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人物百科

清朝数学大师梅文鼎晚年的故事,生命的最后15年中一如既往的研讨学问

2019-10-14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1164
转发:0
评论:0
清朝数学大师梅文鼎晚年的故事,生命的最后15年中一如既往的研讨学问,为拜会老友,访求典籍,安排历算著作的刊刻,梅文鼎于72岁再度出游,漫游路线与

  为拜会老友,访求典籍,安排历算著作的刊刻,梅文鼎于72岁再度出游,漫游路线与十多年前大致相同,先是接受福建落台的邀请一同入闽,取道武夷山侧,一路追寻先贤遗迹,观赏游览。因为李安卿等老友都在北京,他南下只见到历算名家林侗人,于是,梅文鼎复改道北上,游历了齐楚吴越,到了河北,直隶巡抚李光地的府邸由河北的大名迁至上谷,梅文鼎应老朋友之邀,在上谷兴致勃勃地住了下来,一边指导李光地之子李钟伦研究数学,一边整理旧作,著述新篇。这段时间,李光地先后为他安排刻印了《历学疑问》、《三角法举要》、《交食蒙求》等九种著作,由此可见他们的友谊之深。

image.png

  1705年,康熙皇帝南巡,李光地以抚臣的身份雇从。他曾经向康熙推荐过梅文鼎的《历学疑问》,康熙提出这次南巡回来时要召见梅文鼎,于是在这年4月,李光地陪同梅文鼎在德水的御舟中拜见了康熙皇帝一连三日,康熙与这位大科学家促膝长谈,详细地询间关于历算研究的种种情况,不仅设宴款待梅文鼎,在临别时,还挥笔写下“绩学参微”四个颜体字送给他,这便是梅文鼎的书房名为“绩学堂”的由来。康熙皇帝对李光地说:“历象算法,联最留心此学,今鲜知者,如梅文鼎真仅见也。其人亦雅士,惜乎老矣。”

image.png

  因为梅文鼎年事已高,康熙皇帝下诏给两江总督,调梅文鼎的孙子梅压成供奉内廷,钦赐监生,在蒙养斋任编汇官。次年又钦赐举人,两年后再赐进士.有一次,康熙皇帝在召见梅压成时说:“汝祖留心历律多年,可将《律吕正义》寄一部去令看,或有错误,指出甚好.夫古帝王有都、俞、吁、弗四字,后来止有都、俞。即朋友之间,亦不喜人规劝。此皆是私意。汝等须要竭力克去,则学问自然长进。可将此意写与汝祖知道。”康熙皇帝希望梅氏祖孙坦率、真诚地与他研讨学问,宁可直谏己过,不必以虚文掩饰。这是一位中国历史上罕见的热心科学的帝王,他与一位民间科学家之间因探讨学间而产生的友情与信任,令人赞叹。

image.png

  康熙四十五年(公元1706年),梅文鼎遇到了他丧妻以来的又一次沉重打击,他的得意门生李钟伦英年早逝,接着,儿子以燕也先他而去.白发人送黑发人,梅文鼎心力交瘁,大病一场,所幸李府医疗条件甚好,加上梅文鼎心胸开阔,3个月后,又恢复了健康。病愈以后,梅文鼎即南归故乡。在他生命的最后15年中,他仍然一如既往地与学者研讨学问,潜心整理平生所著历算书稿,终老不倦。

image.png

  在故乡柏视山口,梅文鼎一方面是身怀绝学的科学家,另一方面是极受乡邻敬重的族长。所以,回到故乡,他竟以读书治学同徉的态度来管理族中事务。他极为重视编修族谱,主张依照苏、欧谱法修订,如实记述家庭发展状况,反对牵强附会地攀附门第,要以祖上勤勉好学的品行来教育族中子侄,“使人各知所自始,则天下可为一家。”他还常常著文,表彰乡里先贤的业绩,使之成为乡民学习的楷模.例如他在《避迹录·小引》,中记述了同乡隐士沈耕岩宁可隐姓埋名藏在深山”“年,清贫自守,也不户魏忠贤一伙妥协的事迹,他的儿子沈元佩冒着兵火瘴气,万里寻父,从西南边睡将老父迎回故乡。文章写得十分感人。由于梅文鼎重视教化,以身作则,所以,在他任族长期间,“梅氏无公庭狱讼几三十年,族属数千人,无敢博戏者,或侮其父兄,僻宗祠扑击之甚痛。君段,赴吊哭失声。”

image.png

  梅文鼎日常生活非常简朴.粗茶淡饭,从不奢侈。但乡里公益之事,无论大小,他均带头筹划,便利乡民。村里修桥,他带头捐款,号召乡民凡家有田在河西者,都要出钱出力.80岁时,他主持重修了梅氏宗祠.原来的梅氏祠堂是300多年前质齐公修建的,靠近宛溪。天长日久,溪水改道,冲刷墙基.祠堂破损严重,族中想修,苦于财力不足,久未动工。于是,梅文鼎亲自规划,捐资筹款,用了6年时光将祠堂修缮一新。祠内设置不奢侈,另加盖了20多间书屋讲堂,名为文峰家塾,供子孙学习之用。梅文鼎常去家塾督促勉励后辈刻苦攻读,就象当年祖父对他一样。

image.png

  康熙六十年(公元1721年)秋,这位一代科学宗师与世长辞。在他生命的最后几个月,康熙皇帝让他的孙子梅压成回乡省亲,侍奉汤药。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评论 {{commentTotal}} 文明上网理性发言,请遵守《新闻评论服务协议》
游客
发表评论
  • {{item.userName}} 举报

    {{item.content}}

    {{item.time}} {{item.replyListShow ? '收起' : '展开'}}评论 {{curReplyId == item.id ? '取消回复' : '回复'}}

    回复评论
加载更多评论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清朝梅文鼎有哪些成就?除了数学还有天文
清初西方科学知识的传入,对梅文鼎产生了巨大影响。一生博览群书,著述80余种。文鼎从小受家学熏陶,后从师学习天文历算知识,不仅能懂其历理,且能“发所以立法之故,补其遗缺”。他一生著述正多,绝大部分是天文、历算和数学著作。他之天文历算和数学著作大致可分为五类:一是对古代历算的考证和补订,二是将西方新法结合中国历法融会一起的阐述;三是回答他人的疑问和授课的讲稿,四是对天文仪器的考察和说明;五是对古代方志中天文知识的研究。总计达66种。其数学著作达26种,冶中西数学于一炉,集古今中外之大成,总名之曰《中西算学通》。天文学梅文鼎中西天文学的造诣都很深,天文学著作有40多种,纠正了前人的许多错误。梅文鼎非常注重天象观测,创造了不少兼收中西方特色的天文仪器,如璇玑尺、揆日器、侧望仪、仰观仪、月道仪等。在这些方面的贡献,对当时和后世融会贯通中西方天文学具有很大作用。中国传统历法,以元代郭守敬《授时历》最为...
· 未解决的数学问题
千禧年大奖难题的悬赏题目克雷数学研究所所设立千禧年大奖难题悬赏的七个待解问题中,仍未得到解决六个题目是:复杂度类P对NP问题(理论信息学:计算复杂度)霍奇猜想(数学)黎曼猜想(数学)杨-米尔斯存在性与质量间隙(量子力学)纳维-斯托克斯存在性与光滑性(计算流体力学)贝赫和斯维讷通-戴尔猜想(数学)其它未解问题堆垒数论哥德巴赫猜想华林问题中的g(k){\displaystyleg(k)}和G(k){\displaystyleG(k)}的值考拉兹猜想(3n+1{\displaystyle3n+1}猜想、角谷猜想)吉尔布雷斯猜想数论:素数孪生素数猜想(2013年突破进展)是否存在无穷多个四胞胎素数是否存在无穷多个三胞胎素数是否存在无穷多个x²+1素数是否存在无穷多个表兄弟素数是否存在无穷多个六素数是否存在无穷多个梅森素数(OEIS中的数列OEIS:A000688,Lenstra-Pomerance
· 15年中元节
爸妈来看你们了,虽然你们都走了十多年了,可感觉你们一直没离开我们,时常想起你们,现在身体不如从前了,晚上烧纸也不好找地方烧了,我就一年烧一次了哈,这不能减少我对你们的怀念,今年给你们送去一个别墅还满意吗?我会常想你们的。
· 毛公鼎的传奇故事
毛公鼎(DukeMaoTripod),西周晚期青铜器,因作器者毛公而得名,清道光二十三年(1843年)出土于陕西岐山(今宝鸡市岐山县),现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几次辗转于咸丰三年(1852年)落入西安古董商苏氏兄弟之手。得到毛公鼎的苏氏兄弟,见此物丝毫无损、鼎内壁有近五百字的铭文,遂马上致书陈介祺。陈介祺是当时在京城颇有名望的金石学家、收藏家、古文字家、书法家,酷嗜金石文物。在苏氏兄弟购得毛公鼎之前,已从永和斋不惜重金买走“腆毁”(现通称“大丰簋”或“天亡簋”),陈介祺接信很是兴奋,马上汇来白银100两,并说明50两是订金,50两作为运费,让苏氏兄弟雇车专程送来看看。事实也不辜负他的厚望,甚至超出他的预想,一眼看到这件宝物时,对苏七说:“宝物无价,不能以金钱比价”,激动之情溢于言表。感到此宝鼎价值,陈介祺以3年俸银之重金——纹银千两为代价获得此鼎,成为毛公鼎的第一个真正意义上的主人。毛公鼎在...
· 梅兰芳的故事:梅兰芳生命中的三个绝色美女
导读:梅兰芳是著名演员,而他的三个老婆也都算得上国色天香,且都对他用情很深——发妻王明华梅兰芳17岁这年,经历了几件事情,对他的人生或特别重要,或有特殊意义,或影响久远。一是他倒仓了;二是他迷上了养鸽子;三是结婚了。梅兰芳娶的这位妻子叫王明华,与他可谓门当户对。她出生于一个京剧家庭,父亲王顺福工花旦,胞兄王毓楼,是著名的武生。王明华处事干练,能吃苦,会持家,而且通情达理。她刚嫁过来时,梅家还不富裕,她毫无嫌贫之意,而是尽心尽力操持家务。她的手也很巧,梅兰芳有件过冬的羊皮袍,因为穿的时间太久了,皮板子已经很破,但经她的巧手缝缀,就又可以让梅兰芳多穿一个冬天。每每看到妻子于天寒地冻的雪夜坐在被窝里就着昏暗的光线一针一线地缝补时,梅兰芳的心中就充满愧疚和感激。随着梅兰芳渐渐走红收入日增,又见王明华如此能干,梅兰芳的伯父梅雨田便放心地将家里银钱往来、日常用度的账目交由王明华。在她的细心安排下,梅家...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