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人物百科

孔子七十二贤弟子内的重要人物:樊迟的生平简介

2019-10-14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1665
转发:0
评论:0
孔子七十二贤弟子内的重要人物:樊迟的生平简介,樊迟,是孔子七十二贤弟子内的重要人物,继承孔子兴办私学,在儒家学派广受推崇的

  樊迟,是孔子七十二贤弟子内的重要人物,继承孔子兴办私学,在儒家学派广受推崇的各个朝代享有较高礼遇。唐赠"樊伯",宋封"益都侯",明称"先贤樊子"。其重农重稼思想在历史上具有进步意义。

  樊迟(前515--?),即樊须,名须,字子迟。春秋末鲁国人(一说齐国人)。

image.png

  孔子的学生,从小贫穷,但读书刻苦,还懂种田。未拜孔子为师之前,他已在季氏宰冉求处任职。孔子回鲁后拜师。

  他求知心切,三次向孔子请教"仁"的学说,还问"知"、"崇德、修慝、辨惑"等。他有谋略,并具有勇武精神,鲁哀公十一年(前484)齐师伐鲁,冉求率"左师"御敌,冉求认为他能服从命令,以其为车右。鲁军不敢过沟迎战,他建议冉求带头,冉求纳之,鲁军大获全胜。

  主要成就

  樊迟兴趣广泛,除学道德、文章,还曾向孔子问"学稼"和"学为圃",受到孔子的斥责。但他不愧孔门弟子中的佼佼者。

  历代追赠

  东汉明帝永平十五年(公元72年),祭祀孔子及七十二弟子,他是其中之一。

  唐玄宗开元二十七年(739年),封为"樊伯"。

  宋真宗大中祥符二年(1009年),加封"益都侯";

  宋度宗咸淳三年(1267年),以"益都侯"从祀孔子。

  好像每次樊迟提出问题,孔子都以很浅显的话语敷衍他,觉得他"小人哉",好像有瞧不起他,觉得他天资不够,是这样吗?

  这大概是因为孔子的个性比较直率,有什么就讲什么,因此批评别人的时候也非常直白。"小人哉"这句评语,大概是针对当樊迟的观点而言的。孔子对每一个学生都是这样,即便是对他心爱的弟子子路也是这么严厉的批评过。

image.png

  而且孔子教育学生,并不是把他培养成为有某种技能的专门人才,教育的目的就是使之"成人",教育的内容就是怎样"做人"。孔子的学生樊迟向孔子请教稼、圃之事而受到冷遇,如果学稼、圃之事,"老农"、"老圃"比孔子更精通(见《论语·子路》)。这一点被用来指责孔子轻视体力劳动,实不尽然。孔子本身就"少也贱,故多能鄙事"。

  从另一方面理解,可以说孔子的教育内容并非这些专门技能。孔子另一弟子曾子就曾说"笾豆之事,则有司存"(《论语·泰伯》),"笾豆之事"是指行礼之仪式,"有司"是执掌此仪式的专家,这样说,并非曾子鄙视礼之仪节,而只是说这样的专门技能有有司管理,君子所贵之"道"则不在此。君子所贵之"道",就是"成人"、"成德"的根本,这是孔子育人的重要目的与内容。《史记》载:"孔子以诗书礼乐教。"(《史记·孔子世家》)

  而且,对于樊迟提出问题,孔子都以很浅显的话语敷衍他,觉得他"小人哉",好像有瞧不起他,觉得他天资不够,这点正好说明了孔子的因材施教。的确,樊迟是天资不够,因此孔子只给他讲最基本的道理,只教他"仁"的最基本概念--"爱人"。这并不是说与孔子的循循善诱,有教无类有矛盾,只是说明孔子因材施教的教育理念。

  樊迟三问

  子曰:"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论语·述而》)仁离我不远,仁在人心中,求仁而得仁。然何为仁?这却不是能够轻易说清楚的。

  子罕言利与命与仁。(《论语·子罕》)按《论语集注》,程子曰:"计利则害义,命之理微,仁之道大,皆夫子所罕言也。"尽管如此,《论语》中还是有很多处谈及"仁"。这倒也不矛盾,因为孔子确实极少主动正面解释"仁",多是弟子问而他答。可是每一次回答又都不相同。其中尤以樊迟问得最多,一共三次。

  一樊迟问知

  樊迟问知,子曰:"务民之义,敬鬼神而远之,可谓知矣。"问仁,曰:"仁者先难而后获,可谓仁矣。"(《论语·雍也》)

  按《论语集注》,朱子曰:"专用力于人道之所宜,而不惑于鬼神之不可知,知者之事也。先其事之所难,而后其效之所得,仁者之心也。"

  这里兼言仁与知,侧重于二者之不同,恰可与紧接着一段相印证。

  子曰:"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论语·雍也》)

  按《论语集注》,朱子曰:"知者达于事理而周流无滞,有似于水,故乐水;仁者安于义理而厚重不迁,有似于山,故乐山。"而知与仁之分立见,诚如吕氏所云:"当务为急,不求所难知;力行所知,不惮所难为。"

  "先难"之谓,按《论语集注》,程子曰:"先难,克己也。以所难为先,而不计所获,仁也。"既以"克己"解之,又可与《颜渊问仁》章对观。

  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曰:"请问其目。"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颜渊曰:"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颜渊)

  "克己"之"克",多解为"克制",一时也无从反驳。又曰"为仁由己",似乎要自己克制自己了,还是要仔细斟酌的。至于程朱,自然是要将其发挥为天理人欲之辨的了。

  二樊迟问仁

  樊迟问仁,子曰:"爱人。"问知,子曰:"知人。"樊迟未达。子曰:"举直错诸枉,能使枉者直。"樊迟退,见子夏。曰:"乡也吾见于夫子而问知,子曰,'举直错诸枉,能使枉者直',何谓也?"子夏曰:"富哉言乎!舜有天下,选于众,举皋陶,不仁者远矣。汤有天下,选于众,举伊尹,不仁者远矣。"(《论语·颜渊》)

  这里又是同时问知与仁,然而樊迟开始没弄明白。按《论语集注》,曾氏曰:"迟之意,盖以爱欲其周,而知有所择,故疑二者之相悖尔。"似乎又在说二者之不同。于是孔子再作解释。按《论语集注》,朱子曰:"举直错枉者,知也。使枉者直,则仁矣。如此,则二者不惟不相悖而反相为用矣。"可惜樊迟还是没弄明白。按《论语集注》,朱子曰:"迟以夫子之言,专为知者之事。又未达所以能使枉者直之理。"于是子夏再作解释,这才算说清楚了。知与仁原来是一致的。

  以"爱人"解"仁",倒也方便,然而是博爱吗?恐怕并非如此。

  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论语·学而》)

image.png

  有子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论语 学而》)

  这是有亲疏先后之分的,由父母而兄长而朋友,然后才惠及众人。这是人之常情。将这种人所共有的情感推而广之,就能做到仁了。关于为仁之本的孝,再看一段对话。

  宰我问:"三年之丧,期已久矣。君子三年不为礼,礼必坏;三年不为乐,乐必崩。旧谷既没,新谷既升,钻燧,期可已矣。"钻,祖官反。没,尽也。子曰:"食夫稻,衣夫锦,于女安乎?"曰:"安。""女安则为之!夫君子之居丧,食旨不甘,闻乐不乐,居处不安,故不为也。今女安,则为之!"宰我出。子曰:"予之不仁也!子生三年,然后免于父母之怀。夫三年之丧,天下之通丧也。予也有三年之爱于其父母乎?"(《论语·阳货》)

  孔子对"三年之丧"的论述,但求心安;在他看来,这是亲子之间不易的情感。可见,中国人的理性,既非可以算计的数理,也非可以逻辑推论的论理,而是从亲情人伦出发的情理、伦理。

  三樊迟问仁

  樊迟问仁,子曰:"居处恭,执事敬,与人忠。虽之夷狄,不可弃也。"(《论语·子路》)

  按《论语集注》,朱子曰:"恭主容,敬主事。恭见于外,敬主乎中。之夷狄不可弃,勉其固守而勿失也。"

  而"与人忠",则是以己及人之道。

  子曰:"参乎!吾道一以贯之。"曾子曰:"唯。"子出。门人问曰:"何谓也?"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论语 里仁》)

  何为忠?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论语·雍也》)

  何为恕?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论语·卫灵公》)

  这一以贯之的忠恕之道,正是将对自己、对亲人的情感投射于外,爱人如己。

  樊迟三次问仁,孔子三次回答。单独看其中的某一段,都觉得在情理之中;然而合起来看,要寻求它们之间的联系,却总难免牵强,通而未通,似是而非。学者们多有谈孔子的思想体系的,概而观之,自成一说;然究之细节,或有捉襟见肘之叹。原因我在第二问最后已有论及,发自内心的情感,是不能算计的,也难以逻辑推之。一篇好的文章,自然是要层次清楚,逻辑严密的了。然而孔子述而不作,他一生潦倒,也没有机会去拿学位、评职称,终于将人类这真实美好的情感贯彻到底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相关资料

展开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点击加载更多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孔子七十二贤弟子之一任不齐
任不齐(公元前545-公元前468),字子选,春秋时期楚国人,孔子七十二贤弟子之一。任不齐通六艺,工诗、礼并精通于乐。孔子死后,他守灵三年后方返回故乡桃乡(今山东省济宁任城)。楚王听说他的贤明,想聘为上卿,他拒绝了,然后在家作诗注礼,述孔子言作逸语三篇。其死后,葬于桃乡(墓在济宁城北房葛铺)。到唐时,他被追封为任城伯,宋朝加赠当阳侯,明代改称“先贤任子”。由于任不齐是任氏历史上的第一个大名人,所以习惯上以任不齐为始祖。以他为源头,山东也成为任姓繁衍的密集地。史载孔子“弟子三千,贤者七十二”,尽管“升学率”还不足3%,然而这些成材的“贤者”名气可都不小,除老师孔子被封为“至圣先师”外,“七十二贤”中的大部分弟子也被冠以“四配”,“十哲”等名号而位列孔庙正殿及东、西两庑,享受着“文庙”千年不绝的香火。“圣地”曲阜距离滕州不过60公里,讲究“有教无类”的“孔老师”所收的三千弟子按说应该都是鲁南这...
· 历史上孔子的三千弟子中真的有七十二贤人吗?
孔子,是我国春秋末期着名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也是儒家的创始人。他名丘,字仲尼。生于公元前551年,卒于公元前479年,其先世是宋国贵族。孔子曾先后做过“委吏”“乘田”等工作。学无常师,相传曾问礼于老子,学乐于苌弘,学琴于师襄,五十岁时曾担任过鲁国大司寇,摄行相事,后又周游列国,因政治主张不能实行,遂致力于教育。这位不仅在中国,而且在世界教育史上都赫赫有名的大教育家,他一生共收了多少门徒?门徒中又有多少成为知名的贤者,至今仍是个谜。三千七十二还是——太史公司马迁大概是最早发现这一问题的人。他在《史记·孔子世家》中说:“孔子以诗、书、礼、乐教,弟子盖三千焉,身通六艺者七十有二人。”这段话大概是《名贤集》之所本。可是,同样,在《史记·仲尼弟子列传》中,司马迁又借孔子自己的话提出了另外一种说法。《史记·仲尼弟子列传》:“孔子曰:‘受业身通者七十有七人’,皆异能之士也。”——认为孔子门徒中,真...
· 有子:孔子重要弟子,被尊为儒学圣贤
有若(前518年-约前五世纪中期)即有子,孔子重要弟子,被尊为儒学圣贤。其氏为有,名若,字子有,或云字子若,未知所据。生年,据《史记·仲尼弟子列传》,比孔子小四十三岁,为前508年;而《孔子家语·七十二弟子解》则作三十三岁,为前518年。比较而言,《家语》材料较为原始,故此取前518年为是。卒年,史无确载,惟《礼记·檀弓》记“有若之丧,悼公吊焉,子游摈,由左”,可见其卒于鲁悼公在位时期。悼公为哀公之子,前466-前429年在位。则有若逝世约在前五世纪中期。重要事迹据《孟子》、《史记》等记载,孔子去世后,弟子们思慕孔子,曾因有若似孔子,而群起推举其为师,并以师礼事之。但是不久,弟子们先后提出两个问题,有若皆不能回答,遂被赶下位来。有若为众人所推举为师,说明其确有卓异之处。据《孟子》记载,有若认为孔子在人群中好比“麒麟之于走兽,凤凰之于飞鸟,泰山之于丘垤,河海之于行潦”,宣称“出于其类,拔乎其...
· 揭秘:孔子的弟子樊迟真的是一个小人吗?
相传孔子前后招收过三千多名弟子,其中被认为品学优秀的,有七十多人(有说七十七人,有说七十二人);孔子自己列过一个后来被称为“四科十哲”的弟子排行榜,榜中十人可谓优中之优。樊须,字子迟,也叫樊迟,因为是在孔子结束周游列国回到鲁国后投到他门下的,因此未能跻身“四科十哲”行列。但从《论语》所载他跟孔子的亲近关系看,樊迟是得到孔子赏识的弟子。因此,属于七十多名品学优秀者之一。尽管如此,樊迟也曾遭到孔子毫不客气的斥责。字面上看起来,斥责措辞之严厉,比起骂宰予“朽木不可雕”“粪土之墙不可圬”,有过之而无不及。“朽木”“粪土”只是比喻的说法,而斥责樊迟的是“君子”的反义词,是孔子最鄙视的“小人”。事情的起因是,樊迟想学习农业技术。先是说自己想学种粮食,孔子觉得意外,就委婉地告诉他:“我不如老农民。”接着,樊迟又说自己想学种蔬菜,这时孔子大概有点生气了,告诉他:“我不如菜农。”樊迟走后,孔子很生气,骂他是...
· 孔子七十二弟子之一郈处
郈处(生卒年待考),亦称后处,字子里;齐国人(今山东淄博)。著名春秋末期孔子七十二弟子之一。他潜心传播儒学。唐朝开元年间被封为营丘伯,宋朝时期又加封为胶东侯。七十二贤颜回颜回颜回颜回,鲁国人,颜氏,名回,字子渊,也称颜渊。七十二贤之首,十哲之首,儒家五圣之一,被后世尊称为复圣。小孔子三十岁,最为孔子钟爱,并一再褒奖之:"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用之则行,舍之则藏,唯我与尔有是夫!""回也好学,不迁怒,不贰过"。历代追封追谥自汉代起,颜渊因为较易查考的关系,除了被列为七十二贤之首外,有时祭孔时独以颜渊配享。此后历代统治者不断追加谥号:唐太宗尊之为"先师",唐高宗追封太子少保,唐玄宗尊之为"兖公",宋真宗加封为"兖国公",元文宗又尊为"兖国复圣公"。明嘉靖九年改称"复圣"。山东曲阜还有"复圣庙"。折叠闵损闵损,鲁国人,闵氏,名损,字子骞,小孔子十五岁。以...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