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人物百科

明朝翰林院学士罗钦顺的一生

2019-10-14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1171
转发:0
评论:0
明朝翰林院学士罗钦顺的一生,罗钦顺1465年12月8日—1547年5月13日罗钦顺(字允升,号整庵)

  罗钦顺 1465年12月8日—1547年5月13日

  罗钦顺(字允升,号整庵),学者,官员,江西泰和人。1492年,罗钦顺中乡试第一名。次年又考取会试第三,授任翰林院编修。罗钦顺全神贯注地研究学问,他避开了所有的社交应酬。

明朝翰林院学士罗钦顺的一生

  罗钦顺

  1502年,罗钦顺擢升南京国子监司业。1503年至1504年末,罗钦顺与祭酒章懋通力合作,很好地改善了国子监的学风。当时,他全心苦读“四书五经”和宋代哲学家的著作。通过长期潜心研读这些著述,他认为程氏二兄弟(程颢, 1032—1085年,程颐,1033—1107年),张载(1020—1077年),和朱熹(113 年—1200年)都曾研究过佛教并了解其本质,但当他们全面理解儒学之后,发现佛教中存在的一般性错误(尤其是颇具影响力的禅宗中的错误)极为显见, 以至于他们不但远离佛教,而且还竭力去驳斥它。

  在另一场合,罗钦顺认为朱熹对陆九渊(119—1192年)的批评有充分的依据。 武宗朱厚照在位的前五年中,宦官刘瑾试图独揽大权。1504年,罗钦顺返家侍奉年迈的父亲,其间他上疏朝廷请求宽延养亲时间。因罗钦有违朝制,这次恳请未被恩准,但他仍滞留家中。因为这件事,他于1508年被削去官职。两年后刘瑾伏诛,罗钦顺官复原职。

明朝翰林院学士罗钦顺的一生

  罗钦顺

  1511—1515年,罗钦顺先后任南京太常少卿,南京吏部右侍郎,四年后又升任吏部左侍郎,1521年转北京吏部左侍郎。罗钦顺以诚实正直闻名,例如,任何人若想凭借宦官书信前来请求加官晋爵,都会被他交由刑部处罚。同年(11月209日)武宗皇帝驾崩后,罗钦顺受命编纂《武宗实录》(1505—1521年的真实记录)。在他升任南京礼部尚书不久后(1522年5月14日),罗钦顺上疏请求还乡照顾年迈的父亲。

  1523年5月,父亲去世,罗钦顺辞官回家为父守孝。1527年,罗钦顺被朝廷召回,初为礼部尚书,后改原职吏部尚书,但他皆坚辞不就。(1527年),其致仕归里的请求终于得到皇帝的恩准。在其后居家二十年中,罗钦顺澹泊自持,不为世累,以八十二岁高龄寿终,赠太子太保,谥文庄。

  值得一提的是,罗钦顺神道碑上的铭文是由严嵩所撰。1724 年,罗钦顺得以从祀孔庙。 罗钦顺是一个极具素养的人。他每日早起前往书室“学古楼”,接受家人和弟子的问候之后,便开始读书。罗钦顺又是一个生活朴素的人。他既不在庭 院里建造亭台楼榭,也不会在宴会上设音乐歌舞助兴,这都可以看出他不尚奢华的性格。罗钦顺的家人彼此虚怀以待,体贴周到。林希元对罗钦顺的人品大为赞赏,他写道:“先生自发身词林,以至八座,其行已居官,如精金 美玉,无得致疵。”

明朝翰林院学士罗钦顺的一生

  学古楼

  罗钦顺的著述包括《困知记》(六卷),及诗文别集,题为《整庵存稿》(二十 卷)。这些书籍约于1552年初次刊刻(国立北平图书馆藏有缩微胶片复本)。《困知记》后来被扩充至八卷本,和《整庵存稿》一起于1620年至1623年重新刊刻(国会图书馆有复本)。还有一部1710年版的《正谊堂全书》。七十年后这些著作都被收入《四库全书》中。正如罗钦顺本人反复强调的那样,《困知记》是自己潜心钻研儒学二十余年的思想结晶。该书包含了他的哲学思想,更为重要的是反映了在陆王心学和佛学的冲击下,他对儒学正统思想的勇敢捍卫。在去世的九天前,罗钦顺自撰墓志铭,将其一生总结为致力于推究事理、存心知性,其重要著作便由此产生。

  他经常后悔自己直到四十岁才开始领悟到儒学教义的深奥和完备,而早年只为科举和升迁而读书。经过二十多年的潜心研究,罗钦顺确信“心”和“性”是截然不同的。既然“心”不同于 性”,那么陆王心学的主张“心即理”和程朱理学的观点“性即理”同样也是大相径庭的。

  作为学者,罗钦顺以其“理气为一物”学说而知名,因为这为朱熹的“理气二元论”提供了解决方法。罗钦顺也以同王守仁的辩论以及对佛学观点的有力反驳而闻名。罗王二人的辩论始自于1515年王守仁《朱子晚年定论》一书的刊行。为强化自己的观点,王守仁写下这部论著,书中断言虽然早年朱熹与陆九渊的观点相异,但在晚年他为自己的错误感到后悔,并修正自己的观点以便同陆九渊的看法保持一致。此书一经刊行便引起了程朱学派弟子们的激烈讨论,他们中的一些人写了反驳的文章,以证明朱陆的主张实际并不相同。1520年,在写给王守仁的第一封信中,罗钦顺阐述了他对“格物”、“致知”的理解。在文中他援引最早提出“格物、致知”说法的《大学》,来说明王守仁对《大学》的理解是错误的。1528年,罗钦顺第二次写信给王守仁,信中讨论了一些 基本的哲学问题,他不同意王守仁对“格物”的定义。不幸的是,王守仁还没有 收到罗钦顺的这封信便去世了。

明朝翰林院学士罗钦顺的一生

  《朱子晚年定论》

  罗钦顺对佛学的论述也颇为详尽。他引用佛经中的语句试图加以驳斥。高攀龙曾称赞罗钦顺“自唐(618—906年)以来,排斥佛氏,未有若是之明且悉者。”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相关资料

展开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点击加载更多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罗钦顺
生平弘治五年(1492年)壬子科江西乡试第一名举人,弘治六年(1493年)联捷癸丑科探花,授翰林院编修。官至南京吏部尚书。年八十三卒,赐太子太保。思想罗钦顺对程朱理学的改造、对“气学”的创建、对佛学的批判,使他在中国哲学史上有重要影响与地位。《明史·儒林传》说:“钦顺潜心理学,深有得于性命理气之微旨。”罗钦顺认为佛家与“吾儒”的最大区别在于对“性”理解不同。佛教唯识宗将"八识"中的阿赖耶识视为永恒不变的本体,而且以本体为真,以现象为妄,罗钦顺认为其错误在于割裂了本体与现象的关系。罗钦顺“早年笃信佛学,后断然舍弃,穷究性理之学。‘谓释氏之明心见性,与吾儒之尽心知性,相似而实不同’。‘通天地,亘古今,无非一气而已’。认为‘气’是宇宙万物的根本,‘理’是‘气’运动变化的条理秩序;‘初非别有一物,依于气而立,附于气以行也’。不同意朱熹‘理与气是二物’的见解,但仍接受程朱理学‘理一分殊’之说,认为‘...
· 江右大儒罗钦顺简介罗钦顺人物结局
罗钦顺是明朝著名的哲学家之一,人送称号“江右大儒”,是明代“气学”的代表人物之一,曾在朝为官,后辞官隐居。罗钦顺这个名字,许多人对此并不熟悉,甚至很多人听都没听过。但是他却是与“心学”代表人物王阳明相等的哲学思想家。王阳明是谁,相信不用多做介绍,大家对他应该都很熟悉。而能与王阳明并列的罗钦顺,自然也是一位非常优秀的哲学家和思想家。罗钦顺,字允升,号整庵,江西泰和人氏,公元1465年出生于一个官宦世家。自幼聪慧机灵,又受到良好的教育,学识出众,才华惊人。弘治五年,罗钦顺参加乡试,获得第一名解元。弘治六年参加会试考试,中一甲三名探花郎。最开始朝廷授任他为翰林编修,入翰林院,不久之后又迁南京国子监司业。在任职期间,与国子监祭酒章懋倡导求真务实的学风。当时太监刘瑾,凭借明武宗的宠信,在朝堂翻云覆雨,搅动时局。刘瑾手握大权,背后又有明武宗当靠山,可以说是横行无忌。他大肆打压异己,铲除忠良大臣,在朝廷...
· 翰林院
名称翰林,即文翰之林,意同文苑。翰林一词最早可以在汉代扬雄的《长杨赋》中看到。由于汉代侍诏在玉堂殿,翰林院也常被称为玉堂署,而翰林院人员往往必须修史、考订实录,故又称为太史院。历史翰林院始创于唐朝。初时主要收集各类文学、医卜、方伎、书画方面的人才,供皇帝游乐消遣。自唐玄宗后,分出翰林学士院,负责为皇帝起草机密诏制,旧翰林院则无甚实权。晚唐以后,翰林学士院演变成了的重要机构,有“天子私人”之称。唐朝之后,翰林学士院的政治地位经历过“两高三低”的变化。五代十国时期,武人得势,翰林势力大降。宋朝后翰林院结构得到规整,与科举制度的关系亦确立下来,权力达到唐以后第一次高峰。辽、西夏、金、元时期,虽仿效唐宋建立翰林院,以笼络汉族文人,但实权很少,辽朝更是将翰林院、国史院合并。明朝初期,翰林院恢复唐宋时的地位,达到第二个高峰。永乐朝之后,翰林院被内阁代替,逐步远离政治,成为撰修书史和起草一般文书的普通机...
· 罗钦顺明朝著名哲学家生平经历简介
罗钦顺(1465—1547),字允升,号整庵,泰和(今江西省泰和县上模乡上模村)人。著名哲学家,明代“气学”的代表人物之一。弘治六年(1493)进士科探花,官至南京吏部尚书,后辞官,隐居乡里专心研究理学。在明中期,罗钦顺是可以和王阳明分庭抗礼的大学者,时称“江右大儒”。著有《困知记》、《整庵存稿》、《整庵续稿》。嘉靖二十六年(1547年)卒于家,年八十三,赠太子太保,谥文庄。罗钦顺弘治五年(1492)乡试第一(解元),次年会试,殿试一甲第三名(探花)。该科共举进士298人。罗钦顺出身仕宦门第,自幼聪颖尚学,高中探花后,初授翰林编修,迁南京国子监司业,与国子监祭酒章懋倡导求真务实的学风。不久,奉亲归里,因罗钦顺为人正直,请假养亲时,触怒宦官刘瑾,被削职为民。刘瑾被诛后,恢复官职,迁南京太常少卿,再迁南京吏部右侍郎,入为吏部左侍郎。世宗即位,嘉靖元年(1522年)命摄尚书事,迁南京吏部尚书,省...
· 大学士简介明朝和清朝的地位如何
大学士,为辅助皇帝的高级秘书官。又称内阁大学士(明及以后)、殿阁大学士等,也有协办大学士。明清时流行的中堂一称,一般是指大学士或首辅大学士。此外,越南的后黎朝和阮朝也曾模仿中国,设立大学士之职。起源大学士一职乃唐中宗时首创,原职为协助皇帝批阅奏章,起草诏书等。《春明退朝录》卷上载:“唐制,宰相四人,首相为太清宫使,次三相皆带馆职,洪(弘)文馆大学士、监修国史、集贤殿大学士,以此为次序。本朝置二相,昭文、修史,首相领焉;集贤,次相领焉。三馆职,惟修史有职事,而颇以昭文为重,自次相迁首相乃得之。”宋代就常以大学士作为贴职。唐景龙二年(708年)置修文馆(后改弘文馆、昭文馆)大学士,至德二年(757年)置集贤院大学士,元和年间后,皆由宰相兼领。天宝二年(743年)又曾置崇贤馆大学士,亦由宰相兼领,贞元四年(788年)废。五代后梁曾置金銮殿大学士。宋初,沿唐制,宰相分兼昭文馆、集贤殿大学士,其后又...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