奕誴本是道光帝第五子,为什么后来会被过继给其叔惇亲王绵恺?
奕誴,道光帝第五子,咸丰帝亲弟,同治帝亲叔,于道光二十六年被出继其叔绵恺为嗣。那么,本应是皇子的他在出继之后,又境遇如何呢?
惇恪亲王绵恺,是嘉庆帝第三子,道光帝同父异母的弟弟,生母为孝和睿皇后钮钴禄氏,也就是说,绵恺是清朝皇子中为数不多的嫡子。
嘉庆二十四年,绵恺被封为惇郡王,并在道光帝即位后晋封为亲王。道光十八年五月,因“民妇穆氏诉其夫穆齐贤为绵恺所囚”而遭受处罚。道光十八年十二月,绵恺薨逝。道光帝亲临祭奠,并追谥绵恺为“惇恪亲王”。
绵恺独子奕缵,生于嘉庆二十五年,卒于道光元年,年仅五岁,并未留下后代,也就是说绵恺去世时,已经绝嗣,需要从宗室其他支派中过继子嗣,以承袭爵位并赡养惇亲王福晋。
从血缘的亲疏而言,为绵恺过继子孙,应从嘉庆帝的孙辈中进行选择。嘉庆帝共有皇子无人,长子夭折,其他四人均成年,子嗣较清朝早期,并不繁盛。因此绵恺去世时,其他亲王并无合适的子孙可以出继。而在帝系中,拥有三位皇子的道光帝,考虑到减少皇位争夺隐患等诸多原因,终究在道光二十六年,将皇五子奕誴过继于敦亲王为嗣。
对于奕誴在过继给惇恪亲王绵恺后,在宗室的待遇,可以从道光帝在过继时所颁布的上谕窥见一二:“朕弟惇亲王绵恺尚无承嗣之人,著将皇五子奕誴过继于惇亲王为嗣,即袭封惇克郡王。并著钦天监于本年三月内,选择吉期,移居府第,其一应章服,仍照皇子份例服用,应领俸糈,即于本年春季为始,照例支领。”奕誴在出继其叔绵凯后,并未马上离宫,而是与其他皇子一样,留在宫内读书,直到两年后,奕誴才真正开始按照郡王待遇行事。
虽然在清代宗室谱系中,奕誴一支属于惇恪亲王绵凯一脉,但是在奕誴生前,其所受待遇与道光帝未出继旁支的皇子并无差别。
首先,道光三十年,刚刚继位的咸丰帝按照惯例给自己的弟弟授予爵位时,除道光帝遗诏封为亲王的奕訢外,奕誴与道光帝其余皇子,也就是咸丰帝的其余兄弟,均被封为郡王,爵位并无不同。在咸丰十年,咸丰帝年满三十岁,按惯例对宗室加恩封赏时,奕誴也与咸丰帝其他兄弟一起被加封为亲王,甚至是咸丰帝诸弟中,奕誴还是首位由郡王晋封为亲王之人。并且对于道光帝其他兄弟的承继子,也就是咸丰帝的堂兄弟,虽在承袭之时均是郡王爵位,但也始终是郡王,并没有像奕誴一样晋封为亲王。可以窥见,在咸丰帝心中,奕誴虽已出继其叔,但其本人仍然被看作道光帝之子,咸丰帝亲弟。
在清朝高度集权的下,即便是宗室官员在给皇帝上奏时,也应自称为“奴才”。但是为体现皇帝以孝治天下的观念,清朝历代皇帝均会给予长辈一些优待。在咸丰帝之子同治帝即位后,同样也给予自己的叔叔相同待遇,即“除朝祭大典外,其余谕旨并各衙门奏折只书王号,均著毋庸称名”,这其中便包括奕誴。也就是说,奕誴虽出继旁支,但仍被看作是同治帝的亲叔,享有不叩拜、不书名的礼遇。
因此,很显然,奕誴在宗法关系中虽属绵恺之子,但在其生前,由于血缘上与帝系较近,因此与道光帝其余皇子,无论是从爵位还是从礼遇而言,均享有同等地位。
但是奕誴去世后,其子孙由于血缘关系和宗法关系均与帝系逐渐疏远,因而不再被当作皇孙看待,而以宗法关系为准。从爵位上看,奕誴后人的爵位也以郡王为基础降等袭爵。
可以说,奕誴的亲王爵位和礼仪待遇更多是对其个人的封赏,而并非对其整个家族的认同。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相关资料
展开- 有价值
- 一般般
- 没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