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苞为什么会被晋武帝免去官职 被罢免的原因是什么
世祖武皇帝 泰始四年(戊子,268)
大司马石苞久在淮南,威惠甚著。淮北监军王琛恶之,密表苞与吴人交通。会吴人将入寇,苞筑垒遏水以自固,帝疑之。羊祜(hù)深为帝言:“苞必不然。”帝不信,乃下诏以苞不料贼势,筑垒遏水,劳扰百姓,策免其官,遣义阳王望帅大军以徵之。苞辟河内孙铄为掾,铄先与汝阴王骏善,骏时镇许昌,铄过见之。骏知台已遣军袭苞,私告之曰:“无与于祸!”铄既出,驰诣寿春,劝苞放兵,步出都亭待罪;苞从之。帝闻之,意解,苞诣阙,以乐陵公还第。
1、大司马石苞长期驻扎在淮南地区,以防范东吴的侵扰。石苞在当地勤政亲民,威望很高。这一切引起了淮北监军王琛的嫉妒,于是秘密表奏晋武帝说石苞与东吴暗中来往。恰巧这个时候石苞得到东吴将入侵的消息,于是下令修筑堡垒、阻断河水以加强防御。这一下更加引起了晋武帝的怀疑,尽管老将军羊祜再三替石苞说情,武帝还是不相信。
2、于是晋武帝下诏,以石苞没有摸清东吴形势,就修筑工事,劳民伤财为名,免去了石苞的大司马官职。立刻派遣义阳王司马望统帅大军前去征召石苞回京述职,形势急转直下,石苞可谓大祸临头了。怎么办?难道就这样束手就擒了吗?
3、石苞的属下孙铄与汝阴王司马骏过去有交情,当时司马骏镇守在许昌,离京城洛阳很近,孙铄胡乱找了个理由去拜会王爷,想趁机探听晋武帝的真实态度。汝阴王已经知道武帝派军队打算袭击石苞以防止兵变,就偷偷对孙铄说:“不要给祸患落下口实啊!”孙铄告别了王爷出来,立刻打马扬鞭,疾驰不停赶回寿春。
4、此刻的石苞可谓坐卧不宁,虽然问心无愧,但被人诬陷又无法申辩,君心难测,稍有不慎就会家破人亡。他又想起当年魏国大将邓艾平定蜀国,功高盖主,钟会因为嫉妒而向司马昭密报邓艾造反,司马昭大怒下令革职拿问。邓艾和几个儿子并没有反抗,被打入木笼囚车,结果在押送回京的路上被监军卫瓘所杀。但实际上司马昭并无杀他之意,监军卫瓘怕邓艾以后报复所以杀人灭口。
5、对于手握重兵的石苞来说,也不是没有第二方案。如果投奔东吴,以他的威望,封侯拜相都是可能的。这个时候他想起了孙铄转告他的汝阴王司马骏的话:“无与于祸”,直接意思就是不要给祸患以借口,也就是授人以柄,猛然清醒过来,晋武帝还只是怀疑他而已,并没有怪罪他,这是留有余地啊。孙铄也劝说石苞交出兵权,离开军队,步行到都亭(官方驿站)待罪,石苞听从了孙铄的建议。晋武帝听说了后,心中的疑惑打消了,石苞回京面圣,以乐陵公的身份返回自己的府邸。后来武帝再次启用石苞,官至司徒,对他信任有加。
6、泰始九年(273年)二月,石苞逝世,武帝司马炎于朝堂举行仪式,又赐钱帛和丧葬物品。司马炎更乘车送灵柩到东掖门外,谥号武公。
7、石苞得以善终,或许要感谢下属孙铄的劝谏,但真正下决心的还是他自己。一念之间,向死而生,体现了他的眼光和胸怀。如果要和邓艾比的话,除了幸运,还要说有好人缘,那么多重臣在替他说话,不像邓艾当初,过于狂傲,被人落井下石。就在石苞去世的同一年,司马炎下诏书说:“邓艾为国建立功勋,束手受罪而不逃脱处罚,他的子孙也沦为奴隶,我常常同情他们,可任命他的亲孙子邓朗为郎中。”算是为邓艾平了反。冥冥之中,或许邓艾也该感谢石苞呢。
8、“无与于祸”,告诉我们当面对突如其来的灾祸或者打击时,不要因为心慌意乱和痛苦埋怨而丧失了理智,做出错误的举措,祸上加祸。应该像石苞一样保持清醒的头脑,坦然接受、勇敢面对、积极改变,不给灾祸以可乘之机,终有否极泰来的时候。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相关资料
- 有价值
- 一般般
- 没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