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人物百科

王禹偁到底有多聪明 他的学识有多高

2019-10-14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959
转发:0
评论:0
王禹偁到底有多聪明他的学识有多高,做人不能太聪明,尤其是在官场。王禹偁,北宋人,出身寒微,祖上世代都是农民

  做人不能太聪明,尤其是在官场。

image.png

  王禹偁,北宋人,出身寒微,祖上世代都是农民,但是这位寒门的孩子却天资异禀,特别聪明,九岁就能写诗作文。

  宰相毕士安当年做过济州的从事,也就是王禹偁的家乡,听说有个如此聪明的孩子赶紧召来一见,当场让他做一首《磨诗》,王禹偁张口就来“但存心里正,无限眼下愁。若人轻着力,便是转身时。”毕士安听后大感惊奇,便把王禹偁留在了身边,让他同自己的孩子们一起读书。有一次济州官场的朋友们一起喝酒出了个上联“鹦鹉能言争似凤”,毕士安想破了脑袋也想不出下联,王禹偁看见后马上就对出“蜘蛛虽巧不如蚕”,毕士安不禁拍案叫绝,对其大加赞赏。

image.png

  王禹偁的学识迅速的在坊间流传,最后传到了皇帝的耳朵里。宋太宗太平兴国八年,王禹偁参加科举,高中进士,任成武县主簿,宋太宗听说过他,于是招进宫面试,结果非常满意,甚至提拔他为左思谏,相当于自己的秘书,甚至夸奖他如果生在唐朝,文学成就不会在韩愈柳宗元之下。

  按理说,王禹偁这样的千里马,遇见了最大的伯乐皇帝的赏识,应该官运亨通,平步青云了,但是事情的发展往往与人们的猜想背道而驰,王禹偁聪明是聪明,但是太“务虚”。务实者,识时务者为俊杰,知道如何利用皇帝的信任,借势发力;务虚者,好以天下为己任,少见多怪,找茬挑事,针砭时弊,不懂得知难而退,固执起来让领导很为难。

image.png

  王禹偁也许是孔孟之道读的多了,其人性格刚正,为人耿直,好议论朝政,好批评别人,总是说些不合时宜的话。宋太宗提拔他为右拾遗之时,本该说些皇帝高兴自己也高兴的客套话,他却当天送给皇帝一份《端拱箴》,劝诫皇帝要戒奢侈,行节俭,施仁政,好像皇帝是个无道昏君一样。

  端拱二年冬,京城大旱,民不聊生,这种时候就该出点救灾的主意,他却不识时务的上疏建议宋太宗下诏削减官员的俸禄。王禹偁真是幼稚,士大夫们只管吃喝玩乐,谁在乎什么旱灾,他这个馊主意,得罪了一大片,而且这种搬起石头砸自己脚的事,王禹偁短暂的仕途生涯中干过不止一次。

image.png

  淳化二年,庐州尼姑道安状告著名文学家徐铉与她嫂子姜氏通奸,后查明是诬告,但宋太宗赦免了道安的罪,对于皇帝已经决定的事,王禹偁又坚决的要求治道安的罪,皇帝一气之下把他贬为商州团练副使。

  至道元年,宋太宗召还他为翰林学士,作为一个重新启用的贬官,应该学会乖巧了,不能说的别乱说,可他偏不,时年四月,赵匡胤的开宝皇后去世,宋太宗不按当时的礼制治丧,大臣们心知肚明,开宝皇后在宋太宗登基前,有过不利于他的言行,因此人人噤如寒蝉,唯独王禹偁充当“愣头青”说:“后尝母仪天下,当尊用旧礼。” 气的皇帝又把贬为滁州知州。

image.png

  王禹偁有才,也聪明,但像他这种不懂官场哲学,不懂生存哲学,不肯摧眉折腰的知识分子,在官场从来不会有什么好结局。最后才华横溢的王禹偁郁郁而终,年仅四十七岁。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相关资料

展开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点击加载更多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王禹偁
王禹偁(954—1001),宋代诗人、散文家。字元之,济州巨野(今山东省巨野县)人。晚贬知黄州,世称王黄州。出身贫寒。宋太宗太平兴国八年(公元983年)登进士第,授成武县(今属山东)主簿,迁大理评事,次年,改任长洲(今江苏苏州)知县。端拱元年(公元988年)召试,擢右拾遗并直史馆。后拜左司谏、知制诰。淳化二年(公元991年),庐州尼姑道安诬告著名文字学家徐铉。当时禹偁任大理评事,执法为徐铉雪诬,又抗疏论道安诬告之罪,触怒太宗,被贬为商州(今陕西商县)团练副使。淳化四年移官解州(今属山西)。同年秋召回京城,不久又外放,随即召回。任礼部员外郎,再知制诰。太宗至道元年(公元995年),任翰林学士,后以谤讪朝廷的罪名,以工部郎中贬知滁州(今安徽滁县),次年改知扬州。真宗即位(公元997年),再召入都,复知制诰,上书提出“谨边防”,“减冗兵,并冗吏”等事。与撰修《太祖实录》,因直书史事,引起宰相的不...
· 王禹偁
生平王禹偁出身清寒,家庭世代务农。从小发愤求学,五岁便能够写诗。宋太宗太平兴国八年(983年)中进士,最初担任成武县主簿。他对仕途充满抱负,曾在《吾志》诗中表白:“吾生非不辰,吾志复不卑,致君望尧舜,学业根孔姬”。端拱元年(988年),他被召见入京,担任右拾遗、直史馆。他旋即进谏,以《端拱箴》来批评皇宫的奢侈生活。后来历任左司谏、知制诰、翰林学士。为人刚直,敢直言进谏,誓言要“兼磨断佞剑,拟树直言旗”。曾三次被贬职:于淳化二年(991年),一贬商州,于至道元年,二贬滁州,于咸平元年(998年),三贬黄州。故有“王黄州”之称。宋真宗咸平四年(1001年)徙蕲州,未逾月而卒,年四十八。欧阳修十分仰慕王禹偁,在滁州时瞻仰其画像,又作《书王元之画像侧》。著作王禹偁著有《小畜集》、《小畜集外集》。其诗风朴素,散文平易。代表作有文《黄州新建小竹楼记》、《唐河店妪传》,诗《对雪》、《村行》等。作“黄冈小...
· 王禹偁幼年应对
北宋文学家王禹偁,巨野(今属山东)人,淳化四年(993)自陕西商洛移任解州治盐置事使。他自幼聪明过人,七八岁时,已能属文。毕文简为郡从事,闻知他的才名,又听说他家以磨面为生,就叫他以磨为题作副对联。王禹偁不加思索,随口应道:但取心中正;无愁眼下迟。文简称奇,留他给官家子弟讲学。那些官家子弟见他出身贫寒,衣衫不整,有点不服气。有一天,太守宴请宾客,于席上出一联令众人对,句云:鹦鹉能言难似凤。众客个个自命清高,自居为凤,此时却鸦雀无声,无人应对。文简便把上联写在屏间,催促众人快对,众客依然是一筹莫展。王禹偁在座见之,稍加思索,即挥毫书出下联:蜘蛛虽巧不如蚕。文简惊叹地说:经纶之才也!于是赐给他衣冠,呼他为小友。
· 王禹偁:远山近水皆有情
来源:人民日报宋代有位诗人王禹偁,山东人,在京城工作了几年,后来到苏州来做官了。王禹偁虽然出生农家,但毕竟为官多年,少不了到处跑跑,看看,也应该是见多识广,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哪里想到,到了苏州,看了苏州的园林惊呆了,竟然流连忘返了。他看了虎丘,说,“珍重晋朝吾祖宅,一回来此便忘还。”把虎丘当作自己的家。他到了南园,转了几圈,又不忍离去了。以后于政事之暇,常常邀人来南园喝酒,喝着喝着,终于忍不住想把南园讨来做自己的归宿。他说,“他年我若成功后,乞取南园作醉乡。”王禹偁可能对自己的馋恋有点难为情,为了挣回一点面子,他对朋友说,我现在算是知道了,园林是什么?园林就是造出来的山山水水啊。你们这里不像我的老家山清水秀,所以你们喜欢造山造水。苏州朋友听他这样说,就不高兴了,说王大人你也太不了解苏州了,你是一叶障目,如果没有苏州许许多多清嘉自然的真山真水,苏州人能够造出那些名甲天下的假山假...
· 魏武卒到底有多厉害他们的标准和到底有多高呢
还不知道:魏武卒到底有多厉害的读者,下面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举个不恰当的例子,战国时期的魏武卒就像是清朝末年的北洋新军。都是国家花大力气,以高标准、高待遇、高要求,严格训练出来的一支新式军队。用魏武卒创始人吴起的话说:兵不在多而在治。兵多了没用,还浪费粮食。应该用变态标准考选士兵,组建一支新式精锐部队。所以魏武卒为啥厉害?因为它在其它军队眼里,就是一支特别变态的特种部队。那么魏武卒的标准和待遇到底有多高呢?根据相关史料记载,各个都是负重高手!也基本上都是新兴地主。先说装备,魏武卒的士兵,每一个都要手执长戟,腰挂铁剑,背上背一面犀面大橹和一把强弩,并且还有带五十发弩矢。光这些玩意加起来,小几十斤就有了。除此之外,魏武卒身上还必须要披上三重甲,出征之时还要携带三天军粮,再算上这些,估计有近百斤的负重。以为这就完了么?当然不是了。魏武卒的标准中还有一条,带上这几十斤的装备,还...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