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人物百科

现代航天学奠基人之一 德国火箭专家赫尔曼·奥伯特简介

2019-10-14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2272
转发:0
评论:0
现代航天学奠基人之一德国火箭专家赫尔曼·奥伯特简介,赫尔曼·奥伯特(HermannOberth,1894年6月25日—1989年

  赫尔曼·奥伯特(Hermann Oberth,1894年6月25日—1989年12月28日),德国火箭专家,欧洲火箭之父,现代航天学奠基人之一,是与齐奥尔科夫斯基和戈达德齐名的航天先驱。他有关火箭推进的经典著作,被整整一代工程师视为航天领域的“圣经”。

image.png

  生平履历

  童年

  1894年6月25日,赫尔曼·奥伯特出生于奥匈帝国的特兰西瓦尼亚(现罗马尼亚赫尔曼施塔特),由于边界的变更,后来属罗马尼亚,而他本人却是德国后代。

  11岁的时候,赫尔曼·奥伯特就因凡尔纳的《从地球到月球》和《月球旅行》的影响而迷上了星际旅行,但不盲从凡尔纳。第二年,他做出了这样的断定:反作用推进的火箭提供了唯一一种实现太空飞行的方式,巨大的火箭一定会用于未来的宇宙飞船 。

image.png

  青年

  1913年,赫尔曼·奥伯特到德国慕尼黑大学学医学,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被征召入奥匈帝国军队当兵,中断了医学学习,但他专注于宇宙航行的基础理论研究。 他阅读了所有他能找到的关于火箭和宇宙航行的著作,其中包括齐奥尔科夫斯基的著作。

  1918年7月6日,奥伯特迎娶玛蒂尔德·胡莫尔(Mathilde Hummel),并在此后育有两子两女。其中一个儿子在二战中应征入伍,并在战争中捐躯。另外一位女儿则在1944年8月工厂氧气瓶爆炸的意外中丧生。

  早期研究

  1919年赫尔曼·奥伯特先后到德国慕尼黑大学、哥廷根大学和海德堡大学学习学习,在1922年他向海德堡大学提交了根据自己火箭设计写出的论文却被认为是荒诞的。

  1923年6月,他发表了那部92页的经典著作《飞往星际空间的火箭》(The Rocket into interplanetory ),用数学阐明了火箭如何获得脱离地球引力的速度。(1929年经过修改和充实改名《通向航天之路》)对早期火箭技术的发展和航天先驱者有较大影响。这部著作使奥伯特获得了罗伯特·埃斯诺-贝尔特利和德烈·赫尔什创设的Rep-Hirsch航天奖学金。

  从1924年到1938年,赫尔曼·奥伯特在特兰西瓦尼亚的一所中学里教数学和物理。但他对火箭的兴趣没有丝毫减退。

image.png

  1927年6月5日,一批业余火箭业余爱好者在凡里尔(Valier)和温克勒(Johnnes Winkler)等人组织领导下,成立了“宇宙航行协会”,他得知后又来到德国,并被推举为该协会的名誉会长。

  1928年秋,科幻电影《月球上的女人》的制片公司邀请奥伯特等人制造一枚长两米的火箭,但在影片首映时未能发射,直到1930年7月23日终于发射成功了,飞行高度20公里。

  1938年他在维也纳工程军院从事火箭研究,自费设置了火箭试验场。

  1940年在德累斯顿大学研制液体火箭的燃料泵,但他的主要兴趣在固体火箭方面,并于同年加入德国籍。

  成为火箭专家

  1941年,赫尔曼·奥伯特到佩内明德研究中心参与V-2火箭(见V-2工程)的研制工作,并制定了A-9和A-10多级火箭计划,打算从海上攻击美国华盛顿。他的工作虽然没有直接参与发展后来的A-4火箭发动机,也就是著名的V-2火箭,但A-4火箭却完全是以他的理论框架为基础的。

  1943年,奥伯特被派到易北河畔,研究固体推进剂防空火箭,成为研究防空火箭的第一人。二次世界大战后,他被美国监禁了3个月,1945年8月获释。

  1948年,他侨居瑞士任火箭技术顾问。

  1950年被意大利海军招聘,继续研究固体推进剂防空火箭,后返回德国纽伦堡从事教学工作。1951年,他离开德国到美国与布劳恩合作,共同为美国空间规划努力。

  1955~1958年在美国任陆军红石兵工厂的顾问。这期间他写了两本书,一本是对十年内火箭发展的可能性做展望,另一本谈到了人类登月往返的可能性。

  1958年赫尔曼·奥伯特退休回德国被选为联邦德国空间研究学会的名誉会长 ,但其大部分时间用来思考哲学问题,这也许是许多德国科学家的习惯。

image.png

  奥伯特荣获过法国航空航天协会、德国空间研究协会、德国发明家协会和美国航空航天协会的诸多奖金和勋章,其对人类航天事业的杰出贡献值得后人铭记。

  逝世

  赫尔曼·奥伯特于1989年12月去世,享年95岁。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点击加载更多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现代航天之父德国著名火箭专家冯·布劳恩简介
韦纳·冯·布劳恩(WernhervonBraun,1912年-1977年),生于德国,男。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他是德国著名的火箭专家,对V-1和V-2火箭的诞生起了关键性作用。大战结束之际,布劳恩及其科研班子投降美国,1955年他加入美国国籍。布劳恩继续在美国从事火箭、导弹和航天研究,曾获得一系列勋章、奖章和荣誉头衔。1969年,他领导研制的“土星”5号运载火箭,将第一艘载人登月飞船“阿波罗11号”送上了月球。1981年4月首次试飞成功的航天飞机,当初也是在布劳恩手里发明的。因此,他被称誉为“现代航天之父”。1977年6月,布劳恩病逝于华盛顿亚历山大医院。个人经历1912年3月23日,韦纳·冯·布劳恩出生于德国维尔西茨的一个贵族家庭,后随全家移居柏林。冯·布劳恩的母亲是一位出色的业余天文学爱好者。她循循善诱地培养小韦纳的好奇心。1931年夏天,冯·布劳恩暂时离开柏林火箭飞行场,到瑞士苏黎世...
· 赫尔曼·奥伯特
生平早年奥伯特1894年生于奥匈帝国时期特兰西瓦尼亚的一户撒克逊家庭。11岁时迷上了儒勒·凡尔纳的科幻小说,尤其是《从地球到月球》和《环游月球》。于是在其14岁时,还在上学的奥伯特制作出了自己的第一支火箭模型。1912年,奥伯特在慕尼黑学习医学,但随之而来的第一次世界大战打断了他的求学历程,他应征入伍,被派往东方战线。1915年,他被调往奥匈帝国的锡吉什瓦拉医护中心。在此期间,他开始着手进行一系列失重相关的实验,并且在随后从新开始了自己的火箭设计。到了1917年,他向普鲁士军事部长HermannvonStein展示了他的研究,并且告诉后者一旦投入战争,他的研究将会制造出液体推进导弹,帮助赢得战争。1919年他再次移居德国,并重新选择物理作为研究方向。1922年,他的关于火箭科学的博士论文因“天马行空,脱离现实”而被驳回。然而,1923年他将这份92页富有争议的文章冠以DieRaketezu...
· 希尔伯特是哪国人德国著名数学家希尔伯特简介
希尔伯特是哪国人?希尔伯特是德国人,他于一八六二年出生,一九四二年逝世。懂一些历史的人都知道,在希尔伯特生命的后半程中,同一国的希特勒为了拓展德意志的生存空间正活跃在历史的舞台上。但是希尔伯特的精神与希尔伯特是哪国人并不相冲突,并不是每一个日耳曼民族人民都认同纳粹首领的做法。希尔伯特照片希尔伯特是一个正直的科学家,在一战前夕,他拒绝在德国政府为了欺骗宣传而发表的《告文明世界书》上签字。在战争期间,他也敢悼念敌国的数学家,对政府毫无畏惧。希特勒上台以后,他上书斥责纳粹政府的反犹政策、反对他们犹太科学家。但他的反对终究是无用功,因为纳粹的日益强大,阿根廷大学好不容易组建成并盛极一时的学派最终还是没有免于衰败,希尔伯特也在孤独中离世。希尔伯特的正直不单单体现在这个方面,他还对有着学识的女青年非常赏识,无视当年歧视女性的风气,启用了女性讲师。他的这种行为受到了许多历史学教授和语言学教授的反对,但他...
· 中国现代遗传学奠基人之一谈家桢
谈家桢(1909.9.15-2008.11.1),浙江宁波人,国际遗传学家、中国现代遗传学奠基人1930年(民国十九年)毕业于苏州东吴大学,1932年(民国二十一年)毕业于北京燕京大学研究院获硕士学位,1936年(民国二十五年)获美国加州理工学院博士学位,1951年加入中国民主同盟,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学部委员),1999年国际编号3542号小行星被命名为“谈家桢星”。谈家桢从事遗传学研究和教学七十余年,发表了100余篇学术论文。发现瓢虫色斑遗传的“镶嵌显性现象”,被认为是经典遗传学发展的重要补充和现代综合进化理论的关键论据。20世纪50年代,他在复旦大学建立了中国第一个遗传学专业、第一个遗传学研究所和第一个生命科学学院,被誉为“中国的摩尔根”。他将“基因”一词带入中文。科学研究研究工作主要涉及瓢虫、果蝇、猕猴、人体、植物等的细胞遗传、群体遗传、辐射遗传、毒理遗传、分子遗传以及...
· 中国现代遗传学奠基人之一谈家桢
谈家桢(1909.9.15-2008.11.1),浙江宁波人,国际遗传学家、中国现代遗传学奠基人1930年(民国十九年)毕业于苏州东吴大学,1932年(民国二十一年)毕业于北京燕京大学研究院获硕士学位,1936年(民国二十五年)获美国加州理工学院博士学位,1951年加入中国民主同盟,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学部委员),1999年国际编号3542号小行星被命名为“谈家桢星”。谈家桢从事遗传学研究和教学七十余年,发表了100余篇学术论文。发现瓢虫色斑遗传的“镶嵌显性现象”,被认为是经典遗传学发展的重要补充和现代综合进化理论的关键论据。20世纪50年代,他在复旦大学建立了中国第一个遗传学专业、第一个遗传学研究所和第一个生命科学学院,被誉为“中国的摩尔根”。他将“基因”一词带入中文。科学研究研究工作主要涉及瓢虫、果蝇、猕猴、人体、植物等的细胞遗传、群体遗传、辐射遗传、毒理遗传、分子遗传以及...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