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人物百科

关于诸乐三的评价是怎么样的?他是怎样一个人

2019-10-14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926
转发:0
评论:0
关于诸乐三的评价是怎么样的?他是怎样一个人,他的艺术特点熔诗书画印于一炉,造诣深邃,在继承基础上锐意创新,自成面目。诸乐

  他的艺术特点熔诗书画印于一炉,造诣深邃,在继承基础上锐意创新,自成面目。诸乐三春华秋实,桃李遍及海内外,艺术生涯坎坷,但为振兴中华发扬传统绘画殚精竭虑,不遗余力,直至寿终。先后浙江美术学院国画系教授,晚年并被举为浙江美术家协会副主席、西泠印社副社长、西泠书画院副院长。

  幼受其父诸献庄先生熏陶,酷嗜书画篆刻,与仲兄诸闻韵恒切磋艺事。闻韵为吴昌硕(吴缶翁)入室弟子,诗文书画俱佳,缶翁作画,每为拟题句,画成诗成,才思敏捷,辄得老人称赞,不幸英年早逝。诸乐三先生十九岁入上海中医专门学校就读,拜缶翁为师,成为吴昌硕入室弟子,于课余攻习书画篆刻。复随晚清举人、儒医曹拙巢学诗文。中医专门学校毕业,以兴趣关系,弃医以美术教育为事,前后历六十余年。

image.png

  1936年,出版《希斋印存》,乃师拙巢先生序之云:“吴缶老归道山后九年,其门人安吉诸乐三始敢出印谱以问世,何其难也!盖业不期乎速成,而期乎能积,无以积之则不精;不难乎赅洽,而难乎择执,无以执之则不固;故篆刻难取法,缶老之篆刻则尤难。予常谓缶老平生能以己意写石鼓字,故能于捣叔、完白外别树一帜,无圆匀软媚之习。又尝稽其国变以来,重意气,薄钱刀,—令安东,终身臣节。虽长不满六尺,而负重千秋;故出其绪余为诗歌、为金石,莫不含刚正之气,其素所蓄积者然也。乐三早岁出其门下,于诗书画篆刻皆能深入堂奥,缶老存日,每予称道其好学,良非虚语。尝记偕乐三昆季访其师于吉庆里寓楼,谈笑竞日不厌。迄于今,缶老往矣!人事变迁,遂成今昔。予既幸乐三于金石刻画不坠师法者如此,特转憾缶老之不及见也。乐三于此得无有江汉秋阳之感乎!”翌年日陷上海,拙巢先生避地故乡江阴,敌伪迫任维持会长,抗斥不屈,英烈殉于敌人刀下。

  马国权评价诸乐三的文章:

  其书由钟繇入,后遍攻魏晋碑刻,兼及倪元璐、黄道周,得潇洒遒劲之致;篆书于石鼓文用力至深,旁及甲骨、彝器文字之属,古拙浑厚。绘画得缶翁之传,用笔苍劲雄浑,生辣拙朴,墨气淋漓,色彩古艳,饶有金石味,擅长写意花鸟,并工山水,表现技法与题材,较之缶翁有所发展。篆刻亦自缶翁而出,广涉古玺汉印,兼采封泥砖瓦,巧于疏密,朴茂沈雄,自成面目。所作《攻关》、《梅花小寿一千年》、《平安》、《百花齐放》等印,于中日书法篆刻联展中颇得好评。

image.png

  余与先生嗣君诸涵为挚交,因获亲杖履,且荷两惠宝绘;后余忝列西泠印社理事,更得数度叨陪末席,敬聆教益。一九八三年夏间,先生大病几死,后稍平复,然气色大逊。十—月初,西泠印社八十周年大庆,先生正住院治疗,每大会必扶病至,爱社情深,于兹可见,故余仍数数得款谈,不意遽别未及三月,即闻噩耗,悲夫!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相关资料

展开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点击加载更多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关于邢邵的评价是怎么样的?他是怎样一个人
邢邵因文才出众,官至中书监,摄国子祭酒,备受皇帝信任,每给大臣授职,都要听取他的意见。邢邵在出任西兖州刺史期间,廉洁善政,执法严明,凡有贪赃枉法之事,都能及时处理。因此,辖区内社会安定,鸣冤告状的人很少。距州府五十里的定陶县令之妻,挟丈夫之威,强索民财,激起民愤。邢邵得知后前往追查,吓得她连夜逃遁。邢邵才高位显,但不自傲,对人无论贤愚,都能赤诚相待。他穿戴十分随便,从不追求奢华住宅,待客常在一间陋室。他豁达的性格和宽厚的人品,深得时人赞许。邢邵生活的时代,由于最高统治者的提倡,佛教兴盛。但邢邵反对"神不灭论"。他鲜明地提出了"神之在人,犹光之在烛。烛尽则光穷,人死则神灭(北史·卷五十五·杜弼传)的无神论观点,在当时是颇具胆识的。然而却被驳倒,史称理屈,未然也。邢邵因文才出众,官至中书监,摄国子祭酒,备受皇帝信任,每给大臣授职,都要听取他的意见。邢邵才高位显,但不自傲,对人无论贤愚,都能赤诚...
· 关于言偃的评价是怎么样的?言偃是怎样的一个人
身处一个文化断层的时代,并被这个时代裹挟着浮躁与功利,这种悲哀相当无奈。从懂事开始,我们这一代人就一直在迷茫,左顾右盼、千人一面,也许,我们的茫然与2500前未开化的吴人无两,需要的是一种先知先觉的引领。言子,名言偃,是孔子的晚年弟子。孔门弟子三千,贤者七二,言子是其中唯一的南方人,所以孔子会说:“吾门有偃,吾道其南。”一部《论语》,提及言偃的篇章并不多,大都是孔子与他的论辩,有趣的是,言偃并不对夫子言听计从,而是固执地坚守真理。言偃在鲁国做武城宰时,用老师传授的礼乐来教化民众。孔子跑来视察弟子业绩,听闻处处有弦歌,于是笑他说:“割鸡焉用牛刀?”治理个小地方哪用得到礼乐呀。言偃不解地反问:“老师不是说,上层人士学礼乐,就会有仁爱之心,老百姓们学礼乐,就容易治理吗?”孔子知道自己失言了,马上对众弟子说:“大家听着,言偃的话是对的,我刚刚不过开个玩笑罢了。”武城有个人叫澹台灭明,长得很丑,孔子...
· 关于吴晗的评价是怎么样的?他是怎样一个人
正面吴晗先生从40年代开始数易其稿的《朱元璋传》,在史学界乃至现实生活中都发生过重大影响;他提倡编辑出版的《中国历史小丛书》,在普及历史知识。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他手录的《朝鲜李朝实录中的中国史料》,不仅留下了一部方便实用的研究资料,而且留下了严谨治学、刻苦钻研的学术研究之风。负面结束后,中华人民共和国官方对吴晗的评价多为正面结论,但章诒和所著《往事并不如烟》(香港所发行的未删节版本)中,说在之前,吴晗曾同康生一样,利用其职权,强行从文物收藏家手中廉价收购珍贵文物。1950年代吴晗极力主张挖掘明成祖长陵(后改为挖掘定陵),也是为了满足他想研究明史及明朝皇帝的学术计划,从而抹煞了吴晗对明史研究的贡献。吴晗主张拆除北京城墙和北京的古建筑,甚至更提出过改建故宫的构想。这也让他与以梁思成为代表的反对拆毁北京古建筑派发生激烈的交锋。1984年,在吴晗诞辰75周年,清华大学决定在校园内...
· 关于潘天寿的评价是怎么样的?他是怎样一个人
潘天寿(1897年3月14日—1971年9月5日),字大颐,自署阿寿、寿者。现代画家、教育家。浙江宁海人。1915年考入浙江省立第一师范学校,受教于经亨颐、李叔同等人。其写意花鸟初学吴昌硕,后取法石涛、八大,曾任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浙江美术学院院长等职。为第一、二、三届全国人大代表,中国文联委员;1958年被聘为苏联艺术科学院名誉院士。著有《中国绘画史》《听天阁画谈随笔》等。人民网评:"潘天寿的画让人感到震动;一个洋溢着生活的情采和趣味,一个勃发着精神的张力和豪气。前者以自然流露为上,后者以刻意经营为工。他一生的奋斗,正与西方美术思潮对中国美术的起伏冲击同时,他认为中外美术的混交,可以促进美术的灿烂发展,但他自己的创作却毕生坚持从传统自身求出新,不伸手向外来因素借鉴。他在风格上和吴、齐、黄的差异,并无超出传统材料工具、表现方式和审美趣味这个统一的大圈。因此,他追求的雄大、奇险、强悍的审美...
· 关于吴茀之的评价是怎么样的?他是怎样一个人
“国画写生着重在各种形态之变化,构图之发生不已,确足医临摹徒穷纸上形似之病,济创造凭空结想之穷,为求国画新发展之道,若必专事写生,将吾国数千年来精神所寄之笔墨与气韵,一概废而不讲,则何以修养身心,提高品位?画其所重,亦郎世宁之流亚也,吾未敢从。”这是吴茀之在《中国画理概论》“论写生”一节中的论述,清楚地说明了写生与笔墨在中国画发展中的重要关系。此种以事写生,观形态,创构图,寄精神于笔墨、气韵,重品格的理念一直贯穿其画迹之中。因而须探寻吴茀之的写生观与绘画理念之根源及其形成,以便更清晰地窥见他整体的艺术思想。吴茀之二十世纪初出生于浦江县前吴村,自幼受家庭的文化氛围熏陶,受父兄、舅父诸长辈影响颇多,逐步形成对诗文、书画最初的审美情趣。吴茀之早年学步于家藏恽南田、蒋廷锡的花鸟写生册页,这对其后来形成关照自然的写生观起到非常关键的作用。首先,以写生为革新的重要途径。民国时期花鸟画多承袭海派画风,不...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