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靖6次大赦天下,为什么唯独不放杨慎
提起杨慎,自然而然的想起罗贯中写在《三国演义》开篇词“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
这首题为《临江仙》的词,出自明朝才子杨慎的杰作。
杨慎是个典型的官二代,他爸杨廷和是明朝四朝元老,更是两朝首辅。
杨慎有如此强大的政治背景,可谓是含着金钥匙出生的。
童年的时光是幸福而容易逝去的,转眼到了1511年,23岁的杨慎考中状元,授翰林院修撰。
从此,杨慎正式登上明朝的政治舞台。正是:“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
“天降大任于斯人,必将苦其才智累及肌肤。”
这几句话,正是对杨慎的真实写照。
1521年,正德朱厚照驾崩,无子嗣,从弟朱厚聪即后来的嘉靖即位。
很快,嘉靖上任不久,要求给自己的亲生父亲追封皇帝谥号,史称“大礼仪”之争。
但宰辅杨慎的父亲杨廷和等人认为有违礼仪,却坚决不同意。
双方争执不下,杨廷和最终被迫辞官回乡。
那嘉靖也是典型的一根筋,他自作主张地给其生父加了皇帝谥号。
杨慎则义不容辞地接过了父亲手中“护礼”大旗抗争。
他和同年进士王元化召集了200多名朝廷官员,宣称“国家养士百五十年,仗节死义,正在今日”。
随即到左顺门(今故宫协和门)齐声大哭,对嘉靖的僭越和一意孤行表示强烈。
嘉靖震怒,下令廷杖这些闹事的官员,当场打死16人。
十天后,杨慎强撑病体联合六位朝臣再次在朝堂上当众痛哭,表示更强烈的。
嘉靖也给予了更猛烈的还击,不但再次处以廷杖之刑,而且将他们流放到边疆地区。
杨慎的服刑地是和缅甸接壤的云南永昌卫(今云南省保山市),离京城5000里,偏僻荒远。
一路上,他不但要风餐露宿、车马劳顿,而且要时时处处提防刺客的毒药和暗箭。
因为他老爸杨廷和当年曾经精简锦衣卫,那些被裁撤的人员怀恨在心。
便在途中设伏,准备来个父债子还,暗杀杨慎。
杨慎躲过了明枪暗箭千辛万苦到达了流放之地,云南。
35年的刑期,对一个意志薄弱的人来说,无异于万丈深渊。
而对杨慎来说除了肉体的折磨,更有心灵的震撼,杨慎深受其父礼教影响。
满腔热情地去维护朝廷礼仪,却先被廷杖后遭流放,远离家人亲友。
为什么忠君爱民、遵制守礼之人会横遭打击呢?世间公理何在?
百思不得其解的杨慎发现自己对此束手无策。
所幸他是个乐于读书、勤于著述的人,而且兴趣广泛,经史子集无所不通。
流放生涯虽然对他治国平天下的远大理想是个沉重的打击。
却也让他有了足够多的闲暇时间来读书写作,在一展其才的同时,顺便治愈自己心灵的创伤。
杨慎虽在蛮荒之地,却心系大明,他一直期待着重新开始新的政治生涯。
但嘉靖对他的仇恨却没有随着时间的流逝而淡化。
嘉靖为“大礼仪”之争,居然28年不上朝,可见对此事耿耿于怀。
他经常打听杨慎在云南的近况,当听到“老病”时,他脸上马上现出了笑容。
这个在位42年,曾六次大赦天下的嘉靖皇帝,放过了许多人,可独独不放过大才子杨慎。
嘉靖二十八年,在边地已度过24年风雨的杨慎步入了花甲之年。
按照《大明律》,年满60岁的服刑人员可以赎身返家,但是没有哪个官员敢受理杨慎的诉求。
杨慎年近七旬时,在云南当地官员的默许下,到离故乡四川新都较近的泸州友人处小住。
不料此事被巡抚知道了,巡抚怕皇帝降罪,忙派人将杨慎押回永昌。
杨慎悲从中来,长歌当哭,写下一首痛人心扉的《病中感怀》:
七十余生已白头,
明明律例许归休。
归休已作巴山叟,
重到翻为滇海囚。
杨慎最终也没有回到他日思夜想的故乡。
嘉靖三十八年,71岁的杨慎在永昌病逝,距他被流放已整整35年。
离世前不久的一天,他回首自己荣辱浮沉、颠沛流离的人生,写下了那阙《临江仙》: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
是非成败转头空。
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
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
一壶浊酒喜相逢。
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相关资料
- 有价值
- 一般般
- 没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