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景润早年都经历了哪些事情 中国著名数学家陈景润简介
陈景润(1933年5月22日-1996年3月19日),男,汉族,无党派人士,福建福州人,当代数学家。
1953年9月分配到北京四中任教。1955年2月由当时厦门大学的校长王亚南先生举荐,回母校厦门大学数学系任助教。1957年10月,由于华罗庚教授的赏识,陈景润被调到中国科学院数学研究所。1973年发表了(1+2)的详细证明,被公认为是对哥德巴赫猜想研究的重大贡献。1981年3月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曾任国家科委数学学科组成员,中国科学院原数学研究所研究员。1992年任《数学学报》主编。
1996年3月19日下午1点10分,陈景润在北京医院去世,年仅63岁。
2018年12月18日,党中央、国务院授予陈景润同志改革先锋称号,颁授改革先锋奖章,并获评激励青年勇攀科学高峰的典范。
人物生平
1933年5月22日,出生于福建省闽侯县(今福州市仓山区城门镇胪雷村)。
1948年2月考入福建师范大学附属中学前身福州英华高一上春季班。
1950年夏高三上提前考入厦门大学数理系。
1949年至1953年,他就读于厦门大学数学系。大学毕业后,由政府分配至北京市第四中学任教。
1953-1954年在北京四中任教,因口齿不清,被“停职回乡养病”。
1954年调回厦门大学任资料员,同时研究数论,对组合数学与现代经济管理、科学实验、尖端技术、人类生活的密切关系等问题也作了研究。
1955年2月经当时厦门大学的校长王亚南先生推荐,回母校厦门大学数学系任助教。
1956年,发表《塔内问题》,改进了华罗庚先生在《堆垒素数论》中的结果。
1957年9月,由于华罗庚教授的重视,调入中国科学院数学研究所任研究实习员。
1960-1962年,转入中科院大连化学物理所工作。
1962年任助理研究员。
1965年称自己已经证明(1+2),由师兄王元审查后于1966年6月在科学通报上发表。
1966年发表《表达偶数为一个素数及一个不超过两个素数的乘积之和》(简称“1+2”),成为哥德巴赫猜想研究上的里程碑。
1973年他在《中国科学》发表了“1+2”的详细证明并改进了1966年宣布的数值结果,立即在国际数学界引起了轰动,被公认为是对哥德巴赫猜想研究的重大贡献,是筛法理论的光辉顶点。他的成果被国际数学界称为“陈氏定理”,写进美、英、法、苏、日等六国的许多数论书中。这项工作还使他与王元、潘承洞在1978年共同获得中国自然科学奖一等奖。
1974年被重病在身的周总理亲自推荐为四届人大代表,并被选为人大常委会委员。
1975年1月,当选为第四届全国人大代表,后任五、六届全国人大代表。
1977年破格晋升为研究员。
1979年完成论文《算术级数中的最小素数》,将最小素数从原有的80推进到16,受到国际数学界好评。
1979年应美国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之邀前往讲学与访问,受到外国同行的广泛关注。
1980年当选中科院物理学数学部委员。(院士)
1981年3月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
1988年被定为一级研究员。
1992年任《数学学报》主编,荣获首届华罗庚数学奖。
1996年3月19日下午1点10分,陈景润在北京医院去世,年仅63岁。他为科学事业做出的最后一次奉献是:捐赠遗体供医院解剖。
主要成就
他在数学领域里的研究硕果累累。他写成的论文《典型域上的多元复变函数论》于1957年1月获国家发明一等奖,并先后出版了中、俄、英文版专著;1957年出版《数论导引》;1959年莱比锡首先用德文出版了《指数和的估计及其在数论中的应用》,又先后出版了俄文版和中文版;1963年他和他的学生万哲先合写的《典型群》一书出版。他发起创建了计算机技术研究所,也是中国最早主张研制电子计算机的科学家之一。
1957年,陈景润被调到中国科学院研究所工作,做为新的起点,他更加刻苦钻研。经过10多年的推算,在1965年5月,发表了他的论文《表达偶数表示一个素数及一个不超过2个素数的乘积之和》。论文的发表,受到世界数学界和著名数学家的高度重视和称赞。英国数学家哈伯斯坦和德国数学家黎希特把陈景润的论文写进数学书中,称为“陈氏定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有价值
- 一般般
- 没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