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得过的手下,刘邦只给他们封侯,为何却把讨厌的人封王,为什么呢
刘邦建国时,所封的王非常奇怪,那些死心塌地跟随在他身边的人,比如文臣中的萧何、张良、陈平等人,武将中的周勃、曹参、樊哙等人,他对他们一个王都没有封过。而他不喜欢的,讨厌的,甚至有仇的那些人,他却一连封了七个王。
说起来,他真正喜欢又封为王的。只有卢绾一个。不过,刘邦封卢绾为王,却是在非常特殊的情况下的一种行为。是因为当时燕王臧荼造反,被他平定下去以后,又实在不放心别人,才用了他最放心的卢绾去替代。否则的话,他也是不可能封卢绾为王的。而就算他是用卢绾去替代,卢绾也从他最信任的一个人,一下变成了最不放心的一个人,最后两人反目成仇。
那么,刘邦何以要做出这种反常的行为呢?
其实,我想说的是,刘邦压根就没想过要封谁为王。如果非要说他想封谁为王的话,大概他最想封的,就只有他的儿子们。
刘邦和项羽不一样。项羽是一个天才的军事家,但又是一个政治上的糊涂蛋。刘邦在军事上比较一般,但政治上却异常清醒。那时候他虽然和其他人一样,举起反对暴秦的大旗,致力于推翻秦朝。但是,其实他的偶像,恰恰是暴君秦始皇。
当然了,他也不是完全认同秦始皇。他对秦始皇没有封他自己的儿子们为王,没有加强皇族的权势,最后造成秦朝被一个小小的赵高玩转这件事情,是不同意的。
所以刘邦在建国以后,便开始努力剪灭他封过的那些王们,把他们都纷纷换给了自己的儿子。
有人可能不理解了,刘邦既然要剪灭那些异姓诸侯王,当何以又要封他们呢?或者说,刘邦并不愿意封王,最终却一共封了七个异姓王,这是怎么回事呢?
实际上,这几个诸侯王,大都是项羽封的。刘邦不过是予以承认而已。而刘邦的承认,也并不是痛痛快快地承认,而是无奈的选择。
一、被逼。
被逼封王的主要是韩信,以及归附韩信的臧荼、张耳。韩信打下齐地以后,想当王,便去信给刘邦说,他想在齐地当假王,好管理齐地。当时刘邦正被项羽围困,明知道韩信是要挟他,却也不得不答应韩信的要求。
与此同时,韩信又奏请封臧荼、张耳为王。这两个人,因为是韩信奏请的,因此和韩信关系要更亲近一点。后来,吕后处决韩信后,臧荼也是因为和韩信很亲密,不得不抢先造反。
张耳情况特殊一些,那时候他已去世,王位是他儿子张敖继承。而且张敖还是刘邦的女婿。但因为张耳的赵王曾经是韩信奏请分封的,刘邦对张敖非常不耐烦,造成张敖部下造反。实际上,从某种意义上讲,刘邦就是故意这么干的。
二、妥协。
作为妥协封王的,主要是梁王彭越和淮南王英布。当时刘邦和项羽划定鸿沟为界限,两家握手言和。项羽回楚地,刘邦回汉地。这时候,张良和陈平对刘邦说,让他乘胜追击,不可贻误战机。刘邦倒是打起来了,可是韩信、彭越、英布他们不动。项羽反过来,又把刘邦围困。刘邦不得不再一次承认他们王的身份,并且还给他们划定了土地边界。这样一来,才调动了三人的积极性,参与到刘邦讨伐项羽的行动中来。
由此可见,这两个人被封王,主要是刘邦妥协的结果。
三、拉拢。
拉拢封王的,主要是长沙王吴芮和韩王信。这两个人,一个在南方,一个在北方,位置比较敏感。因此,刘邦觉得没有必要和他们打,于是就采用拉拢的办法,承认他们的王。
从以上的分析可以看出,实际上这几个诸侯王,没有一个是刘邦愿意封的。因此,最终剪灭他们,避免国家重新出现分裂,是必然的事情。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相关资料
- 有价值
- 一般般
- 没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