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人物百科

伍子胥灭自己的祖国,到最后为什么还说自己是忠臣?

2019-10-14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1221
转发:0
评论:0
伍子胥灭自己的祖国,到最后为什么还说自己是忠臣?,伍子胥本来是楚国人,投降吴国,接着引领吴国军队灭亡自己的祖国楚国。照一般的理

  伍子胥本来是楚国人,投降吴国,接着引领吴国军队灭亡自己的祖国楚国。照一般的理解,这绝对是一个欺师灭祖的叛国行为,是应该遭到千古唾骂的。

image.png

  可是我们看看历史,就会发现,历史上对伍子胥的评价,很少有指责伍子胥叛国的。大都对伍子胥抱有同情。而且还不仅仅同情伍子胥,简直认为伍子胥这样做,是非常忠诚的表现。

  比如,陈轸说:“子胥忠其君,天下皆欲以为臣。孝已爱其亲,天下皆欲以为子。”

  比如,桓谭说:“忠臣高节,时有龙逢、比干、伍员、晁错之变。”

  比如,范仲淹说:“胥也应无憾,至哉忠孝门。”

  比如,李贽说:“伍子胥绝孝纯忠,惊天震地,楚之烈也。”

  看到没有,古人都在说伍子胥是忠臣!

  伍子胥背叛自己的祖国,把别的国家引进来,灭亡自己的祖国。而且还对死去的国君进行鞭尸侮辱。为什么却还被认为是忠臣呢?该怎么来理解这种评价呢?

  对这个问题,我是这样认为的。

image.png

  一、先有“孝”,再有“忠”。

  所谓“忠孝不能两全”。就说说,很多时候,“忠”和“孝”只能二选一。那么,当这两件事需要二选一的时候,应该怎么选呢?

  古人普遍认为,应该先尽孝,再尽忠。

  比如闻名天下的李密,当晋武帝让他到朝廷去做官的时候,他写了一篇《陈情表》,向晋武帝表明,他应该先伺候祖母,等祖母去世后,他才会出来当官。晋武帝不但不生气,对他的做法,竟然还很赞赏。

  还有包拯也是,虽然有外出当大官的机会,但是为了照顾年迈的父母,他选择在离家乡不远的地方当小官。此举获得后人一致赞扬。

  从汉代开始,推荐当官的机制叫做察举制。察举制最重要一项就是“举孝廉”。只有孝道的人,才配出来做官。

  由此可见,古人是把“孝”放在“忠”的前面的。

  最切实的一个例子。我们一般都会把祖国比喻成“母亲”,但是从来没有把母亲比喻成祖国的。由此可见,母亲显然是比祖国更重要的。

  伍子胥为什么要带着吴国回来攻打自己的祖国,就是因为他要为他的父兄报仇,这是一种“尽孝”的行为。而“尽孝”之余,才能有忠。所以李贽说他“绝孝纯忠”。

image.png

  二、只是灭“王”,不是灭“国”。

  伍子胥那个年代,不像后世。那时候,作为最大的王周天子,已经失去了权威。在周天子失去权威的情况下,君王和臣民就形成了双向关系。这种双向关系,孟子一言道出:“君之视臣如手足,则臣视君如腹心;君之视臣如犬马,则臣视君如国人;君之视臣如土芥,则臣视君如寇仇。”

  既然楚平王不讲道理地杀了伍子胥的父兄,那就是把伍家当成“土芥”,伍子胥理所当然就应该把楚平王当成“寇仇”了。这一点,那时候的人都是理解的。

  再说了,伍子胥虽然带着吴国军队打回楚国,但是他的目的并不是灭楚国,而是找楚平王复仇。当知道楚平王已经去世后,他也就是掘墓鞭尸,并没有对楚国王室进行斩尽杀绝,也没有另外扶持一个人起来,代替楚王。

  还有一点,当时的楚国人,其实是很同情伍子胥的,是认为伍子胥的做法有道理的。可见人心向背。

  当然了,世上从来没有一边倒的事情。关于伍子胥,历史上也有一些人认为伍子胥的做法是不对的。比如明代官员邵宝就曾说:“伍子胥孝知有亲而不知有国,仇一人而戕一国,卒之流毒宗社,不亦甚哉。” 当代作家王若虚也说;“既自贼其君,又贼人之君,员真小人也哉。”

  显然,他们说那样的话,是因为所站的立场不一样的缘故。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相关资料

展开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点击加载更多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伍子胥出兵楚国背叛母国,为什么还说自己是忠臣?
嗨又和大家见面了,今天小编带来了一篇关于伍子胥的文章,希望你们喜欢。历史上对于伍子胥的评价,很少有负面的,大部分都是同情伍子胥的。甚至很多的史书中,都说伍子胥实际上是一个忠臣。我们都知道伍子胥是楚国人,他是后来逃到吴国,才在吴国工作的。但是他把自己当成了吴国人,竟然要出兵攻打自己从小生活的楚国。就凭借这一点,为什么说伍子胥是一个忠臣呢?在506年的时候,吴王就任命伍子胥为副将,带着六万的兵马去攻打楚国。楚国几番抵抗,但是还是抵挡不住吴国的攻打,最后楚国灭国了。这个时候伍子胥心中的火还是下不去,就想着尽快找到楚平王。后来得知楚平王已经逝去,于是伍子胥就找到了他的坟墓进行开棺鞭尸。很多人看到这个行为,都觉得伍子胥与忠臣相距太远,为何他自己却说自己是忠臣呢?首先伍子胥之所以会攻打楚国,是因为他觉得孝比忠要重要。一个人在世上生存,首先要做到孝,才能做到忠。为什么史书上都觉得伍子胥很可怜?是因为伍子...
· 北宋联金灭辽为什么竟然把自己也给灭了呢?
北宋末年,女真部落强势崛起,不断进攻辽国,让辽国在军事上节节败退,丧失了大片土地。最初北宋并没有参与进去,北宋和辽国的关系一直很友好,但后来,北宋却和金国联合起来,灭掉辽国。不过,在灭掉辽国的同时,也把自己推到了绝路上,发生了靖康之难,金兵俘获钦徽二帝,占去宋朝的半壁江山。这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呢?其实,北宋挑起和辽国的战争,纯属个人原因。政和元年(1111年),徽宗派端明殿学士郑允中为贺辽生辰使,童贯为副使,出使辽国。网络配图童贯在北宋朝廷是一个叱咤风云的人物,他担任枢密使,刚和西夏打了一仗,略有小胜,收复了一些失地。同时由于深受徽宗宠信,地位非常高。而且在中国历史上,他算得上是绝无仅有的宦官,实现了几个最——中国历史上握兵时间最长的宦官;中国历史上掌控军权最大的宦官;中国历史上获得爵位最高的宦官;中国历史上第一位代表国家出使外国的宦官……不过,虽然国内一言九鼎,地位很高,但是,他改不了作为...
· 不作死就不会死之唐朝​:唐朝是如何自己灭亡自己
唐朝后期的皇帝过得很惨,生杀予夺大政方针除了出自宦官,就是出自藩镇强帅,朝廷都是别人的朝廷,自己虽为一国之主,但权力十分有限,约等于豪华监狱里的囚徒。唐代宗时宦官李辅国公然要求皇帝“大家但内里坐,外事听老奴处置”;另一个宦官鱼朝恩因为未与朝事,竟然狂怒:“天下事有不由我者乎?!”唐后期多任皇帝人选都是宦官决定的,有两个皇帝直接被宦官杀死,还有两个间接被宦官害死,唐文宗和唐昭宗生前还被太监们虐待多年,生不如死。不止一个皇帝跟臣子吐槽过宦官阴影下的悲惨生活,简直字字血声声泪,听得人油然而生同情之心……但是且慢!这一切的一切,都是谁造成的呢?就是他们自己!唐朝早期宦官是没什么权力的,只负责宫中杂务而已,到唐玄宗,因为宠信高力士等人,为其加官封爵,开了宦官封官爵之先例,宦官因此地位升高。不过此时宦官未有实权,因此也不敢真正干预朝事。宦官真正有权就是从被宦官责骂的唐代宗开始,是他先令帮自己登上皇位的...
· 自己救自己
某人在屋檐下躲雨,看见观音正撑伞走过。这人说:“观音菩萨,普度一下众生吧,带我一段如何?”观音说:“我在雨里,你在檐下,而檐下无雨,你不需要我度。”这人立刻跳出檐下,站在雨中:“现在我也在雨中了,该度我了吧?”观音说:“你在雨中,我也在雨中,我不被淋,因为有伞;你被雨淋,因为无伞。所以不是我度自己,而是伞度我。你要想度,不必找我,请自找伞去!”说完便走了。第二天,这人遇到了难事,便去寺庙里求观音。走进庙里,才发现观音的像前也有一个人在拜,那个人长得和观音一模一样,丝毫不差。这人问:“你是观音吗?”那人答道:“我正是观音。”这人又问:“那你为何还拜自己?”观音笑道:“我也遇到了难事,但我知道,求人不如求己。”秘诀5:成功者自救。
· 第一诤臣魏征:自己不想做忠臣
在中国历史上,有资格被誉为“千古一帝”的皇帝肯定不多,就算能找出几个,大半也都有争议。如果一定要找一个共识最多、争议最少的,那恐怕就非唐太宗李世民莫属了。但是,即便李世民能当之无愧地获此殊荣,也并不表明他就是完美无瑕的。无论李世民如何天赋异禀、才智过人,他身上也难免会有一些人性的弱点。换句话说,李世民之所以能够成为中国历史上屈指可数的杰出政治家,并不是因为他没有弱点,而是在于他有一个办法对治自己身上的弱点。这个办法说起来也很简单,就是两个字——纳谏。“纳谏”这种事,说起来简单做起来难。因为人都是爱面子的,没有谁喜欢被人批评。就算是一个普通人,也不愿意整天被人说三道四、指手画脚,更不要说一个至高无上的皇帝了,通常更听不进任何不和谐音。然而,李世民偏偏就愿意听。不但愿意听,而且还对此求之若渴、甘之如饴!这并不是说李世民天生就是一个受虐狂,而是因为他深知——“兼听则明,偏信则暗”;“人欲自照,必...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