这些航海经验给中华民族带来了极大的改变,使我们的民族从此开始认识海洋,并勇于跟随郑和下西洋,再苦再累都咬牙坚持。尤其是船员们回来时,把在南洋所见所闻,亲身经历都告知父老亲友。三是造船业得到了极大的发展。成祖时代是中国历史上造船业的鼎盛时期。造船人员们克服了技术上的种种困难,发展了精密的造船技术和利用高度发达的科学知识,几年间造成大约一千七百艘航船。

image.png

  小编觉得虽然很多人都对此次的郑和下西洋诟病不已,认为这样的活动只是为了一个皇帝的虚荣心,除了劳民伤财没有任何意义,但是虽然出发点并不怎么高尚,但是这次下西洋对中国的意义还是不能够忽略的。读过西方史的人,都很敬佩和赞叹外国航海家的伟大和勇气。可是我们必须要知道,郑和的初次的航行,却比西方著名航海家们早了近一个世纪。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相关资料

展开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点击加载更多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郑和下西洋的意义明朝郑和七次下西洋的意义
郑和下西洋的意义明朝郑和七次下西洋的意义郑和下西洋的意义:郑和(1371-1433),回族,原姓马姓何,外号三宝,又名三宝,云南昆阳(今晋宁)宝山乡志代村人昆阳街)。中国明代航海家、外交官、宦官。那么郑和下西洋有什么意义呢?郑和的伟大创举具有重大的历史意义和深远的影响。它不仅是中国人民的光荣,也是全人类的骄傲。郑和西洋使我国古代航海事业达到顶峰,成为十五、十六世纪世界大航海时代的先驱。郑和下西洋是世界古代航海史上第一次大规模、技术先进、范围广泛的洲际航行。这比哥伦布远航美洲大陆、比达伽马绕好望角远航印度早87年。早92年,比麦哲伦环球航行早114年。郑和下航期间的造船、天文航海、地质航海、季风应用、航海气象预报技术和航海知识,均处于世界领先地位。郑和下西洋不仅是中国古代航海的巅峰,也是世界航海事业发展的里程碑。郑和下西洋促进了对外贸易的扩大,促进了中外经济交流与发展。郑和下西洋期间,通过多...
· 郑和下西洋的意义明朝郑和七次下西洋的意义
郑和下西洋的意义:郑和(1371年-1433年),回族,原姓马名和,小名三宝,又作三保,云南昆阳(今晋宁昆阳街道)宝山乡知代村人。中国明代航海家、外交家、宦官。那么郑和下西洋的意义何在?郑和下西洋的伟大创举,具有重大的历史意义和深远的影响,既是中国人的光荣,也是全人类的自豪。郑和下西洋,推动我国古代航海事业达到顶峰,成为十五、十六世纪世界大航海时代的先驱。郑和下西洋是世界古代航海史上时间早、规模大、技术先进、活动范围广的洲际航海活动,比哥伦布到达美洲大陆的航行早了87年,比达·伽马绕过好望角到达印度的航行早了92年,比麦哲伦的环球航行早了114年。郑和下西洋时的船舶建造、天文航海、地文航海、季风运用和航海气象预测等方面的技术和航海知识,在当时都处于世界领先地位。郑和下西洋不仅是中国古代航海事业的顶峰,也是世界航海业发展的里程碑。郑和下西洋,促进海外贸易扩大,带动了中外经济交流与发展。郑和下...
· 郑和下西洋的真正目的究竟是什么?
说起明朝的海洋政策,人们常有太多的偏见。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的禁海令,“片板不许入海”,已经成为闭关锁国的符号,乃至于四、五百年以后中国的不幸遭遇,大都因为找到了这个根源,而让有些人平息了一点痛苦的焦虑,或找到了发泄愤怒的对象。为当今的中国人提供这种标签的,来自于西方人对中国历史的片面解读。失去自信的中国人,丧失了话语权,默默无语地接受了它。在这种对历史标签化、符号化的错误理解中,历史的真相要么被歪曲,要么隐而不见。它影响了我们对自己历史的理解,也影响了对现实的认识。明朝的海洋政策,在中国历史上确实具有很重要的地位。它既承上启下,又体现了全球历史巨变时期,中国海洋政策的走向。仅仅以外部的角度看待明朝的海洋政策是不够,仅仅从内部的视角对它进行考察,也是片面的。明朝200多年的历史,其海洋政策可以清晰地分成两个阶段,划分界限大致可以放在西元1500年左右。这两个阶段是如此的不同,以至于人们常把明...
· 揭秘:郑和下西洋的真正使命是什么?
导读:有关郑和屡次下西洋的目的究竟是什么的问题,众说纷纭,流传最广的便是:郑和下西洋是为了寻找建文帝的踪迹。那么,郑和下西洋的使命究竟是什么呢?网络配图明朝建立前后,倭寇猖獗,边患频仍。明太祖朱元璋一怒之下,断绝中日交往,实行海禁。朱棣夺得帝位后,希望四海宾服,便试着开放海禁。岂料这一来却让日本浪人钻了空子,如潮水般涌来。“倭寇”势力渐大,越闹越凶,甚至有时候明朝官军都不能敌。顾炎武《天下郡国利病书》记载:“永乐二年四月,夷船一十一只,寇穿山,百户马兴与战死亡。寻寇苏州府松江府诸处。”日本浪人仅凭十几只木船,在中国东南沿海一带如入无人之境。“鬼子”进村,烧杀淫掠。中国百姓避之不及,纷纷逃难。必须指出的是,明朝所谓“倭寇”,与后来大举进攻中国的日寇不同,不是政府正规军,而是日本政府也管不了的海匪。就像21世纪的索马里海盗,索马里政府也奈何他不得。尽管如此,明成祖朱棣还是决定采取中国传统“告御...
· 郑和下西洋的成果是什么?下西洋时有哪些困难
郑和下西洋是中国古代规模最大、出行船只最多、航海时间最久、历史影响最为深远的一次海上航行,甚至比起欧洲来说,中国的航海事业足足领先了近一百年。郑和下西洋的事迹令世界各国为之瞩目,同时向世界各国传达了明朝实力强盛、明朝不容小觑的现状,郑和下西洋是世界范围内的伟大的壮举之一。郑和之所以能够成功下西洋,除却郑和本人能力出众以外,同样离不开明朝在位皇帝的大力支持,如果失去了中央政府的支持,郑和下西洋很难成行。那么郑和下西洋在位皇帝是谁,他是一个怎样的人,他为什么会支持郑和下西洋呢?朱棣,大明王朝的第三位皇帝,朱元璋的第四个儿子,曾为燕王。公元1376年,朱棣来到凤阳老家,在此处住了将近四年多,这一段民间生活对朱棣的影响极大,让他有了想要改善民间疾苦的宏伟愿望。在父亲朱元璋死后,皇孙朱允炆继位,没能成为皇帝并没有改变朱棣最初的想法,公元1399年8月6日,燕王朱棣发动了靖难之役,以清君侧为口号,将皇...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