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人物百科

陈师曾:又名衡恪,号朽道人、槐堂,著名美术家、艺术教育家

2019-10-14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931
转发:0
评论:0
陈师曾:又名衡恪,号朽道人、槐堂,著名美术家、艺术教育家,陈师曾(1876.3.12—1923.9.17),又名衡恪,号朽道人、槐堂,

  陈师曾(1876.3.12—1923.9.17),又名衡恪,号朽道人、槐堂,江西义宁人(今江西省修水县),著名美术家、艺术教育家。

  陈师曾出身书生门第,祖父是湖南巡抚陈宝箴,父亲是著名诗人陈三立。1902年东渡日本留学,1909年回国,任江西教育司长。从1911年2月至1913年4月,他受南通张謇之邀,至通州师范学校任教,专授博物课程。1913年又赴长沙第一师范任课,后至北京任编审员之职。先后兼任女子高等师范学校、北京高等师范学校、北京美术专门学校教授。1923年9月为奔母丧回南京,不幸染病逝世,终年仅47岁。

  1876年(清光绪二年 丙子)1岁

  3月12日,生于湖南省凤凰县。乳名师曾,名衡恪,后以字行,号朽道人,又号槐堂。祖父陈宝箴,清末维新派著名人物,官至兵部侍郎,湖南巡抚。父陈三立,字伯严,号散原。清进士,官至吏部主事,著名诗人。

  1880年(清光绪六年 庚辰)5岁

  祖父陈宝箴迁官,全家由湖南长沙迁至河南河北道。生母罗氏病逝。

  1883年(清光绪九年 癸未)8岁

  全家随陈宝箴迁官至杭州。

  1886年(清光绪十二年 丙戌)11岁

  陈宝箴罢官,全家复居长沙。随尹和伯(金阳)入门学画。

  1894年(清光绪二十年 甲午)19岁

image.png

  陈宝箴任湖北布政使,迁居武昌。从周大烈、范仲霖习诗文、法书。冬,与范肯堂之女成亲。

  1895年(清光绪二十一年 乙未)20岁

  长子封可生。

  1898年(清光绪二十四年 戊戌)23岁

  戊戌变法失败,陈宝箴、陈三立被革职。陈三立携家定居南京。陈师曾考取江南陆师学堂附设的矿务铁路学堂。

  1901年(清光绪二十七年 辛丑)26岁

  转至上海法国教会学校学习外语。

  1902年(清光绪二十八年 壬寅)27岁

  与二弟寅恪同赴日本留学,先在东京弘文学院,后入高等师范学校学习博物学。

  1910年(清宣统二年 庚戌)35岁

  归国。先就职于江西教育厅,不久转赴江苏南通师范学校任教。从吴昌硕学画。

  1912年(民国元年 壬子)37岁

  翻译《欧西画界最近之状况》。

image.png

  1913年(民国二年 癸丑)38岁

  应聘于湖南长沙第一师范学校。同年秋赴北京任教育部编审,兼任北京高等师范学校及北京女子师范学校博物教员。

  1916年(民国五年 丙辰)41岁

  任北京高等师范学校手工图画专修科国画教员。

  1917年(民国六年 丁巳)42岁

  结识齐白石。

  1918年(民国七年 戊午)43岁

  应聘为北大画法研究会中国画导师。

  1919年(民国八年 己未)44岁

  在北京的多所美术专门学校任国画教授。

  1920年(民国九年 庚申)45岁

  与周肇祥等发起“中国画学研究会”。在《绘画杂志》发表《清代山水画之派别》、《清代花卉画之派别》、《中国人物画之变迁》等文。《陈朽画册》出版。

  1921年(民国十年 辛酉)46岁

image.png

  发表《文人画之价值》。《中国文人画之研究》出版。

  1922年(民国十一年 壬戌)47岁

  应日本画家之邀赴日参加中日绘画联合展览会。

  1923年(民国十二年 癸亥)48岁

  9月17日,病逝于南京。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相关资料

展开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评论 {{commentTotal}} 文明上网理性发言,请遵守《新闻评论服务协议》
游客
发表评论
  • {{item.userName}} 举报

    {{item.content}}

    {{item.time}} {{item.replyListShow ? '收起' : '展开'}}评论 {{curReplyId == item.id ? '取消回复' : '回复'}}

    回复评论
加载更多评论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江西省-九江市-修水陈师曾陈衡恪
中国画家。字师曾,号槐堂、朽道人,江西义宁(今修水)人。陈三立子。曾留学日本,归国后从事美术教育。善诗文、书法;尤长绘画、篆刻,曾得吴昌硕指授,笔简意饶。山水参合沈周、石涛笔法,喜作园林小景;写意花果取法陈道复,徐渭,结合写生;偶亦作风俗人物画。和齐白石交谊甚深,艺术上相互影响。有《中国绘画史》、《中国文人画这研究》(系译作和本人专论之合成)、《染苍室印存》等。陈衡恪字师曾,号槐堂,又号朽道人。陈三立长子。近代著名画家。衡恪五岁,生母病卒,由祖母抚养。幼时颇得良好家教,六岁,随祖母游杭州西湖,见湖面荷花盛开,便情不自禁地用手指在轿板上画起来,回家即索笔砚、开始自学绘画。七至十岁,能作擘窠书,间作丹青与短章断句。十四岁,在湖南长沙与著名书画家胡沁、园王湘绮相识,常以国画请教。十九岁,随祖父至湖北,与范孝嫦结婚。从周大烈学文学,从范镇霖学汉隶,魏碑及楷书,又从岳父范肯堂学行书。他聪颖灵机,刻苦...
· 著名美术家、教育家仉凤皋
仉凤皋(1937.10-)山东宁津人。擅长民间美术、文艺理论。1961年毕业于中央工艺美术学院。现为天津美术学院教授,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剪纸学会会长等。多年从事艺术教育和美术创研。作品在多种报刊上发表,多次参加国内外展出,曾获金奖两次,一等奖一次和优秀奖多次。个人作品出版专著有:《动物图案资料》、《人物剪纸》、《日本冲绳版画》、《谈剪纸创作》、《日本剪纸艺术》、《中国剪纸论文选》、《中国剪纸藏书票》、《中国动物剪纸》(与殷占堂合作,日本东京出版)、《外国剪纸集》、《中国工艺美术・民间剪纸技法》。是中国剪纸学会的主要创始人,国内剪纸学术活动和对外交流的主要发动者和组织者。所创作的"宝石画"被界视为现代中国新的"一绝"。
· 曾姓郡望堂号
郡望鲁郡:西汉改薛郡置鲁国,治在鲁县(今山东省曲阜)。相当今山东曲阜、滕州市、泗水等县地。晋改为鲁郡。天水郡:西汉元鼎三年(公元前114年)初置郡,治所在平襄(今甘肃省通渭县西北)。庐陵郡:东汉时置郡,治所在石阳(今江西省永丰县,也就是吉水东北地区),三国吴移治高昌(今江西省泰和西北)。相当今江西永新、峡江、乐安、石城以南地区。鲁阳县:汉置县,治所在今河南省鲁山县。武城郡,所在今山西省吉县。堂号三省堂:孔子弟子曾参非常注意修身,每天从三方面检查自己:(1)为人做事有没有尽到心;(2)和朋友交往有没有失信;(3)老师教的东西有没有复习好。“三省堂”即由此得名。武城堂:曾氏源出姒姓。夏帝少康封小儿子曲烈于鄫(在山东省苍山县西北)建立鄫国,灭国后太子巫逃往鲁国,后称之武城。追远堂:取春秋末期鲁国南武城(今山东省费县)人曾参“慎终追远”之意。此外,曾氏的主要堂号还有:“鲁阳堂”、“敦本堂”、“宗圣...
· 杭集王氏为“三槐堂”后裔苏东坡曾作《三槐堂铭》
“三槐堂”《王氏族谱》宋版《百家姓》中排名第8位,是一个典型的多源流、多民族姓氏。据2014年国家相关部门统计数据显示,中国大陆地区王姓人口总数约为9500万,约占中国大陆地区人口总数的7.1%,排名第一位。昨天上午,家住杭集的读者王在铨通过家中珍藏的清代光绪年间“三槐堂”《王氏族谱》,向记者讲述了“三槐堂”堂号的由来,以及自己这一支“三槐堂”王姓族人在扬州繁衍生息的历程。1王姓是典型多源流姓氏杭集这一支源于姬姓王在铨告诉记者,王姓是一个典型的多源流姓氏,关于起源也有众多说法。“其中最为普遍的三个源流分别是源于姬姓、妫姓以及子姓。比如《通志·氏族略》中记载,在京兆、河间一带的王氏族人,自称是周文王的第十五个儿子毕公高的后代,因此这一支系出自于姬姓;在北海(今山东境内)、陈留(今河南开封附近)一带的王姓,则自称是帝舜的后代,这一支系出自于妫姓;而在汲都郡(今河南新乡一带)的王姓,则称自己是比...
· 师姓郡望堂号
郡望太原郡战国时秦庄襄王置,治所在晋阳,在今山西省太原市。据有关学者研究,华夏师姓太原郡望虽然形成于东汉时期,但其鼻祖却是春秋时期周王朝诸侯国之一晋国的两个重要人物。一个是晋穆侯(前812-前785在位)时不仅精通古乐,而且谙熟礼仪的大夫师服;另一个是起于悼公时代,亡于平公时代,目睹了晋国的风云变幻的杰出音乐家、政治家、思想家师旷。琅琊郡秦始皇置,相当于今山东省东南部诸城、临沂、胶南一带。据有关学者研究,华夏师姓琅琊郡望形成于西汉末年,而著名的大臣、经济家、政治家师丹则是鼻祖。平原郡始建于西汉高祖时期的西汉初年(乙未,公元前206年),治所在今山东省平原县西南。辖境相当于今山东省平原、陵县、禹城、齐河、临邑、商河、惠民、阳信等地。东汉以后,或为国,或为郡。北魏时期废黜。隋、唐两朝曾以山东德州为平原郡,治安德,即今山东省陵县。堂号授琴堂以祖上的功业勋绩为堂号。在中华民族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各...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