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人物百科

明朝曾秉正说“非我族类”,朱元璋最后阉了他

2019-10-14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660
转发:0
评论:0
明朝曾秉正说“非我族类”,朱元璋最后阉了他,无论是在元朝时,某些汉人主动蒙古化。还是明朝时期,一些蒙古人、色目人主动汉化

  无论是在元朝时,某些汉人主动蒙古化。还是明朝时期,一些蒙古人、色目人主动汉化。其目的都是为了自身的物质利益、精神利益。不论什么阶层的人都会主动向政权妥协的,这是人类的共性。

image.png

  (1)蒙汉之间互相变化

  例如,原南宋地区的民间为了适应这种风尚,一些民间书商(书坊)就出版了《至元译语》(蒙古译语)。因为,元代商业发达,特别是经济非常发达的江南地区,为了自身经济发展,在江南地区更加主动地学习蒙古文化也。为了当官儿而改名的人也逐渐增多,例如原南宋地区的江南江浙行省(相当于今天的浙江、江苏、福建,江西部分)的郑察罕不花、汪赛因、吴按摊不花等人。

  除此以外,民间学习蒙古文化,例如取蒙古名字,也有“时髦”的考虑,和今天我们许多人取个英文名字儿类似。不必上纲上线,例如朱元璋身边的一些人就有类似特点。例如李文忠的原名就是“李保保”。朱元璋的诸多养子中也有叫“也先”的。部将里也有“王哈喇章不花”“刘脱因不花”等名字

  同理,到了明朝时期。留在中原地区的蒙古人、色目人也开始改姓。例如翦伯赞的祖先、六小龄童先生的祖先等。朱元璋、朱棣身边同样有许多蒙古族、色目人,例如朱棣手下有“七大太监”,这七个人就是他的亲信,其中六人是蒙古族、色目人(回族)、女真族三个民族。

  现在网上经常有一些极为不靠谱的谣言,什么朱元璋要杀光蒙古人、要让留在中原的蒙古人的婚姻倾向汉人等等,这些一看就是坏分子污蔑汉人的谣言。正如一些坏分子污蔑“初夜权”污蔑我们汉人一样,都是无耻的谣言。

  朱元璋身边的许多人改汉姓的情况就有:负责朱元璋起居注撰写的溥博就是色目人。再如翰林院蒙古编修火你赤就改名为“霍庄”。

  这是个人的,民间集中的情况也有很多。例如山东淄博齐陵镇的蒙古人就改为“刘”;河南平顶山的改为“马”“宫”,如此等等,不一而足。

image.png

  (2)杀起儒家弟子,朱元璋也是挺狠——阉了他!

  然而,这时一个“鬼幽灵”在门外徘徊,它就是极端民族主义者。极端民族主义者自古就有,其间,著名的极端民族主义者江西南昌人曾秉正就在洪武九年九月,以海州儒学教官的身份上奏朱元璋,据说文章有几千字,《太祖实录》中有一千五六百字,确实不少。摘录吧!

  ……创业与守成之政,大抵不同。开创之初,则行富国强兵之术,用趋事赴功之人。大统既立,邦势已固。则普天之下,水土所生,人力所成,皆邦家仓库之积;乳哺之童,垂白之叟,皆邦家休养之人。不患不富庶,惟保成业于永久为难耳。于此之时,当尽革向之所为,何者足应天心,何者足慰民望,感应之理,其效甚速……

  贵阳贱阴,春秋之法内中国而外夷狄,盖中国者阳也,夷狄者阴也。臣窃观近来蒙古、色目之人,多改为汉姓,与华人无异,有求仕入官者,有登显要者、有为富大贾者。古人曰:非我族类其心必异。安得无隐伏之邪,心怀腹诽之怨咨?宜令复姓,绝其番语,庶得辨认……

  前面提出要用“儒家”治国,守国要休养生息。后面则是话锋一转,说国家重要之处就是要懂得秩序,懂得尊卑。那么,中国、华人就是阳、就是贵,夷狄、蒙古和色目等就是贱,贵贱早已经定了。因此,要严格遵行。现在许多蒙古人、色目人都改为了华人姓名,为的就是当官富贵。然而,“非我族类其心必异”,谁能保证他们心里不埋藏着怨恨呢。因此,应该要求他们改回蒙古、色目的姓,这样,贵贱、忠奸才能让人一看就知。

  朱元璋看完这篇文章后,只是觉得此人可以利用。因为,现在正是“指导日常生活运动”的关键时期,需要一些二百五“腐儒”帮助他。因此,将其改封为刑部主事。洪武十年,又成为陕西参政,之后再变为通政司正使。然而,这个人真是“好大言,无本事”,几次案件做得都不好。

  朱元璋将其罢官,被罢官后就该回家了,可问题是,没有路费。当然,这是曾秉正卖完四岁女儿后的说法。朱元璋听说此事后勃然大怒,你平时整日里之乎者也的,什么仁义礼智信,什么大义什么国家民族,一到实际可就露相了。像你这样的人,实在是祸害天下,干脆阉了(腐刑)吧,省得危害子孙。

  那么,曾秉正后来如何了呢?也许是被阉了后,这家伙没有脸面去见曾经的人。由此,或者远离旧友,或者出家离世吧。总之,不为人知。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相关资料

展开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点击加载更多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曾秉正是什么人?明朝洪武官员曾秉正生平简介
曾秉正,南昌人。洪武初,荐授海州学正。九年,以天变诏群臣言事。秉正上疏数千言,大略曰:“古之圣君不以天无灾异为喜,惟以祗惧天谴为心。陛下圣文神武,统一天下,天之付与,可谓盛矣。兵动二十余年,始得休息。天之有心于太平亦已久矣;民之思治亦切矣。创业与守成之政,大抵不同。开创之初,则行富国强兵之术,用趋事赴功之人。大统既立,邦势已固。则普天之下,水土所生,人力所成,皆邦家仓库之积;乳哺之童,垂白之叟,皆邦家休养之人。不患不富庶,惟保成业于永久为难耳。于此之时,当尽革向之所为,何者足应天心,何者足慰民望,感应之理,其效甚速。”又言天既有警,则变不虚生。极论《大易》、《春秋》之旨。帝嘉之,召为思文监丞。未几,改刑部主事。十年擢陕西参政。会初置通政司,即以秉正为使。在位数言事,帝颇优容之。寻竟以忤旨罢。贫不能归,鬻其四岁女。帝闻大怒,置腐刑,不知所终。
· 明朝清官曾秉正,清正兼洁却被处于腐刑
今天小编为大家带来了一篇关于曾秉正的文章,欢迎阅读哦~众所周知,朱元璋小时候家境很穷,甚至还乞讨过一段时间,所有在他建立大明王朝之后,对贪污腐败尤其重视,一直都处于状态,那清官就高枕无忧、相安无事了吗?当代就有一位清官被朱元璋罢免的官职,还被处腐邢,这是怎么一回事呢?这名清官名叫曾秉正,今江西南昌人,从小就饱读诗书。洪武年初期,明朝为了招纳更多的人才为朝廷效力,便要求个地方举荐人才上报朝廷,当时的曾秉正也是被推荐去的,后来被任命为海州学正。由于到海州的距离有上千里远,曾秉正也是犹豫要不要去,但想到能报效国家,还是决定前往任职。洪武九年,朱元璋要以“天变”诏群臣议论此事,也是想听听开国以来,天下发生天翻地覆的变化,群臣对天下,对朝廷的看法,固以此召开此议事。这个议事是针对全国性的,曾秉正虽官职不高,但也有幸参与其中。并以海州学正的身份上书给朱元璋,文中也是赞许朱元璋“天意所向,顺应民意,持国...
· 明朝最惨清官曾秉正,竟被朱元璋下令入宫当太监
大家好,这里是小编,今天给大家说说曾秉正的故事,欢迎关注哦。在明朝的时候,朱元璋可是一位布衣天子,而他之所以起义造反,就是因为看不惯官员的各种贪污受贿,于是在明朝建立之初,贪污受贿是非常严重的行为。但是但凡在朝廷中的官员,明目张胆的贪污是绝对不敢,可偷偷摸摸的绝对不在少数。而每个清官在古代都是非常受欢迎的。而今天给大家说的这位明朝官员,在清正廉洁了一辈子之后,却被朱元璋下令,入宫当了太监。在明朝建立初期,国家需要一些人才来帮助管理国家,尤其是在那时候,国内的战乱还没有平息,没有稳定的局势来通过科举考试选拔人才,所以就会在当地挑选一些有着知名度和学问的人才,在通过考核之后就可以直接入朝为官了。当时的曾秉正就被推选为了海州的学正,虽然只是一个九品的小官员,但是曾秉正却是非常的认真,并且关心着朝廷的局势。后来朱元璋下令,所有的官员都可以参与到国家的治理当中,这让曾秉正觉得自己有了发挥才能的地方,...
· 明朝阉祸起于何时:朱元璋晚年即已重用宦官
任何事物都有个发生发展的过程,明代的宦官也是这样。明太祖朱元璋坐上大明王朝的交椅后,“收天下之权以归一人”[12],以历史上宦官祸国乱政为鉴戒,曾感慨系之地说:“吾见史传所书,汉唐末世皆为宦官败蠹,不可拯救,未尝不为之惋叹。”[13]因此他对宦官作了种种限制,明确规定宦官不得兼外臣文武衔,不得穿戴外臣衣服、帽子,官阶不得超过四品,政府各部门不得与宦官公文往来,等等。朱元璋仍不放心,又特地在一块铁牌上刻“内臣不得干预政事,预者斩”[14]这十几个大字,以示震慑。洪武四年(1371)五月,有个宦官因久侍内廷,仗着老资格,议论政事,结果当天就被朱元璋打发回老家,下令终身永不叙用。网络配图但是,宦官的发展,是不以朱元璋的个人意志为转移的。宦官是高度集权的封建专制主义的产物,只要封建专制主义存在,皇帝继续搞个人的寡头政治,迟早会走上重用宦官、使刑余之人干政的道路,当然,这是重蹈覆辙的回头路。朱元璋正...
· 阉马
相关条目骟马城骟马河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