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人物百科

咸丰临终前留下两方印章为什么会成了改变的清朝命运的关键?

2019-10-14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1429
转发:0
评论:0
咸丰临终前留下两方印章为什么会成了改变的清朝命运的关键?,咸丰临终前留下两方印章,为何因此改变了大清的命运?下面小编为大家详细介绍一下

  咸丰临终前留下两方印章,为何因此改变了大清的命运?下面小编为大家详细介绍一下相关内容。

  清末名士王闿运晚年时,回忆辛酉政变,曾写下一首诗《独行谣》:

  “祖制重顾命,姜姒不佐周。谁兴同道章?翻怪垂帘疏。不能召亲贤,自刎据天图。戮之费一纸,曾不惊殿庐。祺祥改同治,御坐屏波离。”

  王闿运这首诗写得比较晦涩,如果对当时历史背景不了解,可能听不懂他在说什么。

image.png

  事实上,这首诗是在分析为何晚清政坛会走上太后垂帘听政的道路,而“谁兴同道章,翻怪垂帘疏”一句,则表明了王闿运本人对于这件事的看法。

  王闿运曾在辛酉政变主角之一的肃顺门下当过幕僚,作为“肃门六子”之一,王闿运的,可信度还是比较高的。诗中说的“同道章”,指的是咸丰皇帝第一方印章“同道堂印”。

  清朝的历代皇帝,都比较喜欢文雅,经常用某堂来给自己住处命名。比如乾隆的五代五福五德堂,嘉庆的继德堂,道光的慎德堂等。因为是日常起居之所,所以皇帝们也会以此名刻上一方印章,作为自己的私章使用。而咸丰皇帝的这枚印章,则叫做同道堂。

  按照清代祖制,皇帝若冲龄登基,必须制定顾命大臣。咸丰临终前,皇子载淳只有6岁,因此咸丰指定了肃顺等八位顾命大臣,确立了载淳成年之前以顾命大臣辅佐的体制。

  但与此同时,咸丰还特别赐给皇后和皇子两枚印章。给皇后也就是后来慈安太后的印,为“御赏”,交给载淳的,则是这枚“同道堂”,而因皇子年幼,这枚同道堂印交由他的母亲懿贵妃,也就是后来的慈禧太后保管。

  咸丰给她们留下的这两方印章,不是单纯为了留作纪念,而是有政治上的用途的。吴相湘先生曾在故宫浏览同治登基之后一段时间里的谕折,发现均是以御赏印首,同道堂印讫。

image.png

  也就是说,所有军机处发下的谕折,均需要呈两宫太后阅览,然后两人分别钤印,谕折方可生效。这样一来,虽说咸丰遗诏让顾命八大臣“赞襄一切政务”,但实际赋予他们的权力并没有那么大。从理论上而言,顾命大臣只具有拟旨权,而谕旨能否最终发生效力,还得两位太后说了算。

  后人论及辛酉政变,政局在一夜之间由顾命而变为垂帘时,总说是因为以董元醇为代表的一众大臣上奏疏请垂帘的缘故。而王闿运则在诗中问道,“谁兴同道章?”

  御赏和同道堂印,是咸丰亲自赐给慈安和慈禧太后的,在这种安排下,同治初的体制已经是垂帘顾命兼而有之。若无这两枚印章,就是下面的大臣上一百道奏折申请垂帘,也起不到什么效果。所以说,让大清走上垂帘听政的体制,并最终因此走向灭亡,就是咸丰本人的锅,推不了给别人。

  咸丰皇帝临终前最为悔恨的,应该就是自己死得太早,没能留下一个成年的继承人。要为一个幼帝安排身后大事,最难做的,就是权力平衡。

  咸丰虽然信任顾命八大臣,但又没有信任到完全把江山托付给他们的地步,加之咸丰认为同治登基后,两宫太后处于弱势地位,因此赐给她们这两枚印章,作为制衡顾命大臣的武器。

image.png

  然而,要玩这种两方均势的游戏,关键在于上面还得有一个强主,才能保持天平的平衡。但咸丰去世后,年幼的皇帝发挥不了这种稳定器的作用,结果只能是一边倒,最终是两宫太后赢得了这场政治斗争,夺取了政权。

  而王闿运所谓“不能召亲贤,自刎据天图”,则是暗讽咸丰不肯信任恭亲王,将他排除出了权力中枢。若能引入恭亲王这一股势力,形成太后、亲王、顾命大臣三足鼎立的局面,或许更有利于权力制衡,等同治成年后顺利完成权力交割,避免大清走上垂帘听政的道路。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相关资料

展开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点击加载更多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咸丰:清朝中命运最不幸的皇帝
咸丰,即爱新觉罗·奕詝(1831年-1861年),清朝第8位皇帝,公元1850年-1861年在位。道光十一年六月初九(1831年7月17日)生于北京圆明园。他是道光帝的第四子,母亲是孝全成皇后钮祜禄氏。网络配图从一个帝王的角度来说,咸丰帝继位以后,重用汉族大臣,严惩贪污腐败,改革力度超过了嘉庆、道光两代君主,这一点还是值得褒奖的。但是最终还是没能挽救清朝的衰落,30岁便及早地一命呜呼了,可谓英年早逝。从咸丰个人际遇来说,在历代帝王之中,中国历史上最大的农民起义太平天国运动让他赶上了;西方列强入侵中国的三千年未有之变局让他摊上了;中国几千年封建社会的没落也让他碰上了,他驾驭的又是一条已经航行了二百年的千疮百孔的破船。他无处回避,责无旁贷又无力回天,为此痛心疾首,抱终身之恨。咸丰帝在位期间,清朝积累了二百多年的矛盾来了个总爆发,咸丰帝一个人把大清朝列祖列宗的苦难都承受了,一生短暂,备尝艰辛,自...
· 解密咸丰:清朝中命运最不幸的皇帝
咸丰,即爱新觉罗·奕詝(1831年-1861年),清朝第8位皇帝,公元1850年-1861年在位。道光十一年六月初九(1831年7月17日)生于北京圆明园。他是道光帝的第四子,母亲是孝全成皇后钮祜禄氏。网络配图从一个帝王的角度来说,咸丰帝继位以后,重用汉族大臣,严惩贪污腐败,改革力度超过了嘉庆、道光两代君主,这一点还是值得褒奖的。但是最终还是没能挽救清朝的衰落,30岁便及早地一命呜呼了,可谓英年早逝。从咸丰个人际遇来说,在历代帝王之中,中国历史上最大的农民起义太平天国运动让他赶上了;西方列强入侵中国的三千年未有之变局让他摊上了;中国几千年封建社会的没落也让他碰上了,他驾驭的又是一条已经航行了二百年的千疮百孔的破船。他无处回避,责无旁贷又无力回天,为此痛心疾首,抱终身之恨。咸丰帝在位期间,清朝积累了二百多年的矛盾来了个总爆发,咸丰帝一个人把大清朝列祖列宗的苦难都承受了,一生短暂,备尝艰辛,自...
· 为什么说咸丰皇帝是清朝史上命运最不幸的皇帝
咸丰,即爱新觉罗·奕詝(1831年-1861年),清朝第8位皇帝,公元1850年-1861年在位。道光十一年六月初九(1831年7月17日)生于北京圆明园。他是道光帝的第四子,母亲是孝全成皇后钮祜禄氏。从一个帝王的角度来说,咸丰帝继位以后,重用汉族大臣,严惩贪污腐败,改革力度超过了嘉庆、道光两代君主,这一点还是值得褒奖的。但是最终还是没能挽救清朝的衰落,30岁便及早地一命呜呼了,可谓英年早逝。从咸丰个人际遇来说,在历代帝王之中,中国历史上最大的农民起义太平天国运动让他赶上了;西方列强入侵中国的三千年未有之变局让他摊上了;中国几千年封建社会的没落也让他碰上了,他驾驭的又是一条已经航行了二百年的千疮百孔的破船。他无处回避,责无旁贷又无力回天,为此痛心疾首,抱终身之恨。咸丰帝在位期间,清朝积累了二百多年的矛盾来了个总爆发,咸丰帝一个人把大清朝列祖列宗的苦难都承受了,一生短暂,备尝艰辛,自打继位开...
· 一代良相的命运真算可悲,改变历史却没有改变命运
能和您一起学习历史,晨雨非常荣幸,有不当之处,请评论区指正。我们今天来说的是,一个让弱小的秦国变强盛,最后统一六国的名人,商鞅。商鞅,(约公元前395~公元前338年)战国时卫国人,卫国君王后裔,所以又称公孙鞅、商鞅。他主要的功绩是通过变法让秦国强盛,这次变法史称商鞅变法。公元前359年,秦国颁布《垦草令》,在秦孝公的支持下,商鞅开始第一次变革,主要内容是改革户籍、奖励军功、废除世禄制度、重农抑商等等。公元前351年,施行第二次变革,这次变革主要是废井田,允许土地私有并买卖,推行县制等等。这次变法我们从三个方面通俗的讲一下他的作用。政治上,推行县制,让国家权力更加集中。经济上,土地私有制让农业能更好发展。军事上,奖励军功,让秦军战斗力更强大。这次变革使秦国变得逐渐强大,却给商鞅带来了悲惨的结局。实施变革中商鞅的残酷,和变革触动了旧贵族的利益,使商鞅在秦孝公逝去后,被公子虔指认谋反,秦惠文王...
· 士族为什么会消失?隋炀帝的一道圣旨,改变了读书人的命运
士族在隋朝之前,几乎代表了整个国家最大的阶层,这个阶层一直在中国存在了几千年,但是从隋朝开始逐渐没落,作为当时社会能量最大的阶层之一,他们的一言一行都代表着民心与皇令,起到了上承皇命,下驭社会,维护王朝运转的使命。隋朝之前,大部分的为官都是世袭制度,也就是所谓的贵胄,整个社会阶层被分为了士族和庶族,也即是我们所说的门阀,在你出生的时候,你的社会地位就已经制定,如果你出身士族,就算是个傻子,也能当官,只要这个朝代不灭亡或者你的家族被犯法,都可以享有千年。在东汉时期的时候,就有了世家大族,他们累世公卿,在察举和征辟中往往享有优先权,整个家族更多的人入朝为官,整个家族的故吏遍布于天下,渐渐的,整个中央政权在这些家族手里,形成了王与马,共天下的局面,士族在此时的权力空前强大,形成了国亡而家不亡。九品中正制与门阀制度的结合,让大家族长期处于高位,甚至皇帝都得看他们的脸色行事,他们掌握整个国家的,控制...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