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福清为什么会被丢官判死刑?真相是什么
鲁迅的祖父在任江西金溪县知县时,因与上司李文敏顶撞,被弹劾丢官,后因科举舞弊案被判监斩侯,一系列变故使鲁迅家道衰落,少年鲁迅过早地尝到了世态炎凉,对鲁迅以后的思想和创作产生了重大影响。
中国著名文学家鲁迅,原名周树人,出生于浙江绍兴会稽一个官宦之家。其祖父周福清,字介孚,曾任江西省金溪县知县,先因口无遮拦被弹劾丢官,后因科举舞弊案被判斩监候,诸多变故导致家道衰落。究其初因,与当时的江西巡抚、陕西省西乡人李文敏还多少有点瓜葛。
李文敏,生于1817年,号捷峰,陕西省西乡县察院街人。咸丰二年(1852)殿试中进士,授礼部主事。七年,赴沈阳督办皇陵工程。八年,沙俄入侵东北,奉命赴山海关防营襄办文案。同治元年(1862),回京任礼部职方司、员外郎及郎中,掌管祠祭印信。参与筹划咸丰皇帝及皇后葬仪,李谋划周祥,受朝廷赏识,以功升道员加三品衔,赏戴花翎。并先后出任凤阳、天津知府。同治九年,李文敏升任广东按察使。十年,调任江西按察使。光绪元年,升江西布政使,四年(1878),擢升江西巡抚兼提督。光绪九年(1883)春,李文敏为御史某诬陷,免官回乡。十一年(1885),李文敏被再授两江总督,但李以年老辞谢朝廷。光绪十六年(1903)九月,李文敏在家乡病逝,终年73岁。
李文敏在任江西巡抚期间,鲁迅的祖父周福清时任属下知县。周的科举之路顺畅,由秀才而举人,而进士,并被钦定为翰林院庶吉士。跻身玉堂,荣耀一时。同治十三年(1874)外放知县。最初是四川荣昌县,他嫌远不去,经过运作,光绪元年(1875)春,改派江西金溪县。周福清翰林出身,恃才自傲,对上司颇有不敬。光绪四年(1878),因事与巡抚李文敏争执,李辩解说:“这是皇上家的事!”周福清偏不顺竿而下,反诘道:“皇上是什么东西,什么叫皇上?”很不巧,两江总督沈葆桢得知此事。这是一位喜欢较真的官员,遂以“大不敬和办事颟顸”为由将周参劾罢官。曾当了三年的知县就这样被参掉了。李文敏不忍心,遂于光绪五年(1879)春,出具咨文,入京引见,周福清遵例捐任内阁中书。这是个正七品的官职,“掌撰拟繙译”,干些抄抄写写之事,京官清苦,俸钱不多。周作人在《鲁迅的故家·曾祖母》中回忆说:“介孚公在京里做京官,虽说还不要用家里的钱,但也没有一个钱寄回来。”
鲁迅先生曾说:“到我十三四岁时,我家忽而遭了一场很大的变故,几乎什么也没有了;我寄住在一个亲戚家,有时被称为乞食者。”鲁迅说的“很大的变故”,是指清光绪十九年(1893)轰动朝野的其祖父周福清科举舞弊案。那一年,周福清因母丧返回故里守孝。也恰逢慈禧太后六十大寿,朝廷开设恩科取士,以示普天同庆。浙江绍兴有个秀才叫周伯宜(鲁迅之父),屡试不第,也愁坏了其父周福清。适逢浙江乡试的正主考官殷如璋与他有同榜进士之谊。周受亲朋故旧章、马、陈、孙、顾五姓的撺掇,也为其子周伯宜考虑,随将五姓筹集的一万两银票封入信内,派仆人陶阿顺携信赶往苏州求见殷如璋,以期买通关节而让其子和五姓子弟高科得中。因陶处事不当,行贿败露被严查。周福清避祸上海,不久回绍兴自首。
“科场舞弊案”发生在苏州,苏州知府王仁堪审理中惺惺相惜,以周福清罪属“未遂”,且能投案自首,打算以“犯人素患怔忡”(精神不正常)含糊了事。而光绪帝正准备“戊戌变法”,锐气正盛,碰上这样的案子,正好从严从重,以整顿朝纲,同时也给后党一个好看。于是御批:“周福清着改为斩监候,秋后处决,以肃法纪,而儆效尤。”所谓“斩监候”,就是收监候斩。
周福清在狱候斩达8年之久,终未斩决。光绪二十四年(1898),慈禧太后忙于事务,早把判“斩监候”的周福清忘却。周福清乃在刑部尚书薛允升(陕西长安人)的救援下,获释出狱,后死于故里,终年68岁。其家因请托营救也陷入倾家荡产的境地。少年鲁迅亲眼目睹家族由盛而衰,切身感受到了世态炎凉,这对鲁迅以后的思想和创作产生了重大影响。
当然,鲁迅家道衰落缘由,是由其祖父周福清言行不检点和科举舞弊案发所致,不能怪罪其上司李文敏。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有价值
- 一般般
- 没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