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人物百科

赵王为何选“纸上谈兵”的赵括当主将,难道赵国真的没人了吗?

2019-10-14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938
转发:0
评论:0
赵王为何选“纸上谈兵”的赵括当主将,难道赵国真的没人了吗?,说起战国时的长平之战,很多朋友应该很熟悉吧。战国七雄最强的两雄—秦国和赵国,

  说起战国时的长平之战,很多朋友应该很熟悉吧。战国七雄最强的两雄—秦国和赵国,为了争夺上党地区爆发了激烈的长平之战。在长平之战一开始的时候,45万赵军的主将是经久沙场的廉颇。廉颇领导的赵军在长平和秦军相持了3年。在这3年里,45万大军的供养几乎把赵国托垮,为了让长平之战尽快结束,赵孝成王就用年轻的赵括换下了久经沙场的廉颇。

  blob.png

  赵括当上了赵军主将之后,就上演了“纸上谈兵”的一幕,45万赵军全军覆没。在这里,很多朋友会很好奇,难道赵国真的没人了吗?换谁不好,为何偏偏选赵括?其实,赵国不是没人了,而是有很多能人能顶替赵括,能力甚至比赵括强。

  blob.png

  第一位:平原君—赵胜

  blob.png

  赵胜是赵武灵王的儿子,赵惠文王的弟弟,战国四公子之一。他礼贤下士,手下门客数千人,在这其中有很多像毛遂一样的奇人。在长平之战中,赵胜一直担任赵军的后勤工作,只要有他在,赵军的粮草从来不会出现问题。

  第二位:望诸君—乐毅

  blob.png

  乐毅是战国后期杰出的军事家,他辅佐燕昭王让燕国振兴。在公元前284年的时候,乐毅统帅五国联军攻打东方霸主齐国,连续攻下齐国70多座城池,齐国差点亡国,乐毅也因此名震天下。在长平之战时,乐毅已经回到赵国,深受赵孝成王器重!

  第三位:上卿—蔺相如

  blob.png

  蔺相如在赵国为相期间,他身为不畏强秦,上演了“完璧归赵”和“ 渑池之会”的 故事,让秦国对他畏惧不已。而对内,蔺相如很好的处理了廉颇的关系,团结赵国朝野,把赵国带向了繁荣。蔺相如在赵国看的目光非常的远,在赵孝成王准备以赵括换掉廉颇时,他极其的反对,认为赵括夸夸其谈,不堪大任!

  第四位:都平君—田单

  blob.png

  田单是齐国宗室将领,战国一代风云人物。在乐毅率领五国联军猛攻齐国的时候,在齐国危难之际,田单坚守即墨孤城。最后,田单用火牛阵大破燕国,一鼓作气,收复齐国七十多座城池。田单可谓是齐国的福将,但后然受到了齐王的猜忌而来到赵国。在长平之战时,田单在赵国为相,深受赵孝成王信任!

  第五位:武安君—李牧

  blob.png

  李牧是“战国四大名将“之一,他曾是秦始皇嬴政统一天下的绊脚石,让嬴政夜不能寐。在长平之战时,李牧一直战战兢兢的镇守着赵国北方的边境,他手下的骑兵军团精锐无比,让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

  blob.png

  以上五个人,他们的能力都非常的强。然而,赵孝成王并没用他们,而是起用了非常年轻的赵括。赵孝成王之所以起用赵括,也有他的考虑。

  首先,赵括是赵国名将赵奢的儿子,从小就熟读兵书,而且赵奢每次出征打仗的时候,就把赵括带在身边,已经有了军事经验。

  其次,乐毅的举荐。乐毅是名动天下的名将,赵孝成王自然相信他的眼光。

  最后是秦国的反间计,他们在邯郸城散布着“秦国最怕赵括”的谣言,蛊惑了赵孝成王。

  blob.png

  虽然赵国有很多人才,但赵孝成王最终还是选择了赵括替代廉颇,从而导致了45万赵军全军覆没。在这里,我们可以试想一下,如果当初赵孝成王用别人替换掉了廉颇,那么长平之战会不会是另外一个结局呢?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相关资料

展开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点击加载更多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长平之战赵国失败是因为赵括的“纸上谈兵”吗?
在中国古代历史上,有很多人物几乎是被打上了固定的标签,怎么撕都撕不掉。比如三国时期,刘备爱哭,阿斗扶不起,周瑜很小气等等。而在春秋战国时期,赵括同样被打上了“纸上谈兵”的标签。并且,因为长平之战的重要历史意义,赵括不仅成为了赵国的罪人,也沦为白起成神的背景。那么,赵括真的是“纸上谈兵”吗?首先,战国时期还没有纸,纸上谈兵的说法,自然是后人而不是当时人们对赵括的评价。而对于赵括来说,因为出身于军事世家,父亲赵奢是和廉颇等人并列的山东六国的八大名将。正常来说,赵括可能没有经过战场的磨炼,但是,赵括的军事理论知识在当时绝对是一流的。在这里,说赵括军事理论一流绝非贬义。在笔者看来,军事理论一流不一定成为名将。但是,如果连一些理论知识都搞不懂,那么连纸上谈兵的资格都算不上。其次,回到长平之战。首先需要明确的是,在长平之战之前,秦国和赵国是当时并列的两个超级大国,谁也没有绝对的把握战胜对方。在长平之战...
· 战国无纸为何说赵括“纸上谈兵”?赵括真的毫无实学吗?
纸的定义——是用植物纤维制造,能任意折叠用来书写的非编制物。纸是人类最伟大的发明之一,现在发现的最早的纸出现在西汉初年,距今2200余年,纸的发明结束了古代简牍繁复的历史,大大地促进了华夏文明的发展和传播。最早的纸公元105年,东汉蔡伦改进的纸,被认为是现代造纸术的鼻祖。蔡伦因此,战国时期是没有纸的,甚至连纸的概念也没有。西汉时期确实有纸了,但还很粗糙,并未大规模用于书写。司马迁的《史记》也是写在竹简上的,我们来看司马迁写的赵括的故事:赵括自少时学兵法,言兵事,以天下莫能当。尝与其父奢言兵事,奢不能难,然不谓善。括母问奢其故,奢曰:“兵,死地也,而括易言之。使赵不将括即已;若必将之,破赵军者必括也!”及括将行,其母上书言于王曰:“括不可使将。”及括将行,其母上书言于王曰:“括不可使将。”王曰:“何以?”对曰:“始妾事其父,时为将,身所奉饭耳进食者以十数,所友者以百数;大王及宗室所赏赐者尽以...
· 长平之战赵国失利是因为纸上谈兵的赵括吗?
说长平之战是秦国开启统一大业的决定性战役毫不为过。那时候唯一能跟秦国决战的只有赵国。一直以来都没有一部像样的电影来正面展现这场波澜壮阔的史诗。电影《英雄》讲的是刺客故事,战争反而成了背景自赵武灵王胡服骑射改革以来,赵国军武日渐强盛,北击匈奴,南与六国争霸,成了秦国最忌惮的对手。秦昭王在长平之战之前把魏国,韩国,楚国都揍遍了,攻城略地无数。唯独攻打赵国时,被被赵将赵奢大败于瘀与。讽刺的是这个赵奢就是赵括他爹。在秦国打下韩国野王之后,将上党地区跟韩国都城的连接彻底切断。韩国无奈,只好将飞地上党献给秦国。但是上党的官民不愿做秦人,他们自愿归入赵国。要不要接收上党,在赵国朝堂之上引发了巨大争议。最终赵孝成王决定接收上党,不惧秦国的怒火。到嘴的肉飞了,秦国岂能善罢甘休。秦昭王立即派遣左庶长王龁攻打并占领上党,上党的百姓纷纷逃往赵国。赵孝成王派兵在长平接纳百姓,并与秦军对峙。王龁向长平的赵国军队发动进...
· 千古冤将赵括:赵括真的只会“纸上谈兵”吗?
历史上一谈到纸上谈兵,就会自然而然的联系到赵括这个名字。诚然,这个成语的出现确实是源于赵国与秦国的大战,更为确切的说,是源于赵国赵括与秦国白起的战争。纸上谈兵但赵括难道真的是半点才能都没有吗?真如历史上人们对他的评价吗?又或者是有什么隐情导致了人们对他的认识发生了偏差?我们对赵括的评价,应该是来源于历史的,但是也要考虑到当时的一些客观实际情况,这样作出判断才较为全面和客观。赵括,他并非是白衣,他的父亲也曾是赫赫有名的大将军赵奢,也可以说他是一个兵二代,他从小也算是天资聪颖,学习能力极强,很小都能熟读兵书,也能从赵国发生过的战役中总结经验教训。可以说,赵括并非是一个纯粹的书呆子,他并非那种死读书的人,他能将书上的知识结合实际发生的战役来进行评判,那说明在一定程度上,他并非是毫无应变经验的。那么为何赵括的出征会导致失败呢?敌我两方,失败的原因不是从自身来寻找就是从对方来寻找,不是自己太弱那一定...
· 千古冤将赵括:赵括真的只会“纸上谈兵”吗?
秦赵两国战前综合实力对比秦赵长平之战是战国时期的关键战役,秦国的武安君白起因此威名大振,而赵国的赵括却留下了“纸上谈兵”的千古笑柄。成王败寇是历史铁律,作为失败者的赵括背负骂名无可厚非,可历史非身处其中不能感同身受,赵括其实并不是不堪大用的纨绔子弟,他的失败也自有其苦衷:其实,秦强赵弱是当时总的形势,赵国最后的失败实际上是一种必然,赵括已经尽了最大努力。要充分理解这一点,就要从分析秦赵两国战前的综合实力及形势入手:秦国自商鞅变法以来,实行“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专制集权制度,把全部国力都用于耕、战两件事上。到长平之战前夕,变法已近百年,秦国的国力已经今非昔比,拥有巴蜀和汉中两大粮仓,兵力近100万。秦国已经是战国时代唯一的超级大国了。韩赵魏三国是从三家分晋而来,晋在春秋时期算得上超级大国,但分而为三,单独一部分虽然仍属大国之列,但只能算是中下等了。赵国在战国七雄之中,综合实力连前三甲都排不进去...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