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人物百科

朱元璋的军户军屯制为什么会?原因是什么?

2019-10-14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1320
转发:0
评论:0
朱元璋的军户军屯制为什么会破灭?原因是什么?,历史上的中原大一统王朝为了应对外来入侵和内部动乱都拥有着相当规模的军队,如秦

  历史上的中原大一统王朝为了应对外来入侵和内部都拥有着相当规模的军队,如秦汉,隋唐,元明清,但各朝都受制于那个时代的经济规模和人口规模,军队数量少有超过百万的(宋朝较特殊)。因为庞大的军队会消耗大量的国家资源,尤其是供养军队所需的粮食。因此,能否处理好维持相当规模的军队和资源供给之间的关系,成为了历代王朝所头疼的事。

  这两者的关系一旦处理不好,便会危及到王朝的统治。如汉武帝时期,汉朝军力强盛,四处征伐,甚至深入漠北北击匈奴,一系列的胜利让汉武帝的荣耀达到了前代帝王所不曾有的巅峰。但是,到了武帝晚年,却因军事过度消耗国力,使得“海内虚耗,户口减半”,让汉朝有了“亡秦之迹”。

image.png

  然而,在明朝,明太祖朱元璋却曾不无得意的说过这么一句话,“吾养兵百万,不费百姓一粒米”,这里的百万不是虚指,而是实数,因为明朝在朱元璋时期确实拥有着一支一百八十万的庞大军队,并且朱元璋所说的不费百姓一粒米虽有些夸大,但与其他王朝相比,朱元璋时期百万明军所需的庞大供给确实没有给百姓带来很大的负担。产生这种独特现象的原因就在于朱元璋确立的军户制和军屯制度。

  但有意思的是,被朱元璋所津津乐道的“不费百姓一粒米”的军户和军屯制并没有过太多就遭到了破坏,并且在这种制度下军队的战斗力也愈发下降。那么,为什么如此“好”的一个制度会遭到破坏并影响军队战斗力呢?要想探究这个问题,便要先谈一下这个被朱元璋称为“不费百姓一粒米”的军户军屯制到底是怎么回事。

  元朝末年天下混战不断,群雄割据。朱元璋自应天起家,最终依靠庞大的明军统一了全国。因此,在反元战争中逐渐形成的明军在一开始便拥有着庞大的规模和很强的战斗力。明朝建立后,国内局势仍然不太平,元朝的残余力量实力仍然不可小觑,因此,维持明军的数量对于新生的明帝国来说是非常重要的。同时,因为元末的战乱,人口锐减,导致了大量的土地抛荒。针对以上两点,朱元璋便在唐朝“府兵制”的基础上构思出了一个他认为极为完美的制度,即“军户军屯制”(卫所制度)。

image.png

  朱元璋本着寓兵于农的设想,首先将天下户口分为民户和军户,军户世代当兵,平时耕作,战时参战。又将全国军队划分为近四百个卫所,每卫有兵五千六百人,并将这些卫所分布全国各地。同时,明朝廷将大量的土地分配给各卫士兵,实行屯田,并详细的规定了各处卫所士兵进行守卫和耕作的比例,如明制,处于边境的卫所要有三分的士兵担负守备任务,余下的七分士兵则进行耕作,军屯所收获的粮食全部供给士兵。

  因此,我们会发现朱元璋时期制定并实行的军户军屯制度在当时有着很多好处。一是实行军户制,对于稳定军队数量和战时快速动员、征调军队有着莫大的好处;二是军屯制实现了兵农合一,军屯收获粮食全部供给军队,减少了国家负担;三是避免了由国家四处提供军需而导致的转运过程中的巨大消耗。 所以军户军屯制对于稳定明军数量和战斗力,巩固明初的统治发挥了很大的积极作用。

image.png

  但这种被朱元璋在理想中认为是完美无缺的制度却也有着致命的缺陷,即在封建农耕时代,保证生产的根本便是要拥有土地,因此建立军屯军户制的根本也是土地。要命的是,朱元璋在制定制度时却没有考虑到随着时间的流逝,人口是会大量增长的,而土地则有可能会被兼并。有明一代,土地兼并的现象十分严重。在民田已无法满足权贵们贪欲的时候,军屯的土地自然就被他们惦记上了。各种达官显贵,军官将领,乃至于领兵宦官都纷纷将手深入到了军屯的土地上,大片军田被侵占。

  《明实录》曾记载兵部尚书王骥的上疏 ,他称:“国初,贵州二十卫所屯田、池塘共九十五万七千六百余亩”,但王骥在巡视后发现,才过去几十年,这九十六万亩的土地和池塘就已经是“徒存虚名”,正所谓“良田为官豪所占”,“贫穷军士无寸地可耕”。又有镇守太监王贵,在陕西任职期间,霸占军队屯田一万亩,有屯田兵士一千多人被迫为其耕种,这些军户们在军屯被兼并的情况下的生活愈发难过,史载:“军士妻子,衣食不给,皆剜蕨根度日”, 而原本应担任起耕战职责的军士们则“饮恨吞声,无可控诉”。

image.png

  同时,应注意的是,屯田的军士们还有整个家庭需要供养。开国初期的军户家庭,随着一代又一代的繁衍,人口只会越来越多,但能让他们进行生产满足所需的屯田则越来越少,这使得很多军户家庭的生活越来越糟糕,军户们的待遇越来越差,当对军屯土地的侵占之风愈演愈烈之时,军士们的大逃亡便开始了。

  面对士卒大量逃亡,明军的将领军官们并不严加管理,反而乐于放纵他们逃亡。因为士卒逃亡后,军官便可以吃逃亡士卒的空额,于是各地卫所的士兵缺额越来越严重,到了正统三年(公元1438年),逃亡明军已达一百六十万之众,剩下的也尽是些老弱病残,再也谈不上有何强大的战斗力了,军户军屯制寓兵于农的设想彻底,而明军的战力也因此变得越来越弱。

  因此,综上所述,朱元璋在明初所创立的号称“养兵百万,不费百姓一粒米”的军户军屯制度尽管在建国之初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但却在后来短短的几十年中因土地兼并的愈演愈烈,军士大量逃亡而破产。使得明军的战斗力也越来越弱,最终迫使明朝开始了征兵和募兵制的改革。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相关资料

展开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点击加载更多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府兵制为什么成为唐朝的鸡肋主要的原因是什么
府兵制为什么成为唐朝的鸡肋,是很多人要的问题?下面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解答。在李世民的率领下,唐军扫灭群雄,包举宇内,先后消灭薛举、刘武周、王世充、窦建德、刘黑闼、辅公袥、梁师都,平定东和西域诸国,创建了史无前例的“天可汗”政治联盟。在李世民的治下,唐朝达到了之前历史上前所未有的高度。而李世民之所以能取得如此高的成就、唐军之所以如此强大,其实得感谢府兵制度。府兵制并非李世民首创,它酝酿于北魏、创建于北周、成熟于隋朝、兴盛于唐朝。可以说,李世民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发展起了府兵制。然而,府兵制虽能统一天下,却不能长盛不衰,唐玄宗时期,府兵制即走到末路,成了不得不舍弃的鸡肋。公元749年,“折冲诸府无兵可交”,府兵制宣告结束。那么,存在了将近两百年的府兵制是怎样建立起来的?又是如何一步步发展到灭亡的呢?一、唐朝之前公元543年,西魏、东魏爆发邙山之战。此战,西魏大败,六万精兵毁于一旦。战败后的大将...
· 朱元璋为什么会出家为僧出家的原因是什么
话说,当历史的时光走到元朝至正四年的时候,当时的大元帝国的皇帝就就收到了一个令他感到很头疼的消息,即:黄河泛滥了。这一下就导致大约几十万人都沦为了难民。当然,对于元朝皇帝而言,他们始终也没有把老百姓当人看,然而,尽管如此,他们依然感到头疼。因为,无论如何,如果从历史上看,这种情况都容易导致人们突然掀起造反的大旗。也正是在这样的一个时代背景下,中国历史上一位鼎鼎大名的人物——朱元璋,出家为僧了。那么,这究竟是咋回事呢?下面咱们就一起前往查看一番。首先,当这次灾难降临之后,当时年仅17岁的朱元璋,可就悲催了。因为,在四月初四,他的父亲刚刚饿死;四月初九,他的大哥也饿死了;四月十二日,他的大哥的长子饿死了;二十二日,他的母亲也饿死了。显然,这种接连发生的不幸,让当时的朱元璋一下子就成为了一个世界上最可怜的人。当然,眼看着自己的亲人,一个个饿死,朱元璋唯一发泄的方式就是失声痛哭。可是,当他哭完之后...
· 朱重八为什么会改名为朱元璋?真实原因是什么?
今天小编为大家带来了一篇关于朱元璋的文章,欢迎阅读哦~首先,我们来说说:朱重八为什么会改名为朱元璋?我们认为,原因有两点。朱元璋出生于公元1328年10月21日,时年正值元文宗天历元年九月十八日。出生后,在家中排行老八,于是,父亲朱五四便将其取名为:朱重八。其实,在濠州农村,朱重八这个名字,并没有什么异样,大家都是庄稼人,也没啥文化,名字只是个符号。所以,农村家庭生个孩子,随便起个名字,很正常,甚至在农村,还流行给孩子起个歪名,老人说:歪名,好养活!比如,以前的农村,经常能听到张二狗、李二蛋等类似的名字,想象一下,是不是这么回事?所以,在没有参军之前,朱元璋一直用的就是“朱重八”这个名字,习惯了,也就成自然了!但是,加入义军之后,一切都在发生着悄悄的改变!首先,是朱重八的生活环境变了。以前朱重八过的是游僧的生活,走到哪里,化缘到哪里,独来独往,也没有人管束,自由惯了,没人说他的名字有何不妥...
· 朱元璋为什么要常遇春的老婆?原因是什么
朱元璋为何杀常遇春的老婆,就因为常遇春惧内,这是很多读者都比较关心的问题,接下来就和各位读者一起来了解,给大家一个参考。说起常遇春,很多人会想到金庸的武侠小说《倚天屠龙记》中,曾经被张无忌救下来的那位武力不俗的大汉,只可惜当时张无忌学艺不精,给常遇春用的药太过刚猛,导致常遇春每逢阴雨天气就浑身疼痛,年不过四十就暴毙而亡。常遇春得知自己只能活到四十岁后,不但不怪张无忌,反而认为人生在世,如果不闯出一番事业,就算活过二十都嫌多,而自己能活到四十岁,足够他作出一番惊天动地的事业,可见他为人十分豪气。而在历史上,常遇春乃朱元璋手下头号大将,他虽出生平民,但自学成才,不仅善于骑射,更是十八般武艺样样精通,战场之上杀敌无数,作战骁勇。可谓当世虎将。只可惜他一生征战无数,却不是马革裹尸,或者在家中安详晚年,老死在病榻上,而是在洪武二年北伐中原之时,莫名暴卒于军中,让人惋惜。最初,常遇春在刘聚手下做事。然...
· 廖永忠为什么会被朱元璋赐死?原因是什么
嗨又和大家见面了,今天小编带来了一篇关于此将是朱元璋第一个赐死的功臣,朱元璋赐死他的理由好特别的文章,希望你们喜欢。廖永忠是安徽巢县(今为巢湖)人,年少有大志,武力过人,有谋略。元末年,天下大乱,流寇四起。廖永忠为保卫乡里,与兄廖永安集结水军,盘踞水寨。后听说朱元璋驻扎在和州,两人率军前往投靠,成为朱元璋麾下水师领袖。不久,廖永安在征讨张士诚时被俘身亡,廖永忠接替兄长职务,成为水军统帅。廖永忠战功赫赫。与汤和共讨方国珍,平定浙东。又俘陈友定,平定福建。与朱亮祖攻克广州,平定广东。被朱元璋盛赞为“忘躯拒敌,可谓奇男子”。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在朱元璋与陈友谅激战鄱阳湖时,廖永忠用兵如神,杀掉顽敌陈友谅。朱元璋喜不自禁,亲手写了“功超群将,智迈雄师”八个大字,制成匾额赏赐给他。不过,廖永忠这么大的功绩,朱元璋建国后,却没有对他封公,只封为“德庆侯”。为什么来?朱元璋有解释:“廖永忠在鄱阳湖作战时,...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